页面

2019年4月30日星期二

德国之声:五四满百 精神安在?(附专访袁伟时:五四运动与暴民政治)

图: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抗议凡尔赛条约将青岛划归日本

4月30日,中国为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举行纪念大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把五四精神定义为爱国精神,勉励青年为国家争光。学者对此说法不置可否。

(德国之声中文网) 1919年的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这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政治运动,抗议列强在巴黎和会中牺牲中国权益。时隔一百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道,五四运动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精神,尤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习近平说: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习近平在演说中赞扬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背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他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然而,他劝诫青年,要树立伟大理想,且唯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大我,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他说: "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德国之声记者联系上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向张鸣朗读习近平对五四运动的解释,寻求他的看法,他说: "这就是教科书的定性,两个混着一起说,而且都说不清楚。"
张鸣告诉德国之声,在他眼里,五四运动有两件事情,一个是蔡元培执掌北大的新文化运动,当中提倡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成分是很大的,就是输入西方学理、改善我们的文化、打倒孔家店;另一个五月四日当天爆发的政治运动,是抗议中国同样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中被欺负了,被日本欺负所以抵制日货。
张鸣认为,两个五四其实是两回事,但是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区分这两个运动到底怎么回事。"后一个政治运动事实上就我看,我评价不高,但是新文化运动我觉得是必须的,因为中国需要输入学理、输入西方思潮、输入西方文化,虽然有些偏颇。"
至于现在对五四运动的解释不甚清楚,张鸣说: "到底什么叫做五四精神什么叫五四文化都是一笔胡涂帐,所以就是谁纪念谁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就这么说呗。"
德国之声问张鸣,对五四运动的民主意义有什么评价,现在呢? 张鸣随即接话答道: "当时的五四运动到底有几个是合法的? 它是暴力行为,你砸人家家、或是烧人家房子这个事不合法的,被抓也是这个原因。比如说你不让人家卖东西,你把人家家给烧了,或是把人家打了是不合法的,走哪都是不合法的。但是当时政府是允许学生游行的,尽管政府不高兴,但是政府是允许的。现在你能允许吗? 咱们不讲新文化运动,单讲后面这一点就不行嘛。至于像新文化运动这样输入学理,更不行了现在。"
附:

专访:五四运动与暴民政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欧洲媒体出现了大量对一战历史的回顾、反思。中国虽为参战国之一,但很多人感觉一战离中国很遥远。历史学家袁伟时指出,其实一战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德国之声:中国虽然名义上是一战的参战国,但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距离主要战场也比较遥远,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和一战的关系并不密切。事实是这样吗?
袁伟时:情况不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在内政和外交都是一件大事。外交上,首先是中国跟日本的关系。战争一开始,日本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胶州湾,就是现在的青岛。后来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与此有关。
内政方面,1917年以后,对于中国要不要参加欧战,国内政界和社会发生了强烈的争论,甚至是分裂。协约国方面的美国、英国、日本都主张中国参战,德国则力图阻止,也使用了很多手段,包括贿赂。贿赂的对象有国会议员,还有总理段祺瑞,段祺瑞拒绝了。最后间接找到孙中山。根据多方面的历史文献,包括德国外交部的档案记载,可以确凿地证明,德国至少给了孙中山一百万大洋。这笔钱被用于政治活动,包括收买北洋政府海军的一支舰队倒戈南下广东。另外召集支持他的国会议员到广东,另外成立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这就造成中国出现南北两个政府的分裂局面。此后中国长期政治动荡不安,跟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关系。
德国之声:在很多普通中国人的认知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至少在历史教科书里被赋予了非常重大的意义。这场由一战的结果引发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不是比战争本身更大?
袁伟时:一般中国人常常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混淆起来。其实两者是不同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长期的、从19世纪就发展起来的民间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爱国运动也是民间运动,但它是一个政治运动,抗议日本掠夺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包括青岛和胶济铁路;反对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条约上签字,掀起了全国性的一场巨大的群众运动,为时不过一个多月时间。
 由于当时一些外交内幕民众并不了解,造成五四爱国运动在天安门示威之后失控,部分抗议者到东郊民巷美国使馆递交请愿书,寄希望于美国主持公正。另一支游行队伍群情愤怒之下,焚烧了被斥为"卖国贼"的曹汝霖住宅,并"痛打"章宗祥。这样的暴力行为引起了舆论的分裂,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正义行动,群众有权惩罚卖国贼。只有以梁漱溟、胡适为代表的极少数人认为这是破坏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不管曹章有多大罪恶都应由法院审判,不能随意破坏他人财物,危害他人人身安全。但这个呼声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结果是开创了中国学生运动随便动用暴力、继而演变成暴民专制的先河。这也是导致后来中国政治局面动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当时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被视为当代文明代表的西欧列强,会卷入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原因何在?这是世界性的一个辩论,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参与了,但没有找到答案。有的说这是公理的胜利,蔡元培就说这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庶民的胜利。中国的思想界也分裂了,一部分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此后,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和反对共产党的力量长期斗争,包括长期的内战。
德国之声:中国参战的一个细节--欧洲战场上中国劳工的命运最近几年在欧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影片。有的研究认为,这批华工是欧洲最早华人社区形成的源头。这是不是被人们遗忘的一段历史?
袁伟时:这件事历史学界是知道的。15万华工来到欧战战场,主要是法国,从事挖战壕、清理战场等后勤工作或在工厂里做工,非常艰苦。有一些数字说,死伤的人上万。国内也有人研究这个课题,因为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就是在那时,中国人掀起了留法的高潮,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有些人在法国试图为华工办教育,成立法华教育基金会,为工人办学,这些人中的一些后来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一次世界大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却是分裂的。民间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发财了,但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因为国家其实是分裂的,各省都将财政税收据为己有,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得不借款,主要是向日本借,这里面又衍生出一大批故事,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后来巴黎和会上的一些争议也与此有关。
德国之声:一战百年,西方媒体出现了不少将战前的欧洲与今天对比的分析,并找出一些类似点,比如民粹主义兴起、大国相争等。作为中国历史学者,您如何看这种比较?
袁伟时:这个比较我也注意到了,在我看来这样比是比较牵强的。因为100年来世界局面有了很大变化,简单的类比,可以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但其实差别太大了。当下虽然有民粹主义兴起,也有各种国家间的矛盾,但没有一个像当时德国那样的军国主义大国兴起。一战前欧洲几个大国博弈,与德国的崛起和其军国主义的传统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欧盟,以德法为核心,迈向一体化大体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那么欧洲以外另一个国家的兴起,是否会挑起战争? 我认为没有这个可能性。朝鲜金家王朝可能会搞核讹诈,但小小朝鲜不可能挑起世界大战,只能是局部的军事冲突。
那么中国呢?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领导人,你可以说他的各种决策不一定都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有很多批评,但有一点我看是比较清楚的:他是想让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富强是他追求的目标,他是专心致志要发展经济的。他也搞军事现代化,但并不想占领哪个地方或对外发动战争。他没有这个动机。与周边邻国的领土矛盾,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回把它搁置起来。局部的看似紧张的形势,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但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连局部战争我认为也打不起来。大陆和台湾、中日之间都不会打起来,因为它们的经济融合、联系太紧密。

袁伟时,历史学家,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