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4月26日星期五

嚴家祺:「仁愛」和「仁政」


    香港《苹果日报》2019-4-27                                 



從科學技術發展角度看,21世紀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世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可以做各種各樣服務於人的事情,包括家務勞動,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不能使人感受到愛。

在一個世紀前,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重新審視「打倒孔家店」有必要,也有意義。孔家店中有四個人最具代表性,這就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這四個人生活在不同時代,孔子和孟子相差近200歲,朱熹比孟子晚了1500年,王陽明在朱熹後三個半世紀。他們的思想或學說,有許多差別。五四運動時,在當時中國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是朱熹和王陽明的思想,這時的儒家,因為朱熹、王陽明生活在宋朝、明朝,稱為宋明理學。「打倒孔家店」主要是打倒宋明理學。

就「仁」、「仁愛」和「仁政」三個概念來看,孔孟朱王四個人的思想就有許多不同。

「仁」的概念是孔老夫子提出來的,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在《論語》中,「仁」字出現66處,但沒有兩處解釋相同。一般說來,仁與慈愛、溫和、惻隱、以天下為己任等觀念相通,「殺身成仁」也是「仁」。 孔子談「仁」是談一般人的人際關係,「仁」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也就是「仁愛」。到孟子,就把「仁愛」這一倫理概念,擴展到君王如何實行統治問題上,提出了「仁政」概念。

從人的行為和行為動因來看,「仁愛」和「仁政」有很大區別。人類行為有五個動因。這五個動因是,即欲求、自愛、仁愛、良知以及對正義真理完美的追求。

人的欲求有正常的、良好的欲求,也有不好的、很壞的欲求。呼吸新鮮空氣、喜歡陽光和清潔的水,要吃飽和有充足的睡眠,愛清潔,都是正常的、良好的欲求。由狂妄、炫耀、憤怒、仇恨、嫉妒產生的欲求,都是壞的欲求。

自愛,是一個人正常的感情。自愛包括自尊、自律、自主,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沒有自愛、蓬頭垢面、胡言亂語,這個人就不要尊嚴,就會放肆、消沉、自暴自棄。但自愛要有一個限度,過分的自愛,就是自私。宋代大儒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對人的欲求、自愛、仁愛沒有進行很好的區分。

仁愛是在自愛基礎上的愛。仁愛之心不僅包括對弱者的同情心、憐憫心,而且包括對稱王稱霸的人的抵制、抗拒、對抗。人類社會中的個體,每個人都與他人不同,人的年齡、體質、性格、氣質、智力水準各不相同,人的家庭、幼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也不相同,再加上他們人生道路的選擇不同,使人類社會中充斥着不平等,這是自然現象。仁愛,就是讓我們面對這種不平等,不對強者獻美取寵,而對弱者有同情心、對苦難有憐憫心,而且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改變不良處境。仁愛不是溺愛,做給別人看、為了宣揚自己多麼關心他人,也不是仁愛。

作為人的行為的動因,良知高於自愛和仁愛,當一個人面對複雜情況產生兩種不同的選擇時,如果一種選擇對自己會產生不利後果,傾聽良知的呼聲,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但這種良知,不是中國明代大儒王陽明宣揚的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即天理」,在王陽明時代,天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維護君主專制的政治和社會秩序。

對正義、真理和完美的追求,也是人類行為的一種動機。受到冤屈的人,希望給他正義;熱愛科學,探索真理;藝術家創作,精益求精,追求作品盡善盡美,就是對正義、真理和完美的追求。中國的老子、道家,似乎沒有這種追求。對許多佛教徒來說,這種要求也不強烈。基督徒不同,他們認為,神就是真理、道路、生命,他們有對正義、真理和完美的追求的強烈願望。紐約的神學院教授尼布尔(1892-1971)認為,在人組成社會群體時,每個人都有自私的衝動和無私的衝動,自私的衝動很容易控制個人,這使人很難總是有不求自己好處的「純愛agape」。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個人必須使無私成為最高的道德理想,社會必須使正義成為他們的理想。可以說,人的良知,是人處理一個與自己有關的問題時,當於自愛和仁愛發生矛盾時,是一種使自己內心安寧而同時有益於他人的選擇。正義高於良知,在於正義不僅於個人相關,而且與社會有關。

從人類行為的五種動因來看,孟子提出的「仁政」概念,與孔子的人際關係學說「仁愛」有很大不同。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要求君王對人民也要有「仁愛」。在儒家看來,君王和官員對民眾實行仁政,就不需要談什麼人民權利了。孟子把「仁愛」這種倫理秩序移到政治上,這種「愛」實際上使君王喪失了愛的感情,成了君王維護「家天下」世世代代的統治的目的。 在孔孟之後1500年,到朱熹、王陽明時代,在官場,從官員到君王,仁義道德成了假道學。假道學就是今天說的「兩面人」,專制統治愈厲害、愈倡狂,這種假道學和兩面人就愈多、愈隱蔽。

在五四一百周年的今天,當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被人們拋棄時,簡單地拾起統治中國的儒家倫理,是一個世紀前新文化運動的倒退。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不對,全面肯定中國的傳統儒家也是錯誤的。儒家的仁愛精神是中華文明的寶貴傳統,但孟子的「仁政」學說、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王陽明的「良知即天理」說教,在21世紀的今天,作為儒家思想的糟粕,有必要剔除。

——苹果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