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3月7日星期四

对话中国:对华接触政策错在何处?

华盛顿智库"对话中国"座谈会。(记者王允摄)  
仍然处于胶着状态的美中贸易战,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调整。从2017年开始的这一调整是否意味着,美国过去奉行的接触政策存在严重缺陷?华盛顿智库"对话中国"最近的一场学者对话,对此给出了新的思路。
这次对话邀请到的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存在重大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异议人士王军涛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应该把中国的"政体变革"作为重点。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驻校学者詹姆斯·曼(James Mann)则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起点,应该是坚持美国的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改变这些原则,去容纳对方。
王军涛从1970年代就在中国从事民主运动,他批评美国回避了对民主力量的支持,
"我已经很多次从美国政府的声明中听到,维持中国稳定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每当我听到这种说法,我就知道民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就缺少活动的空间。"
但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质疑。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的基幸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说,
"美国帮助中国进行政体变革,或者支持民主力量,必须考虑干涉的道德风险。"
王军涛回应说,他理解美国政府的担忧,如果政体变革,中国陷入混乱,可能导致人道灾难。但美国政府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我所建议的,不是让美国在中国民主化过程中担任一个关键角色,而是让美国支持中国的民主化。美国不能一方面希望中国变成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又回避谈论中国的民主力量"。
美国的改变中国英文网(chinachange.org)创办人兼主编曹雅学则强调,重要的是让美国的外交政策能与中国的人权问题衔接,
"这样可以迫使中国向公民社会开放,中国人现在远比过去富有,他们不需要你们的钱。这样公民社会自己可以成长,中国人很聪明,受过很好的教育。"
詹姆斯·曼在这一点上与王军涛立场相似。2016年他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商业利益越来越密切,各国政府也越来越不愿意对中国政府的专制做法提出批评,因为担忧受到中国的报复。
詹姆斯·曼从1987年起,有十年时间担任洛杉矶时报的驻北京首席记者。他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幻想》一书中就指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无法使得中国自由化,而只能让中国偏向威权主义。他还警告,中国的成功会鼓舞其他威权主义国家拒绝变革。
在这次对话中,詹姆斯·曼还从一个资深记者的角度强调,美国应该考虑把对等的原则应用于中国,
"我比较同情新闻界的一种看法,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不应当同意递送《中国日报》的夹页,除非中国同意在他们的报纸中也顺带递送这两份美国报纸"。
他坚持认为,不能理所当然地接纳中国的很多做法,必须重新反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