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3月6日星期三

范海辛:未曾中断的文明不是好文明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未曾中断,被许多国人认为是个优点,我却要来唱唱反调,泼泼冷水。

    首先要声明一点,五千年不过是官方的说法,学界一般认为,自殷商起算比较合理,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华文明大约是3500年左右。还有某些理论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埃及,如果此说成立,则五千年文明史大概就有个根据了。

    那么为何说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不是好文明呢?我们可以把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西方文明的源头起自两希文明,即希腊与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中断过,是文艺复兴运动才让世人知道历史上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希伯来文明与中华文明一样,也是几千年一脉相承,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国土曾被他人占领,犹太人两千多年漂泊天涯,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恢复故土。在文明的传承上上,犹太教的传统与语言文字,似乎也曾在散落各地的犹太人身上有过中断,总之,犹太的一脉相承与中华比较起来,还要打个折扣。

    时至今日,西方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依旧引领全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华文明与之比较,在许多领域还有差距。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会这样?打个比方,西方文明在早期是个毛毛虫,而后变成茧,这个虫茧最后化蛹为蝶,成就如今的模样。反观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也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一直是毛毛虫的样子。你说这个几千年一贯制的僵化文明,有何值得骄傲之处?

    西方文明为何会嬗变而中华文明不会?我以为一定程度上与地理条件的制约分不开。西方文明的起源,严格说来是在东方,即地中海东端。这里是欧亚非三个大陆的交汇处,也是人类从游猎走向农耕定居的最早地区,即两河流域与地中海东岸,又称"新月沃土地带"。中国黄河流域也是较早实现农耕定居的古文明地区,但与东欧西亚北非交界的新月沃土地区比,那里的文明更加多样化。如果说新月地区是交通枢纽的话,那么中华则是世界角落——北边是草原大漠,东边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南面还是大海。

    有人知道我的老底——你不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吗?怎么现在又吹起地理决定论了呢?注意,我这里只是说地理条件的制约,制约不等于决定。若说是地理决定,那么在东欧西亚北非这个交通枢纽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古文明,譬如苏美尔、埃及、迦太基等等,为何后来只有两希文明流传千古?

    古希腊文明当然不是突然发生的,实际也是此前那些中断文明的继承者,譬如苏美尔和古埃及等文明。希腊文明后来被罗马接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希腊文明的湮灭,而是换了一件外套,继续在古代世界发展。以雅典城邦为核心的希腊文明偏重于个人主义,这个缺点为罗马文明克服,罗马似乎是吸收了雅典与斯巴达的优点,建成了环地中海的超级帝国。罗马世界后来被日耳曼蛮族和基督教给灭了,这是一次严重的文明中断,相当于毛毛虫变成了蛹,但基督教文明却是希伯来一神教与部分希腊哲学的混合产物。甚至还有学者证明,从犹太教到基督教,这实际也是一次嬗变,因为30岁之前的耶稣曾到印度学习佛教,把佛教的和平主义和相对主义带入西方世界,使《新约》与《旧约》有了判若两人的变化。基督教的原罪和三位一体理论,也是受了希腊哲学影响的一批教父哲学家的杰作。《圣经》早期文本是以希腊文写就的,只是后来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后,才改为拉丁文的。

    西方文明的由蛹化蝶,开始于12-16世纪的3R运动。所谓的3R运动是指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Revival  of   Roman  Law ,Renaissance , Religion reformation )因为这三个运动的拉丁文均以字母R开头,故名。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古罗马法和基督教信仰(还有一说是四柱说。即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就是古日耳曼人的自由传统,这一传统与三项结合形成了不同于欧陆的盎格鲁文化)。

    西方真正的崛起是在15世纪,也就是那个世纪末,发生了哥伦布航海的伟大事件(1492年),由此掀开了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第一波。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大航海开始,差不多有一千年,过去被称为是"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这1000年中并非死寂,文明还在发育,只不过有些缓慢而已。所以我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方文明的化蛹期、结茧期。

    就是在中世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由于受到基督教偏狭的镇压,西方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讨论的传统消失了,但这一传统却在阿拉伯东部酝酿着,最终激发并传递给了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知识再次出现了爆发。

    认识论是获取知识的工具。除了西方文明之外,所有的文明都是以经验主义来获取知识的,唯独古希腊,从希腊哲学的第一人泰勒斯(前636-546年)开始就突破经验的束缚,追问表象背后的"本体",由此把希腊哲学引上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其后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神学,均奉理性主义为获取知识的唯一工具,鄙视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但就在12世纪的英伦三岛,出了一个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名字叫培根的,主张跳出经院哲学的框框,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知识。这也可以看做是化为茧蛹的西方文明内部的生命搏动,而后西方文明在理性与经验之间取得了平衡,犹如老虎生出了双翅,从此一飞冲天。

    西方文明表面上的中断和重心逐渐西移,看起来不如中华文明几千年纹丝不动那样宝相庄严,但实际更具蓬勃活力。这种活力来自欧亚非各种不同文明的碰撞、激荡与融合。中华文明地处世界角落,四周也有不同文明,但都低于中央帝国,唯有西南方的印度,成功输入了佛教文明,但与西方比较,中华四周在高级文明的丰富性上要略逊一筹。更重要的是,无论印度还是中华,都偏爱和谐与和平,缺乏西方的竞争与批判精神。

    批判意味着自由开放和创新,一脉相承意味着一成不变的保守和封闭。事物要发展,社会要前进,文明必须要吐故纳新。西方文明的几次中断实际就是黑格尔所言的"否定之否定"。你看看现代基督教从犹太教脱胎以来,一路上犯过多少错误,被多少次的否定,然后才有了现代的教义,孕育了现代化的主要价值。如果没有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基督教还不是如伊斯兰教一样的偏狭?

    一脉相承的文明不是好文明,但不能反过来说有过中断的文明一定是好文明,譬如伊朗,古波斯文明中断了,现在的人还是那一拨,但是文化变了。在旁人看来,如果伊朗一直坚持古代波斯文明,肯定要比现在更厉害,什么道理?你懂的。

    中华文明尽管不如西方文明那样先进,但是从东亚儒家文化圈来看,我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应该是继基督教文明之后的第二梯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大陆要跟上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步伐,首先要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实事求是,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可抱着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而夜郎自大。

    2019-3-5 
——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