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3月2日星期六

张鸣:晚清为何有一个外包的政府机构?

 张鸣0011 张鸣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是有海关的,这就是著名的粤海关,因为一口通商的缘故,有这么一个海关也就够了。这个海关,直接隶属于内务府,因为收来的进出口税,主要是用来购买皇室需要的海外珍品,比如自鸣钟和打簧表。这个海关,主要事务,都由十三行的商人代办,他们要做的,除了留出一部分钱用来给皇室买东西,剩下的,就都自己分了,反正,海关的人,也都是旗人,自家人的事儿好说。
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但只有上海一地,商贸繁盛,其他的通商口岸,包括原来的老口广州,反而都衰落了。闹太平天国的时候,全国上下都不消停,1853年,上海被小刀会占了,但租界小刀会没有动,外贸生意还是照旧。可是,上海道台收不到进出口税了,很是着急。就跟英法美三国的领事商议,能不能有个办法来解决。领事们决定成立一个机构,由外国人代收进出口的税款,被叫做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成为第一任税务司。由于上海一地,占了当年进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这个税务司,就等于是全国的总税务司。
忙于对付太平天国的清政府惊奇地发现,这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机构,征收到的税款,要远远高于原来上海道台征收的数额。在财政极度困难,特别需要钱的当口,这笔钱帮了大忙。所以,在小刀会被粉碎之后,这个税务司,就原样存在下来了。直到中央政府有了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就名正言顺地成为隶属总理衙门的一个政府机构。在李泰国被换掉,赫德做总税务司之后,由于赫德了解中国人,也了解中国官场,比较会做人。更主要的是因为海关收入,逐年增加,到了1870年代,已经增长到每年两千多万两白银(当年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过78千万两),由原来微不足道的收入,变成朝廷的财政支柱。要知道,这是在进口税值百抽五的低税率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总税务司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外包机构的体制,就维持下来了。
总税务司,从开始就是外国人办的,不仅主要负责人,底下的办事人员,也是外籍的,中国人原来只能做清洁工,到后来,才有一些最低级的办事员。所有进海关的人员,必须是大学毕业。由各国使节推荐,但由赫德选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干预海关事务,赫德反复强调,海关是中国的海关,所有雇员,必须听命于清政府。但实际上,所有雇员,只听命于他一个人。
海关的薪水特别的高,新雇员被录用之后,从最底层的B记四等帮办做起,每月还有两百大洋。等升到一地的正税务司,薪水则有两千大洋左右。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雇员,都要定期轮换就业地点,而且不能有丝毫的贪污行为,只要有了丁点的贪污嫌疑,就会被立即解职。所以,在赫德手上,海关一直保持了它的效率和清廉。比起它贡献的税款来说,那点高薪,就不算什么了。
看在总税务司大额的税款面上,虽然清政府对这样一个事实上的外包机构,也心里直犯嘀咕,但是,始终下不了决心要改换体制。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换成了中国人干,不仅效率下来了,廉洁则更谈不上,海关的税收,就跑冒滴漏得一塌糊涂。加上赫德又很会办事,经常会像清朝官员那样,孝敬西太后。1894年西太后办60大寿,赫德的私人奉献,比任何一个官员都多。不看僧面看佛面,谁也舍不得改变了。
当然,由于赫德这个英籍爱尔兰人的存在,英国也得到了比其他西方国家都多的好处,非常巧妙地维护了英国的在华利益。因此,英国政府封他为男爵,而清政府,则给了他头品顶戴,以及祖孙三代的封诰。
一个国家,只有外包的机构才能保持效率和清廉,说明了什么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