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王亚军: 满清认输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1

1860107日,当英法联军的士兵冲进圆明园进行劫掠时,在一处皇家库房里,他们发现了当年英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委托马尔嘎尼送给乾隆的相当于当时的"核武器"的礼品:两门先进的榴弹炮、牵引车以及炮弹。


乔治三世希望用这种婉转的方式提醒乾隆,英国所具备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潜力。可惜,马尔嘎尼却发现乾隆皇帝对这种在当时如同"核武器"一样的先进科技产物,没有震惊,没有惊讶,甚至连看都没看就吩咐奴仆当作一件普通的工艺品一样扔在进了库房。


在回程的船上,马尔嘎尼的日记中写道: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陈旧的破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它那庞大的躯体使得邻国望而生畏,才使得它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没有沉没,假如不幸由一位无能之辈掌舵,那它的厄运就降临了。


2

鸦片战争叫做"毁约战争"只是一个基于史实的辩驳,起因是大清帝国对英法商团的非人道待遇和对《万国公法》的无视和公然践踏。以及前面一些列诸如"洋人与狗不得入内""外商与狗不得与人经商"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地方官吏吃拿卡要无端勒索的旧怨,和后来一些列说话如放屁签约当儿戏的新仇。


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满清帝国的国门,把这巨轮残破和腐朽赤裸裸暴露在全世界面前,赔款、割地、开租界、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通商口岸,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新名词,让国人在惊惶中开始对这个全新的世界进行更加认真和实际的思考。


同时也让满腔热血一心救国的血性青年心中爆发出无限的动力,自强不息,强国强种。


中国三千年帝制,鸦片战争之前,"百代皆行秦制度",历代中国政治的变迁,实质上只局限于一朝一代、一家一姓的变化,而并不是政治秩序的变迁,所有的行政权力,最后皆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政治制度一直没有推陈出新的质变过程。依旧遵循商鞅书"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遗毒,但凡有出格的思想和行为,便会无一例外的被扣上"反动""造反"的罪名,人头落地。


但两次鸦片战争给国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实在太大了,前面数百年"天下万方唯我独尊,千年传承大国上邦"的自豪与骄傲被打击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卑与愤恨,改革、改良的呼声日渐高涨,国人无不希望大清帝国强盛起来,一雪前耻。


3

但正如马尔嘎尼所言,这艘船太老了,太破了,僵化到了如同泥塑木雕一般,那些为了权力而生为了权力而死满脑子官僚权术的权贵阶层,竟然一致觉得这一切除了让一群草民跟自己分享权力和利益之外,根本就是毫无用处,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以及自立军领袖唐才常被害。


也正是谭嗣同、唐才常的鲜血,最终使得中国的爱国青年认识到敦促和希望清廷"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随着义和团运动席卷而来,让更多人看清了"爱国主义"的凶险与残暴之外,还招引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在东北的留学生组织起"拒俄义勇队",通电清政府,要求作为前锋军出兵抗俄。如此的爱国行动,短视的清廷竟然认定是"名为拒俄,实则谋反",命令驻日公使与日本政府联手,取缔学生的爱国组织,并下令各地督抚对于回国表现激进的学生随时可以"就地正法"


勾结日寇剿杀爱国青年,使得清廷本身在国人眼中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如此,昏庸的清政府完全把国内一致对外的矛头转向了自己,



4


在《苏报》案啼笑皆非的大戏中,清廷竟然作为原告,向租界当局控告自己的国民,虽然最终把邹容、章太炎关进了大牢,却造成了国内人心的完全不可挽回,暴力革命思潮开始滋生,排满主义已经深入人民脑髓之中。悲痛之余,中国有识青年中的大部分从此在情感上与清廷完全一刀两断,痛论国事,下决心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留日学生本来是愿为满洲政府前驱,挽救国家危亡,此后他们的宗旨却突变为"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并组织以暗杀破坏为主要手段的"军国民教育会",纷纷回国从事激进的以刺杀满清大僚为主的革命恐怖活动。


"革命"的呼声,此后完全替代了"改良"的呼吁。


1905年夏天,同盟会在东京的成立,标志着从前分散的革命小团体的融合和壮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愈加鲜明无忌,革命风潮已经愈演愈烈,终于无法控制。



5

面对日渐激烈的群体性事件,清廷只能被倒逼着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宣布立宪,之后果然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直到立宪的细则推出,满怀希望的国人顿时感觉自己又被清廷当猴子耍了:

《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6.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8.宣告戒严之权;


9.爵赏及恩赦之权;


10.总揽司法权;


11.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12.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


这哪里是立宪?分明就是"封建帝制简章"啊!


在此彻底失望的国人心中清廷本就已经枯竭的公信力终于彻底变成负数。


清政府长期以来,无数次失信于民,早就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深深怀疑。待到所有人都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集中爆发出来的就不仅仅只是失望和绝望,而是敢于直面满清维稳刀枪的被愚弄和奴役的怒火,随着各地连绵不绝的武装起义,以及鉴湖女侠秋瑾的罹难带来的舆论喧嚣,依旧没能让腐朽的清廷清醒,竟然还没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严重性,191158日这一天,清政府为了"暂缓兵戈""保国安民"推进立宪,宣布裁撤军机处,仿照议会民主制国家设立新内阁。


然而,这份内阁名单里13个内阁大臣中,汉人仅占4席,满人却得了9席。9个满人中,皇族又占了7个。因此,被笑称为"皇族内阁"


清廷至死不渝的玩弄民意的举动,用一个徒具虚名的内阁来应付民众对于宪政的热切追求,清政府的傲慢与无知彻底寒了上至地方督抚下到立宪党人以及所有对改良、改革还抱有一线希望之人的心。


连改良派旗手保皇党代表人物梁启超都愤然撰文称:"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6

19111010日,武昌起义枪响,辛亥革命拉开序幕。1912年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中国三千年帝制宣告灭亡。


可笑的是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过之后,迫不及待地颁布《十九信条》,急忙宣布要在国内施行英国式虚君立宪,终于公开认怂让步:"别打了,老娘从了你们还不行吗?"


不过,虽然从组建虚伪的"皇室内阁"到辛亥革命相隔的时间仅差百余天,但还是太迟,太迟了!


恶政府不是一年建成的,公信力不是在一天里丧失的,希望不是一次失望能够彻底破灭的,但积怨总是会在同一天爆发的。


一壶好茶一包烟,

独思半日千字文。

正史歪读博君笑,

时政新解回味长。

我是王亚军,

那个还在坚持的歪嘴老王。

感谢朋友们光临亚军的小店

【亚军杂货铺】熬出牛肉酱,撑起穷骨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