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7月1日星期日

旧伤痕犹在 新伤痕又多——《伤痕》作者卢新华一席谈

卢新华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不少媒体早已策划,邀请各方大家或口述、或撰文、或座谈,通过他们自身的亲历来反思与评述。
         
        其间,我留意到一个以前不太清晰,现却由当事人来再现的文学历史片段,那就是"伤痕文学"的创始人卢新华再谈小说《伤痕》的创作前后。

         卢氏,现为美籍华裔著名作家。在复旦大一时,他写了《伤痕》,毕业后在文汇报工作期间写了长篇小说《森林之梦》,后出国又写了长篇小说《紫禁女》。

        我所留意的历史片断,主要是《伤痕》这篇小说前后刊登的情况。果然,内情还真不少。

        据卢说,《伤痕》发表是文汇报文艺部集体讨论的结果。总编辑马达对此表示首肯和赞赏。那么,这篇小说怎么会转到报社的呢?

         开始,巜伤痕》在复旦校园的墙报栏引起轰动。这一现象,引起文汇报资深编辑的兴趣。之后,报社通过熟人拿到原稿即打小样,并分别寄送新闻、文艺、教育部门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作家吴强、钟望阳均看过。总的讲,绝大多数持肯定意见。

        一篇小说,要让那么多机构、权威、专家过审,真是空前绝后了。审读意见一出来,总得有人拍板。期间有一插曲,电影演员赵丹的儿子同卢说,他同学是市委宣传部洪泽的女儿。正巧有一天,洪泽的女儿回家见父在看一份清样,她也看了,看着看着竟然看哭了,并一下子抱住父亲说:我好久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也许,最终的临门一脚是洪泽踢的:发表!

         为此,复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伤痕》的发表,洪泽是关键人物,这个人将来文学史上要提一笔的。

         作为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卢新华的思想怎么比一般的同学早熟呢?原来这同他与父亲的争执有关。父看不惯他的言行,认为他一派"小资"腔调,还要他经常斗私批修,而他本能地抵触、反感。

         后来,卢才15岁就去老家插队了。到了农村,他见一位县的高材生在挑粪,一问才知原因是其家庭出身富农。高材生的这个遭遇,使他陷入沉思:怎么可以"唯成分论"呢?

        再后来,卢去当兵了。在他当代理文书期间,他陆续看了巴金的巜家》《春》巜秋》,茅盾的巜子夜》,托尔斯泰的巜复活》巜安娜·卡列尼娜》,莫泊桑的巜羊脂球》,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名著。

         至于真正触动卢如何表达对那个时代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那是在他入学后的一堂作品分析课上。老师在谈到鲁迅好友许寿裳评《祝福》时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话立刻触发了卢对"文革"朦胧的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萦绕卢氏脑际的、断断续续一个念头终于蹦出来了:写一个家庭悲剧,一个男孩因为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便断然与家庭决裂;至"文革"结束,父子重见时其父躺在医院已成一具冰冷的尸体。卢说:后来考虑到女性的感情更丰富细腻,小说才改写为一对母女。从中可见,卢的思想成熟和文学素养的积淀,之前已为他创作打下了基础。

         据卢讲,写巜伤痕》用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写了一页,题目叫巜心伤》,第二晚写了两页,把题目改为巜伤痕》,第三晚从六点左右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多,一气呵成。及至完篇,他竟有"泪已尽"之感,揉揉眼,笔一扔,心里就一句话:"可以死了!"

         然而,卢把小说给一位大学教写作的老师看,老师给否了;给班上几个文艺理论水平较强的同学看,反响亦一般。受到打击的他不再奢求发表,将手稿锁进抽屉,心想:十年后再说吧。

         那时候,卢新华他们的那个中文系,是要定期出墙报的。一天,系的小说组组长对他说:过二天要出墙报了,你的小说稿还没交呢!卢想:《伤痕》既然发表不了,出墙报总可以吧!就这样,他把《伤痕》誊写好后交了出去。再之后,校园引起轰动;再之后,《文汇报》介入并发表。

         对于这段历程,陈思和认为,复旦在当时的思想解放中是走在很前面的。真理标准这篇文章,是原来任复旦党委书记的杨西光,后去了《光明日报》主持工作才刊发的。尔后夏征农任复旦党委书记,他在复旦学报上发表过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所以,巜伤痕》诞生在复旦,也不是偶然。

        卢也有同感,回顾巜伤痕》发表前后,他最感念的是复旦那学习、创作、讨论的浓厚气氛,再也没有人"打棍子""抓辫子"了。

        临毕业时,人民日报点名要卢去做团委书记。这是什么概念?级别同地委书记一样。但卢心里明白:一个聪明的智慧的人,是一个能最迅速、最准确、最及时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的人。他坦诚:自己缺乏城府,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挂在脸上,不适合从政。他最终对那个"位置"说"不",此后,他就踏上一条辞职下海经商和自费出国留学之路。

        卢的出国之用意,用他的话来说:不识中国真面目,只缘身在中国中。他想通过"行万里路",换个视角观察中国。尽管巜伤痕》发表了,但毕竟展现的是"旧伤痕",他想进一步透视:人性中仇恨的魔鬼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作为一名海外华籍作家,卢更关注的是"新伤痕"。他在《凤凰视频》的一个采访节目中说:当今中国社会的乱象,可用十六字概括:大道流失,术数猖獗,权谋盛行,物欲横流。

         这个观点,无论你赞成不赞成,他看到了过去文革的"存天理,灭人欲",导致人性扭曲、社会畸型、国家衰弱的伤痕,尔后又变成当今的"存人欲,灭天理"等种种乱象一一

        君不见,贪婪嫉妒、愚昧浮躁、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各种精神毒素在新的包装及冠冕堂皇的幌子"掩护"下,日复一日再现。这难道不是"新伤痕"又是什么呢?

        反思不深,反思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有目共睹,成就举世公认。但窃以为,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思想解放"。

        从卢氏《伤痕》创作的前后经历也可感知,虽然40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今天,但我们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的"新创痕",斑痕触目惊心。为此,依然需要勇气直面现实,刮骨疗伤。解放思想,就像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一样,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永远在路上。

        既然"时代是思想之母",那么,进入新时代重提解放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该从哪些方面去解放思想?用什么方式去解放?恐怕在纪念或不纪念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从战略层面作出科学回应。

                  18·6·26草就


——佚名,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