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2月1日星期四

管见:习近平的“思想”和他面对的现实

纽约时报漫画


中国共产党开它的"十九大",习近平在会上作报告。这位"红二代"接班人的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标志之一是,所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这次会议修改通过的该党新一版本的党章。

习近平要实现他的"中国梦"。这个梦想,有思想理论的一面,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对他心目中宏伟蓝图实现时间表的具体描述,而未来这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自身强大,而且中共的党军要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一个新型的"红色帝国"已隐约可见。

这里,试图做一番梳理的工作。

■习近平重振对"社会主义"的"自信"

在胡锦涛任内,中共开始宣传它的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习近平加上个"文化自信",构成现在的所谓"四个自信"。十九大上,中共对它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

新党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报告则夸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样一来,改革开放一度展现的富于活力的因素,如思想解放及其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提法,重新被归结为"社会主义"。当然,这是一种不同于先前"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过,现实进程的逻辑,是另一番模样。

中共掌握政权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实验,建立它的一党专政,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激进的实验,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在1950年代末期遭受重大挫折,显示其不可持续性。毛泽东不甘心,退却数年后卷土重来,发动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抵制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追随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改革浪潮,视其为"修正主义",意味着所谓"资本主义复辟"。他动员全国民众,打垮刘邓率领的党政官僚集团,恢复其激进的社会实验,即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文革"持续十年,在毛泽东逝世后难以继续下去,终于失败。中共犹豫、徘徊数年,才下决心改革开放。逐渐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被悄悄放弃,改换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显然,中共已经发觉,它无法再坚持毛泽东(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不得不另起炉灶,炮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两者的本质,其实一脉相承,如习近平所说,它们不能相互否定,而这样一来,这些所谓"社会主义"货色,也就露出了它们背离马克思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色。

最为本质的表现就是,中共的理论家们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不能回避它的决定性,但竭力削弱它的意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限制市场

中国共产党人自诩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对马克思学说究竟懂得多少。

以马克思学说的看法,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之后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形态,它的特点是,"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们屈从于私有制,屈从于国家,劳动者承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然而,当市场经济成长为支配性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加快了速度,而这时,"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由此,逐渐地使得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趋于消失,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的形态孕育而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市场经济在进入资本主义以后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而世界市场出现,使得资本主义超出一国国界的范围,市场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具有了全球化意义。

于是,他们推断,未来的社会革命,将是全球化的革命,是多数人的革命,至少要由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阶级联手,才能取得胜利。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依然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

但是,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在落后国家发动所谓"社会主义革命"之先例。列宁很清楚,这一"革命"的所谓"社会主义"性质极其脆弱,他争辩说,它其实只是意味着"通常的历史顺序"发生变化。通常的顺序是,文明发展到一临界点,导致政治变化,即先有文明再发生政治革命,亦即"十月革命"的批评者之所谓"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文明"。而列宁则认为,"十月革命"是"为文明创造前提",即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而建立新政权,然后再着手在俄国发展工商业文明。列宁坚持实行"新经济政策",他不回避这是"后退",但也说它是"进步",而可以肯定的是,他试图在苏维埃的俄国探索社会主义之路。

然而,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顾不得那许多了。他不在乎列宁对布尔什维克的告诫:不要玩花样、耍聪明,相反,他率先表现出共产党人的习惯,即特别喜欢玩花样、耍聪明。他以粗暴推行集体农庄化为开端,只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宣布"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为榜样,各国共产党人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大同小异地实践其"社会主义"。

东方大国中国,身为文明古国,它以东方农业社会基础上专制国家的"超稳定结构"著称,在近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中落在了后面。尽管中国的民间商业历史悠久,商业"毛细血管"较为发展,但是"动脉"与"静脉"主系统处于官府控制之下,商家依附于官家,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这样,资本主义有其萌芽,却难以发展,长期匍匐于国家权力压制之下。

中共的"革命"创造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特色,鲜明地表现出中国之"苦于资本主义不发展",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他承认,"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不过,他实际坚持的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没有真把民主主义放在眼里。

中共以暴力推翻国民政府,表明其"初心"不在马克思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攫取国家权力。当然,它掌握了政权,也还是有机会,开放市场经济,融入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轨道。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承诺的,在"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里,谋求"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他当时说,这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不料,它却是虚晃一枪。中共率领一支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那"彻底的民主革命"刚刚要开始,就被毛泽东急急忙忙地中断。几年前他还在说,"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这时,他觉得那不再是空想了。他严厉批评刘少奇等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主张,宣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拖着中共疯狂一跃,不到十年,就完成所谓"社会主义改造",跳进了"社会主义"。

毛泽东中断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发展,改行一党专政。他无法取消市场经济,但他要严厉限制市场经济,要在这个东方大国推行一场运行中央计划体制的经济实验。他带领中共高层,向斯大林学习,向苏联学习,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学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称为"一个大学校",却只是说说而已,他并没有准备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结果,毛泽东到他生命的最后的岁月里,无可奈何地发觉,他辛辛苦苦实践其"社会主义",然而市场经济毕竟难以逾越。他哀叹,现实社会"与旧社会差不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限制市场

中共实行改革开放,历经曲折,磕磕绊绊,特别是"六四"镇压后一度再掀起"反和平演变"之风,暴露出"社会主义"及其计划体制的不合理性和不可持续性,不得不改弦更张。中共十四大,正式接受了市场经济,确认了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随后,由朱镕基主导,一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经过艰苦谈判,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市场对中国大为开放,中国经济顺势崛起。

这一变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里,妙笔一挥,如变魔术一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成就。

有意思的是,如此胆大妄为地曲解现实过程,事先,是又一次虚晃一枪的表演。

习近平掌握权力后,摆出一副改革的姿态,主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松动计划生育政策、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这些,被人们视为亮点,引起普遍关注。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这一决定作说明。他历数中共十四大以后,十五大到十八大,每次对所谓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都稍有修改,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才终于承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他称这一表述为中共的新的所谓"重大理论观点"。如此一步三回头,历经二十多年,才看上去取得真正的进展,习近平也还算是坦率。

然而,也许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中共在这里玩了一个虚晃一枪的把戏:看上去是真要正视市场经济,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实际却是,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口头肯定,标志着市场化改革的终结。

在这个所谓"全面深化改革"决定里,写下了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认识,同时,更有另外两点论述,将这一认识的意义完全抵消。

其一,与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法并列,"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赫然在目。

其二,市场"决定性作用"是针对着经济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于是,市场化改革完结,新的"改革"开始,即旨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改革。

看上去,认识到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实际的"改革"已经不再以市场化为导向。

这意味着,尽管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中的经济自由空间有所放开,社会自由也有所松动,释放出社会中潜藏着的极大的能量,然而,中共对市场化的重视或遵循,已到此为止,其背后,警惕乃至敌意,依然保持着。中共作为执政党,它发誓要保持其永久执政地位,它不能容忍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而中共自己"退居二线"──如同毛泽东当年那样,它要为它自己,为它的"社会主义",夺回支配性的权力。

一旦经济"崛起"了,中国共产党就急急忙忙昭示人们,问题不在于路没有走对──必须走民主主义之路却"跃进"到"社会主义"之路,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却"跃进"到计划经济之路。不,路没有错,理论没有错,制度没有错,对此要有充分的"自信"。

大格局已经弄得很美妙,只是"治理"得不好,如此而已。

谁在治理?党政官僚集团。"红二代"锋芒毕露,欲重振政治家雄风,收回旁落到官僚集团手里的权力。"文革"摧毁了官僚集团一次,看来还不够,它还能卷土重来,那就再摧毁它。这一次,不再用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旧方式,改用"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还有谁?民间资本。"红二代"继承先辈之志,尽管对市场经济还是没办法,但反"资本主义复辟"、反"自由化"总没有错。与薄熙来心有灵犀,习近平"奋起千钧棒",力图再创辉煌。

从中共十四大到现在,二十多年,不到三十年,比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已是长得多了。从市场化,到治理现代化,似乎很正常。

事情其实不那么简单。

前面说过,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之后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形态。这位思想家不认为市场作用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工商业文明的现实社会里,市场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在整个社会中清晰可见

在马克思看来,在市场经济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而这些关系、需求以及能力,当然不仅限于经济之中。企业的治理能力,须依循市场规律而成长,同样,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非脱离市场的支配性而随心所欲。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界人士进入社会、国家的管理层,不是偶然现象。

而中共的所谓"治理",相当糟糕。习近平任用其心腹蔡奇主政北京,名曰"治理"首都环境及"治理"污染,实则莽撞而粗暴地接连"三板斧",全无治理之意,堪称任性胡来。

治理首都环境,面对的问题,一是民间商业的经商环境,一是所谓"农民工"之社会身份,特别是他们长期以来遭受的歧视、刁难和漠视

民间商业蓬勃发展,先前北京市民生活中诸多难题基本消失,而这一变化之中,"农民工"或"外地人"的生存状况,却成为长期问题,那是党政官僚失职,负有实际责任,只知道督促劳动者奉献,自己份内的公共产品,做得一团糟。而蔡奇"治理",全不顾三七二十一,"刺刀见红"之后再假惺惺做"温暖"表示,可见"习家军"盛名之下,"技止此耳"。

治理污染,更是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排污标准、污物处理装置使用法规,涉及能源结构变化,涉及技术进步措施,涉及行政与社会监督,如此等等,牵动各方。而中共的"治理",最常用最有力的就是关停企业、车辆限行,好端端的"煤改气"也做粗暴而无理,燃气条件尚未就绪即强行禁止民众烧煤,严寒之中逼得人们走投无路

可以看到,中共之"治理",往往全无治理之意,喜欢依恃行政权力强硬处置,能蛮干就蛮干,拆迁如此,治污亦如此,以"刺刀见红"为其"治理"之特色,可谓恰如其分。而其根源,恰恰在于,中共无视市场、无视社会现实,蔑视民众,蔑视法治,依恃行政权力,任性行事。

习近平欲作"中兴之主",他视野中的"改革",不是否定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而是比毛泽东更为容忍市场化进展。容忍有其限度,习近平大概已经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

习近平要大有所为,大有"建树",成就新型的"红色帝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主宰"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他声称,他已经带领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林彪曾经颂扬毛泽东思想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现在来看,这位元帅或许是说得早了些。习近平似乎觉得,这顶桂冠,戴在他的头上,蛮合适的。

桂冠之下,要有真本事,才可以成大事。

毛泽东成为一代枭雄,很关键之处,在于他能够慧眼识人,认清楚朱德这位有丰富战争经验,有经过留学探索深造,对中国战场及军事有独到见解与思想的伟大军事家。而在建设时期,他再无这般幸运,因为时势已转,不再是军事家运筹帷幄的时代,而是在市场经济潮流起伏之中依靠企业家阶层崛起的新天地。而他,偏偏醉心于斯大林式"社会主义",把资本家以及知识阶层都打翻在地,对自己的战友也渐失信任,成为孤家寡人的独裁者,焉能不败。

今日之习近平,正在步毛泽东之后尘。他继承了恐惧市场、恐惧资本主义的心理传统,以为治理可以平天下,而用人方面,看来他只有对王歧山还可依靠,其余就是王沪宁、栗战书之类,或陈敏尔、蔡奇之类,甚至李鸿忠之流。如此这般,学识只以书单充门面,用人尽现门户之见,视野、心胸囿于一党私利之"核心"或"领袖",学毛泽东,只怕学不象,肆意骂别人"砸锅",却有可能由他自己真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锅"。

■一党专政与市场经济:结合有其极限

"文革"失败,迫使中共走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在农村被冲开了缺口,农村集体经济迅速瓦解,进而,城市工业的计划体制也逐渐瓦解,甚至中共一党专政也有所松动。中共回避"文革"的失败,回避对"文革"的深入批判,进而,邓小平以所谓"四项基本原则"控制改革开放,强调中共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社会主义"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里,市场化的导向渐渐浮现出来。到中共十四大接受市场经济,市场化导向得到了较为明确的政治支持,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国有体制也在变化。

国有体制的不合理性,或不现实性,已经暴露出来。它垄断的地盘大幅度缩小,但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仍然在维持着,其实力仍然相当雄厚。同时,它在相当程度上改头换面,接受现代企业的组织与经营方式,并试图与私人资本相结合,以"混合"的方式对私人资本施展支配性的影响力,为其所用。

于是,人们看到,国有体制不那么纯粹了。它在相当程度上被渗入"私有化",特别是其管理层有所成长,生成了它的特殊利益。这个权贵集团,一方面在政府监管机构面前展现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当不得不接受民营化改造之时,它本能地反抗,暗地里组织工人予以抵制,甚至煽动暴力对抗。

市场经济也不那么纯粹了。市场化改革进程,政府控制、国有企业行政性垄断,都在顽强地显示其存在,形成官商互动、融合或勾结,相当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图景。这种局面中,面对其中的种种弊端,如腐败黑幕、贫富两极分化等各种社会不公,以及铺天盖地的严重污染状况,官方可以轻而易举地引导和煽动舆论,将民怨引向民营企业和私人资本,引向市场化改革,造成对国有体制相当有利的社会氛围

表面上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莺歌燕舞,表面之下,在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展现出对土地的热情,企业家展现出对经营市场和创新的热情。这两大因素,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活力,其面貌大为改变,"短缺经济"消退,甚至消失,市场经济中相对过剩的常态迅速出现。中国企业争夺世界市场的雄心,与中共称霸世界的企图,奇妙地混杂在一起,令全世界感到不安。

与毛泽东相比,或者与毛泽东比肩,对于习近平,看来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但是,毛泽东鄙视市场,鄙视货币,对钱财甚至碰都不想碰,而他的"社会主义",正是栽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之中。习近平高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歌,标榜他所谓"新时代",而他对市场经济怀着戒心,对所谓"恶意做空"、所谓"经济政变"杯弓蛇影。国有企业肆意呼风唤雨,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及高杠杆,而"去产能""去杠杆"则狠打民营企业。诸如此类,表明他很难避免重蹈毛泽东的覆辙。

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存在至今,以其成长为"红色帝国"的可怕前景,而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强劲对手,其秘密在于,中共一党专政与市场经济,有某种程度的结合。

然而,马克思早就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而这一发展变化,将否定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资本主义对此判断似乎不大在意,它仍然我行我素,仍以其"创新式毁灭"横行于世界市场。不过,它在进入其晚期阶段,这种势头似乎有某种弱化的迹象,未来如何,仍须观察。

而共产党人,习近平,他们不大懂马克思学说,但他们本能地感觉到,市场经济对他们的"红色帝国"是致命的威胁。他们对市场的恐惧心理,为资本主义完全不能相比,因为,他们那心爱的专政,尽管与市场经济可以有某种结合,且构造出相当现代的容貌,但它的内里,实乃前资本主义的货色。

于是,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个很是奇妙的景象:世界各国心怀恐惧地看着中共专政与市场经济结合,担心这个"红色帝国"真的强大起来,称霸世界,而中共自己,也对这种结合心怀恐惧,尤其害怕开放中国自己的市场,生怕外国资本闯进它自己的地盘。

矛盾的表象,映照出社会深处的矛盾。显然,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社会矛盾分析。

习近平有他的"思想",但他还是不免露出他缺乏基本功的马脚。

■习近平"思想"回避现实社会矛盾

据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矛盾有新的分析,提出了新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中共在其"社会主义"阶段中的第三个矛盾论述。

它与第二个矛盾论述,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其实很相象: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不同点是,人民的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扩大了,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囊括在内,而"落后的社会生产",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依然适用于经济,也适用于政治与社会、文化。其中,回避"落后",是这一新论述的突出特点。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实是普遍现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说其发展是平衡的和充分的。毛泽东喜欢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他倒是没有说错。

这两个论述其实大同小异,并没有什么重大变化,而它们同第一个论述,则有较大不同。

第一个论述,是在较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的论述: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个论述,将"需要与现实"之矛盾,归结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个论述,尽管囿于某种政治、观念的考虑或局限,而分析论述得不透彻、不到位,毕竟还算是表现出马克思学说的本色。

马克思学说分析现实的矛盾,着眼于生产力的性质,以及它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状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近代以来的发展水平,认定其生产力已具有社会化的性质。马克思学说不否认发展中的落后,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它着重指出的是,生产力的社会性,正在与其占有方式发生矛盾。

马克思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于生产的社会化,认为生产力的社会性呼唤其占有方式社会化。它指出,股份制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在发展中正在经历其自身的否定,即私有制成为外壳,社会占有在其内部生长,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发展起来,而国有方式,尽管"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但"不是冲突的解决",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占有。

不过,这不意味着,人们一旦认识的这种趋势,就可以立即,或很快地,完成社会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资本主义的中前期做他们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触及到社会发展规律,涉及到资本主义晚期及之后,而这对他们而言,还很遥远。他们知道自己无法避免错误,他们也的确承认他们曾有支持"不断革命"的错误──这一错误,正与他们的基本观念相悖: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消灭私有制",是作为政治纲领的《共产党宣言》里一个简洁的宣言,而实际进程,是漫长的过程,如恩格斯所说,取而代之者,须以是否"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来衡量──他针对国有化这样说,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全部进程。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共坚持以"消灭私有制"作为它推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据,坚持以国有制冒充社会主义。直到今天,它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以此耍弄忽悠人的把戏,它的现任总书记习近平,无视改革开放的现实进程,坚持他的"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吹得天花乱坠,它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现实生产力的性质,看上去不无滑稽。其实质,在于他回避对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做具体分析,而马克思学说之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基础,即在于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在于生产关系适应这种性质的必然趋势。

因此,说习近平的"思想"欠缺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功,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那么,基于马克思学说,分析现实社会的矛盾,展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可以看到,实践"社会主义"的社会里,基本矛盾已转化为国有体制与社会性生产力的矛盾,而主要矛盾则表现为,人民大众与共产党一党专政、与党政官僚集团的矛盾。 

■"十五年"之奥妙

中共为它自己规划了所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建党百年和建国百年。在其十九大上,习近平的报告,对此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五年,对中共而言,似乎有特殊的意义。或者说,中共对十五年有某种偏爱之心。

中共在大陆夺取了政权,乃以其军事胜利为基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应该是刚刚开始,即建立宪政共和国,经济革命的土地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尚未全面展开,而其它文化和社会的革命,则可以在国民政府时期已出现的初期公民社会基础上推进。

然而,毛泽东已是急不可耐,他要赶快"向社会主义过渡"。在毛泽东力主与领导之下,中共宣布了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求达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

现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再次出现了,而且一口气就是两个。

十年似乎短了些,二十年又似乎太长了些,取其中,十五年,成为中共的社会计划的一个常用的尺度。

不过,从中共的"过渡时期"的"时间表",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之际,实际上不到十年,就超期完成任务,而工业化,就不能玩花样、耍聪明,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中共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缺乏其工业化基础,实际上是滥竽充数的作品──也正因为毛泽东学着斯大林的样子,从一开始就玩花样、耍聪明,"社会主义"做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中共不得不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为修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过渡时期"版本,且承认,这一"初级阶段"可能相当漫长,可能长达百年。

现在,习近平阐释中共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玩起了"十五年"的把戏。或许,这次他不会象毛泽东那样急不可待,他会老老实实地依照那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表行事:一来,"基本现代化"和"建成强国"都非儿戏──中共当年"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政治上体现放置"革命"而专注建设之心,但实际有很大的问题;二来,两个"十五年"的奋斗,可以很方便地成为习近平长期掌权的理由。

毛泽东闯进"社会主义"天地时,是六十多岁。如今习近平也在六十多岁的年纪,他一眼望去,中共百年之后,又更展望三十年,其气魄和雄心,实在是不小。

这里,可以对他说一声,一路走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