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11月16日星期三

吴戈:「海帶纏潛艇」被當真 說明了什麼

當前中國電視評論領域有一股不良風氣:任何問題須給出非黑即白、最好駭人聽聞的結論。
「海帶纏潛艇」是我國最著名軍事評論員張召忠奠定「戰略忽悠局局長」大號的一系列經典段子之一。按理說,張先生當時強調的黃海沿岸養殖設施密布等因素不利於潛艇活動確屬客觀現實。問題出在非要由此得出這些因素足以使美國核潛艇無法進入黃海的結論,顯然就要歸因於當前中國電視評論領域變本加厲的不良風氣─任何問題必須給出非黑即白、最好駭人聽聞的結論,為此不惜不求甚解、不懂裝懂和片面誇大。

其實,張當時更強調了黃海水淺對潛艇活動的制約,並以親身經歷透露:這一制約同時也作用於中國海軍。然而,早已熱衷於用娛樂精神解構張先生表演的媒體和受眾們顯然只有從「只要中國有海帶,美國核潛艇就不敢來」的因果中才能得到最大滿足,而張先生也從社會的狂歡中體會到自身價值的充分實現。

在新聞傳播中,軍國大事未嘗不可輕鬆詼諧,張先生退休後向「網紅」甚至娛樂界轉型也是有益的探索。然而娛樂化畢竟不可能代替專業領域的嚴肅探討。一旦指出張專業性上的任何瑕疵,立刻會遭到其大量「鐵粉」圍攻,其最有力依據竟只是他席捲全球的知名度。更有甚者,還真有人將「海帶纏潛艇」一類段子當作科學創新獻計於強軍大業,並得到官辦媒體極力推崇。

從純理論角度而言,河南科技大學這位碩士生提出的這種「水下防禦系統」借助機械電子手段控制,並以尼龍繩代替海帶,完全可以纏住任何艦艇的螺旋槳。「綠色和平」組織早就以類似手法對付過日本捕鯨船,各國海警也完全可以用它逼停非法漁船。

不過,自採用機械動力以來,螺旋槳被海洋垃圾纏住就困擾著所有現代船舶,個別礙航嚴重的狹窄水域甚至被船長們視若畏途。可是,誤打誤撞不等於張網以待、手到擒來。以尼龍繩為武器,也必需安全可靠地發現、跟蹤和靠近敵艦,而在戰時與強敵對抗條件下,這樣的能力和機會往往與低成本矛盾。加上海洋的廣闊和流動多變,要以尼龍網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理尺度上構成穩定防線,實在稱得上笨拙和一廂情願。這正是自稱其為「智能化的戰術武器」的發明者和稱其為「正在變為現實」的推崇者共同的知識欠缺。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日本法西斯在窮途末路的1945年就推出了大批廉價武器,犧牲實用性,不計生命代價,自以為能彌補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倒是已經領先世界的美軍1995年在南聯盟首次展示了以大量廉價的石墨飄帶中斷電力供應。因此,此類思路是否可行,往往牽涉到更多關鍵技術和戰術瓶頸。

「尼龍繩纏潛艇」的另一成功標誌──已獲國家發明專利──則不過暴露了發明者與相當一部分公眾共同的知識欠缺。發明專利制度僅限在法律上保護創新,授予專利僅表示當時某國內無人更早提出同類想法,與這種發明能否形成產品,能否具有成本效益無關。人類專利史上看似可行卻無法實用或無利可圖的發明汗牛充棟。

更可怕的是,該發明者聲稱此發明和已有6項獲得專利的一大批發明一樣,都是張召忠節目中提出的想法。那麼,即使張召忠不主張任何知識產權,該發明者是否算這些發明適格的權利人恐怕大成問題。此人自稱再如法炮製時希望將張作為第一發明人,顯然承認了這種法律上的瑕疵。從據稱只是幫助該學生申請專利的「李老師和高老師」的大名在專利證書上赫然位列第一、第二發明人看,這種「發明創造」連基本的學術道德和法律規則都未能保證。

在軍事領域,中國人當然應當有所作為,軍事節目培養的愛好者也當然可以大膽想像,但連人類科學和社會進步的基本邏輯都不懂就想強大的國家,早已淪為笑柄。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