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张欣:人民币国际化好梦难圆的症结在哪里?

人民币
今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作为IMF官方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海内外经济学界对此褒贬不一。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撰文说,"人民币入篮SDR只是个象征,实践上仅为IMF内部记账所用,并不能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权力或者特权。人民币在可见未来不会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挑战" 。 华尔街日报调查显示,90%的美国经济学家认为50年内人民币不能挑战美元霸主地位。
中国国内媒体则比较乐观。人民网认为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里程碑,将倒逼助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新浪网财经专栏有更为激昂的标题,如"人民币挑战美元霸主地位指日可待" ,"美元当道难挡人民币崛起之势",等等。
以上中美两方观点都有失偏颇。人民币入篮,虽然目前仅是象征,但有助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理想状况下也并非不能在50年内挑战美元霸主地位。问题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征途上障碍重重,没有深层政治体制改革,恐怕好梦难圆。
先说现状。SDR不等于国际化货币。SDR并不直接在市场流通。人民币虽然入篮SDR,中国外贸总量也已超过美国,雄踞世界首位,但国际市场尚不承认人民币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最近一年还有所下降,从去年占全球支付额的2.8%下跌到今年的1.9%。相比美元的45%, 英镑的8.5%,小得不成比例。而很多全球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国际货币,并不一定在SDR篮子里。例如加拿大元和瑞士法郎。
另外,入篮SDR也不等于各国银行在操作上认同人民币为储备货币。虽然在SDR储备里人民币占11%,可是在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只占1.1%(美元为63.7%)。若考虑到非官方的机构,人民币只占全球外汇储备的0.27%。
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中,人民币地位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差很远。因此中国官方和经济界希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这不单是提升人民币名义地位,更是对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降低中国外贸和对外交易的换汇成本。譬如,目前中国企业进出口多用美元结算,要将人民币换汇,其间有大量手续、汇率风险、和备用外汇等成本。如果外商接受人民币结算,就省掉了这些换汇成本。开放经济的换汇成本高于一般人的想象。欧洲统一货币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省掉欧洲各国之间的换汇成本。
第二,中国可获得制币权收入(seigniorage)。和美元一样,人民币是"法币(fiat money)"。通俗地说,法币本身就是张纸头,没有商品价值,也没有实物抵押。如果其它国家央行接受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或者外商在海外银行账户需要储备人民币来支付进口商品,或者海外私人喜欢用人民币储蓄,那就形成了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中国央行就可发行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国债给他们。实质上是用纸头从海外换取实物,中国得到了制币权收入。美国可以长期维持每年几千亿美元的外贸入超,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发行美元满足国际对美元需求的制币权收入。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有这么大利益,可这好梦难圆,为什么?人民币是法币,本身没有实物抵押,在国际货币市场上,靠的就是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便利和信用。可目前中国的党治体制却形成了人民币便利和信用上的最大障碍。
一、人民币须做到真正可自由兑换才可让海外用户便利使用。为此就必须开放资本账目的本外币自由兑换,允许跨境自由买卖金融证券,直接间接投资,等等。相应地,中国需要开放银行金融证券市场,打破国有垄断银行业证券业的现状,并且在这些金融企业中去除党委领导党委决定的机制。可这和习总书记和去年9月中央办公厅文件强调党管企业的指令相悖。
二、金融界要用法治来代替党治。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周小川曾经勾划过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雄心战略。李克强总理也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股市、汇市和资本市场。可是去年股市危机时,全世界看到的是,在中国一个执政党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随意破坏自由买卖,市场独立和游戏规则,从操纵买卖到司法恐吓和抓捕"卖空"者。当局如此藐视法治,海外谁还敢再来中国金融市场交易?由此中国金融信用尽失。5年来中国业内人士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就这么被一个党中央指令泡了汤。进一步退两步,业内人痛心疾首,信心尽失,现在国内没人再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股市中心了。
三、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中央银行必须独立。在中国国情下,这意味着必须由职业经济学家管理,不受党委党中央的干扰。里面道理很简单:人民币是法币,没有任何抵押物。假如央行要服从党领导,那就不能保证央行不会滥印钞票,从而使人民币灌水贬值。美元在国际上有今天的信用地位,是因为美联储体制上独立于白宫,一百年来美联储一直按照职业经济学家的管理原则,执行谨慎的货币政策,保持美元的价值和信用。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体制上受党委领导,政策上服从党中央指令。在以往实践中,人们看到中国央行不时违背经济学原则,按党指令印发货币。一个例子就是去年的"提供流动性"也就是印钞票来托股市,其总额按高盛哈继明估计达2万亿元。另外的例子就是一带一路项目中按照党中央指令向高风险地区草率提供和承诺的贷款和资金,据不完全统计有5千亿美元(3万亿元)。这些对外项目,表面上用的是各种银行或基金的名义,其实最后还得由央行发钞票来买单。尽管央行内部经济学家普遍反对这些做法,但当前的中国央行体制规定了货币政策必须最后服从党领导和党指令。
要知道海外的货币和金融市场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中国央行是否独立,监管机制是法治还是党治,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透明,国外央行和商界都很清楚。如果不做到上述的相应的实质体制改革,人民币只能维持现状,在和中国直接贸易、旅游、接受中国贷款的圈子中使用,而不可能如愿成为象美元那样的世界各国用来做储备和相互交易支付的真正世界货币。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要享受国际货币的利益,必须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VOA (张欣,美国经济学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