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吴青:女权的实质是人权

冰心之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在中国,还是要从人权的角度去理解女权。只有男人女人都知道人权的重要,人们才会关心老人权利、儿童权利和所有人的权利。
采访: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

89岁的吴青依然精神矍铄。尽管腿脚不太灵便,需要拄一根拐杖,但她仍然坚持要全程站着对听众发言。她讲起话来像中年人一样中气十足,与她看起来年迈的外貌似乎有些不符。

吴青是已故中国著名作家冰心和社会学家吴文藻的幼女,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而晚年的她,更是以北京市人大代表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闻名。

这是一场名为"女性力量-重塑商业"的沙龙,在其他嘉宾主要在讨论创业、职场、领导力乃至育儿经验的大氛围下,吴青所聚焦的人权、民主、法治等政治性话语,似乎显得有些不协调,而且,像"所谓中国特色主要就表现为中国欠缺人性"这样的言论,也显得有些过于刺耳。但她坚持认为她所关注的,才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话题。

吴青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1984年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后,她以宪法为武器,积极从事维权活动,成为第一位设立"选民接待日"的人大代表,为她的选民服务,后来又成为北京市人大代表。2001年,因开创性地倡导妇女权益和法律原则,她荣获菲律宾政府颁发的"拉蒙·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

后来,已经70多岁的吴青,又在北京市昌平区创办了一所公益性的农家女学校,免费培训学员。她的理念是,她想让每一位农家女都记住:"你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而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腿站立。"

谈到为什么要在晚年关注农村女性问题,吴青表示,她的目标就是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社会有正义、公平、公正。她觉得,要改变中国就要改变农村,要改变农村就要改变妇女,教育一个妇女,就相当于教育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吴青为此亲力亲为。在这所学校里,她每次都要上第一堂课,主题就是讲一个"爱"字——"因为每个人都要懂得爱,懂得真善美,才能是个真人。"

然而,对于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吴青还是很失望。她直言,中国教育里缺乏人性和道德教育,原因就是文革遗毒——"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而她想通过自己一点微薄的努力,来争取改变这样的现状。

在中国,女性话题正在日益得到关注,女权主义者正在大量出现,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男性,而且,新生的女权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面相。作为一个老人,吴青能为中国的女权运动带来什么?

在早年,吴青受在西方接受的教育影响,主要关注女权,但她后来发现,在中国,还是要从人权的角度去理解女权。"因为在中国,男人也没有权利,只有男人女人都知道人权的重要,人们才会关心女人的权利、老人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和所有人的权利。"在她看来,美国等国的经验表明,最先关注环保等公共议题的往往是女性,这与女性对生命的重视和保护有关,而这为女性参与人权事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最近发生的与人权、法治有关的事件,也一直在吴青的视野范围之内,也是她关注的焦点。在她看来,雷洋之死证明,中国依然是一个"人治"社会,而没有进步到法治。但同时,她赞誉雷洋的妻子,认为她"很了不起,是一个很好的模范",因为这位妻子依法、以和平抗争的方式,要求得到知悉真相的权利。

"权利没有恩赐与给予,你必须站起来说我要我的权利,才有可能获得权利。"吴青说。就像当年做人大代表时的做法一样,她一直贯彻这样的原则:用非暴力的形式来争取权利,而且必须有法律依据,而不是只凭自己的感情,"因为凭自己的感情还是人治",而中国不能再在人治的怪圈中越陷越深。"我在中国长大的,我经历了所有的政治运动,太缺德了,都是人治,所以我要法治,所以我要改变。"

从最初当人大代表的时候起,吴青也一直遭遇很多诋毁。"有人说我反党反社会主义,说我'二百五',说我疯了,说我神经病,说我多了,我也不怕人骂我,"吴青很淡定地笑着说。但对于中国的改革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个问题,她认为,目前的形势越来越糟糕,没有民主和自由,言论受到严格的限制。

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来推动中国的女权运动,这或许是一个作风有些"老派"、但在中国当前现实中颇具新意的观点。也许,这给人的启示是,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将她们的诉求融入整个社会的人权法治诉求之中,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一支独特力量。

(注:作者邮箱bo.liu@ftmail.com

——FT中文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