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优步(Uber)模式" |
历史很喜欢开玩笑。共产党实践其"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但直到他们自己蜕变为以追求共产主义为幌子来维持其专政,共产主义还是不见踪影。奇妙的是,这时人们看到,西方经济中出现了"按需经济"并且迅速地在全球各地蔓延开来。
习近平谈论共产主义,本来无可厚非。从一九五八年跃进失败,到中央计划体制实验弄得民众普遍贫困,以及所谓"全面专政"弄得社会普遍不自由,天怒人怨,但共产党人雄心未泯。只是无奈之下,共产主义的宣传渐渐收了起来。
习不知"新社会因素"为何物
让人好笑的是,习近平实在是可怜,到现在还是只会侈谈"共产主义理想"。而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习近平们不知那些"新社会因素"究竟为何物,而"资产阶级社会"又尚未"崩溃",他要维持那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理想",真是很难。
不过,这种"新社会因素"并非清晰可见,共产主义也还只是一幅很模糊的图景:据说那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展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如此而已。
然而,人们知道,依照马克思学说,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那么,若要能够"按需分配",就应该有一种"按需经济"出现于世。在马克思的时代,他们看到"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是,还看不清楚这"按需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经济中的供应与需求相联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按需"性质无可否认地潜藏于任何的经济之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一向以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销售为特色,供应支配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为其常态。而在金融资本主导的现代经济,金融产品愈益复杂,它们与需求之间的联系愈益模糊,其供给超过需求,与先前人们认识的"相对生产过剩",实质是一样的。
西方经济中出现了"按需经济"
历史很喜欢开玩笑。共产党实践其"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但直到他们自己蜕变为以追求共产主义为幌子来维持其专政,共产主义还是不见踪影。奇妙的是,这时人们看到,西方经济中出现了"按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并且迅速地在全球各地蔓延开来。
这种"按需经济",目前大体上表现为两种模式。
一是"优步(Uber)模式",又称"零工经济"(gig economy),把租车、租房等需求同分散的闲置资源相匹配。《纽约时报》文章指出,互联网的四通八达降低了把资源和需要这些资源的人连接起来的成本。而当交易成本下降,企业形态也很可能起变化,甚至失去存在的理由。不过,不久前美国加州有关裁决仍维持其"企业-雇员"关系,表明其发展的曲折。
一是"好莱坞模式",基于某种需求而确定项目,组建团队,各方合作到项目完成之时,之后团队解散。这是一种短期、以项目为中心的商业运作模式,活跃其中的是短期"企业"。《纽约时报》称,"我们的经济正在大幅转向好莱坞模式。"
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其不确定性,既令人头痛,也令人着迷。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甚至能够驾驭、创造市场需求的企业,就是为人称道的卓越企业,因为以相对确定的企业组织应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它们是佼佼者。而"按需经济"的特点,似乎干脆以相对不确定的组织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需求的支配性突出,其实践则以灵活性见长。
值得注意的是,"按需经济"的就业方式,特别是创新方式,与现实经济的主流方式不尽相同,已经出现许多的摩擦与矛盾,其中之究竟,尚待观察。
习当局对变化抱持着敌视态度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借助于诸多新技术的支持,个性化"私人定制"有了更大的发展,需求与其供应之间更多地互动,正在改变着经济的面貌。
这种"按需经济"还在发展变化之中,说它就是未来社会的经济雏形,为时尚早。在发达的西方社会,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出现新的经济社会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过程,而这种"按需经济",是其中很值得注意的发展。可以说,它的出现,与马克思学说的理论逻辑暗合,却与共产党依恃党政权力推行的社会经济体制实验,有根本的不同。
"六四"镇压中断了赵紫阳等人的探索,尔后,代价高昂的经济高增长,使中共恢复了自信。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了味道,新的旋律是鼓吹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基于这种莫名其妙"主义"的"中国梦",现在已经遮不住它的权贵资本主义底色。
习近平之类共产党人,很会空喊"自信"、"创新",更有力气高喊"主权"、"强国强军",而他们在基于现代技术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面前,则完全隔膜。这样,他们对社会经济中的深刻变化不感兴趣,与全球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僚一样,对这样的变化抱持着敌视态度,就一点也不奇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