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乔木:矛盾心理與中美軟硬實力的糾結

中國領導人剛結束的訪美,除了作爲政府喉舌的中國媒體的自娛自樂外,要想了解更多情況,也有必要看一下美國媒體的報道。總體來看,對於訪問,美國媒體沒有像同期的教宗訪美、大衆汽車醜聞、歐洲難民問題那麼重視。
中國輿論盛讚出訪前《華爾街日報》給習的專訪,其實那只是個沒有見面的書面採訪。提的問題,或者說回答的問題,也是經過刻意選擇,迴避了一些所謂敏感、中美分歧大、但讀者更感興趣的話題。書面滯後的回答,關於內政外交特別是經濟,更像是政府各個部門集體討論回覆的結果,而沒有被採訪者個性化的特點。
這樣的書面採訪,已不是第一次。2012年時任副主席的習近平,在訪美前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採訪,報紙分兩次刊登。第一次登出後,美國輿論譁然,一致認爲這不是《華盛頓郵報》一貫的風格,更像是爲中國政府做宣傳,質疑二者有什麼交易。該報在第二次刊登時,特意加了說明,稱中方最終發回的材料,不是報紙提的問題,而是自問自答。
比較起2012年以副主席身份的訪問,美國媒體這次沒有過分關注,與其說是與教宗訪美的新聞撞車,不如說是沒有像那時一樣的熱情期待。那時雖是副主席,但公認很快將接班成爲最高領導。以他的經歷、父親的遭遇和影響、中國在胡溫和諧10年後面臨的變局,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爲他上臺後會有可喜的變化。
但三年過去了,除了反腐亮點,政治上似在回歸紅色血統,經濟上危機漸顯。股市大跌已遭不滿,沒有退稅減稅、增加民生福利,人們更是失望。
而中美關係亦是如此。從美國方面來說,對中國從之前的期望,又回到一種愛恨交織的複雜心態。這種心態由來已久,從過去到現在可以反映在四個方面:蘇東劇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中國失靈引發的憤懣心理、政治反感與經濟誘惑的矛盾心理、國內政治角逐與國際戰略運籌互動中的矛盾心理、全球戰略中的現實需要與未來挑戰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心理,期待領導人是否順勢而爲只是表象,根源在於中美國際地位和實力上的差異變化,簡言之:中國硬實力不軟,軟實力不硬;美國硬實力走軟,軟實力仍硬。
硬實力方面,和30多年前的窮苦困頓相比,中國現在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更是坐擁3萬億美元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美國經濟雖仍居第一,但佔世界的比重持續下滑,近些年的金融、貿易更是遇到很大的麻煩,三分之一的巨額外債向中國伸手。
但軟實力方面,中美兩國態勢迥異。美國仍高舉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特別是借又一波國際民主化的浪潮和互聯網自由的籲求,政治價值觀在中國人中有相當的吸引力。從更大的背景來看,在冷戰終結、全球政治地理的疆界打破後,美國的文藝、體育、消費等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背後,是其政治文化的強勢傳播。
中國30多年前雖然國弱民窮,但由於封閉隔絕,還不太擔憂政局的穩定和社會矛盾的激化。那時改革開放、和平發展取代革命和階級鬥爭,成爲中國軟實力中讓世人欣喜的因素。
然而30年過去了,當開放成爲常態,改革總有繞不開的痼疾之時,政治軟實力上的軟和經濟硬實力上的硬,反差是那麼的大,以至於無論是興辦孔子學院、奧運世博,還是免除外債、一路一帶,都會引起極大的爭議。特別是在國內稅負沉重、民生艱難的時候,每次出訪都是大舉採購、對外援助,國內百姓也多有不解。
中國儘管經濟軍事在上升,由於有錢,政治上也很強勢,但一直解不開一個軟實力的矛盾。一方面中共十八大報告稱「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大批達官貴人的子女家屬都在帶頭往「邪路」國家跑。
民衆要求簡單明瞭,你把你家孩子往哪裏帶,就把百姓往哪裏帶。領導一個個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民主國家,卻告訴大家民主是邪路,這隻能是腳後跟上吊——哄鬼。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