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7月23日星期四

长短论:没有担当何来自信?——写在“六四”26周年纪念日

2015年5月31日下午,巴黎亚洲社团在人权广场举行纪念六四26周年活动
二十六年前春夏之交,中共党内改革派、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高校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自发齐聚全国主要城市,人们举标语,呼口号,涌向街头,声援在京和平请愿抗议绝食的师生。这是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深入人心的自发运动,表达了广大民众对政治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人们呼吁执政党反腐肃贪,实行民主政治改革,其声势之浩大,呼声之强烈,影响之深远,即便五四运动也未必能及。
迷信暴力把持权力的中共,出于对执政地位的极端不自信;把这场呼吁执政党反腐倡廉继而实行政治改革的民主运动,视作对中共执政地位的最大威胁,把走向街头和平请愿的青年学生视作最危险的敌人。惊慌失措之际,竟然下令野战部队围剿清场。六月四日凌晨,密集的枪声划破北京的夜空,轰鸣的坦克把追梦人碾得粉碎.......这是血腥的一天,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而中共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留下最可耻的一页。
习李新政十八大提出执政党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两年已经过去了,在又一个"六四"屠城纪念日的时候,这仍是一个不敢直面的话题,是一段企图被掩盖被抹去的历史。每当"六四"来临,我们总会向中共问一声:你们何时才有向人民道歉的勇气?何时才有历史责任的担当?何时才有公布事实真相的自信?
坦承历史过错、担负历史责任,是个人、政党、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发展道路上绕不过去的坎。是遮遮掩掩、欲盖弥彰,还是坦承公开,还原历史真相,乃至赔礼道歉、追溯责任,这才是 检验"三个自信"真假有无的最低标准。一个连错误都不肯承认的政党,一个对历史责任没有担当的政党,这种"自信"不知从何说起。
自信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给自己壮胆的口哨。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无论是建功立业的义无反顾,还是过失罪责的勇于面对。因此,自信绝不只是一种积极性,一种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它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对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担当。这对政治家来说尤其如此。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犹太纪念碑前伟大的一跪,使德波历史积怨瞬间冰释,勃兰特跪下了,德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样有担当的行动,才有资格称之为自信。身为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在国民党统治台湾六十多年后,毅然决定代表国民党向当年"二二八事件"的受难者道歉、认错,并悔恨道歉来得太晚。同样身负历史罪责的国民党,能为历史悔罪并承担政治责任;显示出国民党的勇气和担当,也显示出国民党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勃兰特的担当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马英九的道歉利于当年他竞选中华民国总统。这样的担当和自信,当然不是虚张声势的自我标榜,而是与人为善的谦卑和心系天下的心胸;它消除了仇恨,化解了积怨,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带来了和平、希望和安宁。
可惜中共并没有这样的自信,于是就有因责任而对公布血腥清场真相的恐惧,因没有担当不敢面对亡灵的极度焦虑。标榜自信其实就是自卑,这种阴暗的心理最害怕阳光,最畏惧真相。他们不断要掩盖的岂止"六四"?即使是称之为一场浩劫的"文革",饿死数千万人的"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反右运动",何时有过公布真相和表达歉意一点意思?而真相公布和歉意表达,则是一个政党政治自信的基本所在。
如果自信,就要在改善执政方式、建设现代政治的进程中正视历史,厘清前任者的过失、罪责,对受害者主动道歉、平反,求得历史的宽容和人民的谅解。德国的勃兰特做到了,国民党的马英九做到了,那么自诩为"三个自信"的中共呢?只怕他们难有此勇气。如果他们真正有承担起历史责任的那一天,这个连自己都懒得当真的"自信"才可以说多少有点意思了。

——原载《动向》2015年6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