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未普:美中关系何去何从?

网络图片

近年来,美中两国在双边关系上猜忌不断、磕碰不断,有增无减的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意识,正使双方关系赖以生存的政治生态趋于恶化。美中关系何去何从,可能成为自尼克松访华以来,双方共同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为了促进两国精英澄清误解,建立共识,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与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ChinaFile,共同主持了一场有意义的讨论。

在目前已经披露的文章中,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的"中美两国应学会'友善与共享'"、《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的"中美关系:磕碰中的'新常态'",和南京大学教授朱峰的"中美关系需警惕'修昔底德陷阱'",透露了不少美英中三国精英,对美中关系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焦虑。

夏伟对美中关系现状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而特别值得关注。第一,美国国内"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核心利益群体"已经不复存在。从夏文看,除了55%的美国普通人现在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外,这个"核心利益群体"覆盖商界、政界、外交界和学界,他们中已发生了巨大的情绪转变。美国商界曾是支持两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核心团体,但是,2014年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60%的全球企业CEO表示,他们在中国感觉不像过去那样受到欢迎了。在美国政界和外交界,官员们对中国目前对内对外的强硬甚至蛮横,表示不解和高度担忧。而学界中那些曾经对中国最亲近的人,现在感到最受疏远。

夏伟的第二个判断是,美中关系近年来由猜忌与互不信任主导。他认为,正是这种猜忌,令奥巴马宣布"重返亚洲",而北京将"重返亚洲"视为重返冷战的遏制思维。此外,多数美国人把北京政府处理南海、钓鱼岛、在华外国媒体,以及香港反对派的强硬举措,解读为北京采取了普京式的外交冒险政策。

夏伟的第三个判断是,长期持续的互相猜忌与互不信任,导致美中双边关系难有作为。在华盛顿,目前对中国的情绪正在变得异常灰暗;而中国领导人对美国某些政策如TPP、反对亚投行,表达了抗议、困惑和不解。双方危险的负面情绪越积越深,其发展趋势必将对大国关系的未来造成深远危害。

对美中关系的发展趋势,斯蒂芬斯和朱峰,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斯蒂芬斯说,迄今,中美之间一直是磕磕碰碰的合作和竞争,但它们距离冲突仅有一步之遥。朱峰抱怨说,美中双方敌意明显上升,美国的对华政策主流声音正在变得对中国越来越不友好,"主导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然爆发冲突的魔咒,正在困扰中美关系。

这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3月份披露的一份报告"修正美国对华大战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报告检讨了美国过去把崛起的中国当作全球秩序利益攸关者的政策,主张美国需要彻底改变对华的整体战略。

该报告的结论是:中国现在是,将来也将继续是美国的最主要竞争对手。报告认为,中国非但没有像美国预期的那样,演变成"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而是采取新的大战略,加大对中国社会的控制和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巩固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欲取代美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力量。

该报告因而建议,美国对华大战略做出如下修正:振兴美国经济、强化美国军事力量、拓展亚洲贸易网络、创立技术控制体制、实施有效的网络政策、加强印度-太平洋伙伴关系、与北京高层外交建立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的作者之一罗伯特•布莱克威尔(Robert Blackwill)是基辛格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曾任前总统小布什的竞选顾问。其对华强硬的主张,在美国总统濒临选举换届之际,格外引人遐想。

美中关系的真正挑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制度挑战:美国反感一党专制,中国坚持一党专制。这个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似乎看不到多少可以弥合的机会。正如夏伟所说:要在拥有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间建立和谐友好的情绪是很困难的。美中之间能否渡过猜忌、磕碰,甚至濒临战争陷阱的难关,现在看来,似乎很难叫人乐观。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