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

管见:“新常态”外衣勉强包装现实

图:习近平



习近平喜欢表现他的平易近人,乐于使用较富于生活气息、较为时尚的语言。但说到较为重大的问题,他还是不能不显露出保守而平庸的本色,套话连篇,充满陈词滥调。

习近平显露保守而平庸的本色

习近平上台两年多,给人的印象是,他很精通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例如,他熟悉毛泽东的语录和诗词,谈起中共思维的传统教条来,可以说是运用自如。

最近的表现之一,是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而触及到具体时,习近平不无自豪地告诉人们,"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这些话里,还算有些意义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然而它包裹在一堆套话之中,不免让人觉得,习近平这里说的"判断"并非他多次论述过的"新常态",而是对待"新常态"的做法,即所谓"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这就颇为奇怪,因为这样的"判断"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而正常人大概不会得出"不必准确把握、不必主动适应"的"判断"。

看得出来,习近平喜欢表现他的平易近人,乐于使用较富于生活气息、较为时尚的语言。但说到较为重大的问题,他还是不能不显露出保守而平庸的本色,套话连篇,充满陈词滥调。如此这般,或许他是为秘书们所误,却也很可能,其实表现出他本人的真实水平。不客气地说,无论习近平本人,或他的秘书,他们谈论毛泽东的思想可以头头是道,而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毕竟是难为他们了。

畸形市场:过剩与短缺并存

至于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说算得上是"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不过,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等相关论述越来越多,人们对中共以政府控制、国企垄断扭曲市场经济,以环境生态恶化、社会矛盾激化为代价追逐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看得越来越清楚。习近平标榜他的所谓"辩证分析",其实做这种分析的,早已大有人在,而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直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清晰起来,其数字表现已无可置疑,才被迫承认他们面前的变化,实在算不得有多么高明。

从马克思学说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阶段上进入其高级状态,这时,生产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杠杆难以结合起来,因为生产力和产品必须先转化为资本,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产品才能流通,然而,生产力和产品过剩会阻碍这种转变。生产相对过剩,现在一般称之为"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依然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形式。即使现实中造就出现代金融业,构造出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相对过剩,还是会顽强地表现出来。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历尽坎坷。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的基本状态是,市场"毛细血管"系统逐渐发展,甚至相当发达,然而"动脉"、"静脉"的主系统在官府压制下难以生存或伸展。中共实验其"计划经济"时,市场"毛细血管"系统也日益萎缩,不过,"计划经济"毕竟是建造在市场的基础之上,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旺盛,而社会消费需求因为普遍的贫困而持续不振,在畸形的市场环境里显现为特殊的矛盾状态,过剩与短缺并存。

到改革开放时,市场化逐渐成为主导,国内市场的狭小更为明显,于是"大进大出"的"大循环"应运而生,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以此发端,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谓经济增长的"奇迹"实际上基于市场化的活力,其途径,一方面国内市场有所发展,同时更以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为其现实舞台。不过,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内需"增长缓慢,以及增长模式转型空喊多年却难以推进的现实,就再度突出。

"中国廉价资本或将涌向全球"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商品向国际市场倾泻的同时,近年来还有新的变化──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也越来越活跃,已经跃升为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国,与外资流入的地位相当。说得形象些,就叫作"中国廉价资本或将涌向全球"。

四十年前,美国左翼学者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就试图论述利润增长理论。他们指出,现代垄断资本经济中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不妨碍其出现剩余增长的趋势,而他们论述所谓"剩余的吸收",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剩余价值规律的现代形式,即剩余资本在全球化中的支配作用。

资本在全球市场中运动,或曰"游资",或曰"热钱",它们桀骜不驯,兴风作浪,酿成各种各样的波动。而中国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似乎柳暗花明,其资本运动有了合乎规律的动作变化。然而,资本毕竟有其本性,它们与中共的控制本性如何持续互动,实乃观察"新常态"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若外部市场永远有利,中共恐怕很难正视增长放缓之势,现在实在没办法,不得不承认,则将其包装为所谓"新常态",似乎它真有什么独特的"辨证分析"及其"判断"。然而,市场依其规律而运行,而变化,中共或无视或曲解,或诡辩或自吹,其实都无关紧要。


——原载《动向》杂志2015年3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