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民族工业实业家范旭东得力助手唐汉三

坐于居中,着西装者为唐汉三先生。照片可能摄于1955年,56年。

提起中国制盐工业,首先想到的是范旭东、李烛尘,还记得唐汉三先生的人已经不多了,实际上,唐先生于中国民族制盐史上有他一席之地位的。
唐汉三,一八八九年生,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大同镇人(今属新邵县坪上镇)。新化县大同镇乃宝庆府著名的文化之乡。早在一八九七年,周叔川,与晏孝仁、彭延炽、邹沅帆等就创办新化实学堂,与长沙时务学堂并时有两,陈天华、苏鹏、杨源浚、曾继梧等近代活跃于中国近代历史舞台的新化先进人物,均肄业于此校。

一八九八年,乡先贤周叔川纠合同镇辜藻堂、苏香谷、谢映星等刊行《大同辑报》,当时,湖南仅有《湘学报》、《湘报》闻于世。大同团地虽偏僻,然有周叔川等人开风气之先,先进不让长沙专美,良可称也。一九
0 二年,周叔川、王哲夫、谢映星等又在大同镇创办大同高等小学堂,聘邹代藩等为教习,聪颖子弟于是咸与向学焉。清末民初新化留学东瀛者众,而大同镇占十之六七。

近代湖湘子弟纵横四海,新化先贤亦炳柄史册,大同人物犹为耀眼,如:光复宝庆之谢介僧、湖南实业名流谢干青、海军编译局长刘华式、和平将军唐星、湖南报界闻人李抱一、"帝师"张干(张干为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该校校长)、史学名家谢德风、著名作家谢冰莹等,"大同帝国"之名由是而响彻宝庆矣。饮水而思源,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设,实至大枢机也,周叔川辈之德泽雨露,乡人至今思之。
唐汉三亦新化县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著名生徒也。

一九0 三年,汉三以十四稚龄,负笈省垣,入长沙实业学堂,是个苦学生。苦学生者,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苦,一是读书勤。十五岁,汉三通过官费留学考试,东渡日本。汉三感中国之积弱,立下实业救国之志。汉三认为开发矿藏资源是振兴我大中华之基础,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采矿冶金专业。一九一五年,汉三学成归国,先后在湖北富池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锡矿、平江金矿、长沙黑铅炼厂等厂任技师长等职。后获聘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任矿冶科主任,并兼湖南大学教职。然均很短暂,无法实现其实业报国之理想。

 一九三一年,留日同学范旭东邀汉三协助就职永利碱厂,汉三喜出望外,可谓一拍即合。归国十多年来,汉三工作变动频繁,迁徙靡定,而好友的力邀,终于能以所学知识,长期工作,实现实业救国之志了。于是,汉三毅然携家离开长沙远赴塘沽,任永利碱厂值班技师。自此,汉三大显身手,在制盐行业屡创奇迹。
一九三五年,汉三升任久大精盐厂总工程师。汉三改进制盐技术,用转筒干燥精盐,节约了燃料。一九三六年,汉三率邬朝绩等赴江苏连云港创办久大盐厂大浦分厂,研制成功"斜式螺旋洗盐机",用饱和卤水逆流洗涤海盐,经转筒干燥后得"大粒精盐",不但盐质好,且成本大大降低,为国内首创。

一九三八年除夕,汉三回到湖南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三即应永利制碱公司电召,匆匆离乡,经武汉赴四川叙府自流井创办久大模范盐厂,担任厂长。自流井盐厂不到一年即顺利投产,所产井盐质量居国内之冠,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战。一九三九年,汉三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盐卤的枝条架晒卤台,大大节约了煤炭,降低了制盐成本。一九四一年,汉三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多位化工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创办了"久大副产部",尔后又在自流井凉高山建立了"恒丰灶副产部
",在贡井建立了"三一化学制品厂",从卤水中提制硼、钾、溴、碘与碳酸镁等多种副产品。与重庆兵工厂合作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支援抗战运输。

一九四三年,汉三组织研制成功了压盐机,将平锅粉盐压成"砖盐",与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喜食的巴盐相比,质好价廉,经多次改进,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经川康盐务管理局核定,水运计岸及济楚盐销区,为粉盐销售开拓了新的出路。一九四五年,汉三应川康盐管局邀请,前往隆昌县圣灯山利用天然气与气田卤开办盐厂,完成以瓦斯平锅制盐的创举,其后又派工程师帮助创建了年产烧碱
180 余吨的隆圣化学公司。抗战胜利后,汉三升任久大公司协理、总工程师,兼大浦、自贡两厂厂长,为工厂之恢复和发展,立下殊勋。
解放后,汉三积极拥护自贡久大盐厂与政府公私合营。一九五二年,汉三任自贡盐务局总工程师。

此后连续当选为四川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年,汉三调任国家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工程师,兼任设计室副总工程师等职。一九六四年,汉三荣休,终于清静下来。一九七三年,汉三辞世于南京,享年八十有四岁。
汉三是民族工业的践行者,将"永久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并为之奋斗一生。汉三在理论也颇有建树,早期任教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著有《冶铁学》一书,并翻译出版了日本《最新化学工业大全》丛书中的《化学工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国较早的化学工业译著之一。、史学名家谢德风、著名作家谢冰莹等,"大同帝国"之名由是而响彻宝庆矣。饮水而思源,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设,实至大枢机也,周叔川辈之德泽雨露,乡人至今思之。
唐汉三亦新化县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著名生徒也。

一九0 三年,汉三以十四稚龄,负笈省垣,入长沙实业学堂,是个苦学生。苦学生者,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苦,一是读书勤。十五岁,汉三通过官费留学考试,东渡日本。汉三感中国之积弱,立下实业救国之志。汉三认为开发矿藏资源是振兴我大中华之基础,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采矿冶金专业。一九一五年,汉三学成归国,先后在湖北富池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锡矿、平江金矿、长沙黑铅炼厂等厂任技师长等职。后获聘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任矿冶科主任,并兼湖南大学教职。然均很短暂,无法实现其实业报国之理想。

一九三一年,留日同学范旭东邀汉三协助就职永利碱厂,汉三喜出望外,可谓一拍即合。归国十多年来,汉三工作变动频繁,迁徙靡定,而好友的力邀,终于能以所学知识,长期工作,实现实业救国之志了。于是,汉三毅然携家离开长沙远赴塘沽,任永利碱厂值班技师。自此,汉三大显身手,在制盐行业屡创奇迹。
一九三五年,汉三升任久大精盐厂总工程师。汉三改进制盐技术,用转筒干燥精盐,节约了燃料。一九三六年,汉三率邬朝绩等赴江苏连云港创办久大盐厂大浦分厂,研制成功"斜式螺旋洗盐机",用饱和卤水逆流洗涤海盐,经转筒干燥后得"大粒精盐",不但盐质好,且成本大大降低,为国内首创。一九三八年除夕,汉三回到湖南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三即应永利制碱公司电召,匆匆离乡,经武汉赴四川叙府自流井创办久大模范盐厂,担任厂长。自流井盐厂不到一年即顺利投产,所产井盐质量居国内之冠,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战。

一九三九年,汉三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盐卤的枝条架晒卤台,大大节约了煤炭,降低了制盐成本。一九四一年,汉三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多位化工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创办了"久大副产部",尔后又在自流井凉高山建立了"恒丰灶副产部
",在贡井建立了"三一化学制品厂",从卤水中提制硼、钾、溴、碘与碳酸镁等多种副产品。与重庆兵工厂合作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支援抗战运输。一九四三年,汉三组织研制成功了压盐机,将平锅粉盐压成"砖盐",与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喜食的巴盐相比,质好价廉,经多次改进,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经川康盐务管理局核定,水运计岸及济楚盐销区,为粉盐销售开拓了新的出路。一九四五年,汉三应川康盐管局邀请,前往隆昌县圣灯山利用天然气与气田卤开办盐厂,完成以瓦斯平锅制盐的创举,其后又派工程师帮助创建了年产烧碱
180 余吨的隆圣化学公司。抗战胜利后,汉三升任久大公司协理、总工程师,兼大浦、自贡两厂厂长,为工厂之恢复和发展,立下殊勋。

 解放后,汉三积极拥护自贡久大盐厂与政府公私合营。一九五二年,汉三任自贡盐务局总工程师。此后连续当选为四川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年,汉三调任国家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工程师,兼任设计室副总工程师等职。一九六四年,汉三荣休,终于清静下来。一九七三年,汉三辞世于南京,享年八十有四岁。
汉三是民族工业的践行者,将"永久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并为之奋斗一生。汉三在理论也颇有建树,早期任教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著有《冶铁学》一书,并翻译出版了日本《最新化学工业大全》丛书中的《化学工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国较早的化学工业译著之一。

——转载自斗叮网,作者不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