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贝带劲:大外宣战略、审查和自我审查(附朱学东《2014: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

金融时报漫画
近日,有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假境外媒体大全》的文章,其中列举了百余被指为受中国当局操控的境外媒体,此文短期内达到了万余阅读量。"山寨外媒"、"亲中外媒"、自我审查外媒及媒体管制、新闻自由等相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成立  假外媒惹眼

12月13号,杨恒均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写到,《世界华人周刊》发自北京的报道称:"2014年12月11日晚,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的正式成立。杨恒均担任主席"。报道指,该组织是"海内外新媒体及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自愿加入的合作对话交流平台"。言其成立宗旨是:"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并称: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同时聘任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自媒体业者为理事会成员。

该文中列举了受聘于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担任顾问的、共3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以及他们所处的"外媒",其中包括《世界华人周刊》、美国《中美邮报》、美国《中华商业周刊》、美国《中美邮报》、美国《中国日报》、日本《中日新报》、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加拿大《大华商报》、加拿大《先枫报》、加拿大《七天》杂志……等。

维基百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这一词条的页面中列举了大量被记录的"山寨版外媒",它们都是被大陆中宣部收购、控股和创办的党办华文媒体,上述这些"外媒"全在山寨榜单之中。

假外媒多次被揭露

2012年底,十八大期间,在十八大新闻中心里提问了四次的澳洲记者安德里亚,被披露是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控股的媒体"凯歌传媒"。当时在现场的澳洲媒体人士没有人知道凯歌传媒的底细。据报道,有外媒同行发现她提出的问题与中国的宣传口径十分吻合,便对她的身分产生怀疑。澳洲电视台驻华特派员麦当尼尔曾找到Andrea Yu交流后发现,原来她事前已经与主持有了默契,她的问题事前也获得了批准。


据报道,在交谈中,Andrea Yu向麦当尼尔坦白承认,她这次的角色,确非是一个真正记者的所为,她加入的传媒公司也只有一个月,她本人也不想接受这种任务。Andrea Yu还透露,她的提问都是中国同事事先写好的,她无权提出自己的问题。

据了解,澳洲环球凯歌传媒在墨尔本设有办公室,但大半股权是由北京所持有,跟中国政府媒体有密切关系。环球凯歌官网列有在北京的住址和电话号码。该集团的老板姜兆庆,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业。该公司在2009年9月12日在澳洲墨尔本建立,目前在中国、纽西兰、泰国、蒙古、斯里兰卡、印尼、阿富汗、尼泊尔、阿根廷都注册了子公司。

当时香港阳光时务周刊在相关报道中表示:十八大的"外媒"演出成了"大外宣战略"成果汇报表演。阳光时务周刊指,在新闻自由的境外注册媒体,并通过这些"外媒"将对体制的赞美出口转内销,已经愈来愈成为中共舆论战的一环;而已经实施多年的"大外宣战略",十八大的"外媒"演出只是成果之一,可以部分展现外宣攻坚战中"夺取国际话语权"的行动模式。

另据法新社报道,去年3月11号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官员在全国人大会场举行记者会时,司仪点名澳洲"环球凯歌国际传媒集团"女记者肯尼(Louise Kenney)提问。澳洲记者肯尼没问中国经济增长率减缓、影响不小的影子银行、或腐败等问题,她问的是政府允许较多外国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的政策。稍后有位外国记者用中文高喊:"给外国媒体一个机会!"他在得到提问机会后说了一句"我是真外媒,不是冒牌货",引发场内一阵鼓掌与笑声。

此外,还有网友发现,自称"日媒"的《日本新闻网》其域名居然是中文拼音"ribenxinwen",令人啼笑皆非。大陆官媒频繁引述的《欧洲时报》也是中新社创办,意大利欧联通讯社也与《人民日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海外华文媒体被认为"肩负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中国也通过大量投资,积极在海外扩张中国媒体的影响。大陆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据外媒"的字样,其中不乏上述"山寨外媒",另也有"亲中外媒"和"自我审查表现良好"的海外媒体,借其口为当局代言。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外媒为中国说话、或持有亲中立场,问题的核心在于,在新闻受到严格管制的中国语境中,批评的声音被系统性地挡在了门外。

亲中外媒

"亲中媒体"是指新闻报道立场倾向中国政府的传媒,是台湾、香港、澳门或其它华人社区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有别于大陆传媒生态。其中不乏直接接受中国政府提供的资金的情况。它们大多较少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及方向提出批评和异见、也较少报道中国的负面消息、较少报道中共内政及军事讯息。

在对待"政治正确"的禁忌方面,如避称中华民国政府各级机关的正式称谓等,这类媒体则视主要用户地区,而在做法上各有其弹性:如在台湾的亲中共媒体,并不避称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但像香港文汇报,则会改用其他称呼,如改称"台湾领导",或者刻意用引号括住,以表达这些媒体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用户可以从这类媒体的专业评论或独立契约工作者的个人活动及政治倾向属性中,了解到该媒体的政治立场倾向。 对于可能带给民众对北京政府负面观感的报道,则会尽量避免,如台湾亲中共媒体对于温州动车事件所采取的回避立场便是。

据维基百科词条,亲中媒体的网络平台评论区也是大陆五毛水军的"工作地点"。虽然多数海外亲中媒体网站在中国大陆无法被正常访问,但如果其报道开放匿名公众评论,则仍可见到活跃的"中国网民"留言,这些留言表现出与中国当局相当一致的价值观,因此往往被视为中共网军的舆论引导行为。有疑似中共网军的长期活动是亲中媒体的特色之一。

习近平在12月20号赴澳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大会,大陆官媒《参考消息》对此的报道中就借用了很多亲中外媒的口吻。其中提到的《澳门日报》是澳门销量最大的报纸,其内容大多以支持"澳门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及支持中国政府为主,报道台湾新闻时会在政府部门名称加上引号以表示"不承认其正当性"之意。澳门广播电视也经常在"台湾政府"前加上"所谓(的)"这一字样。

另有台湾《联合报》被称作"统媒",据悉大多与中国国民党有关连,也接受国共两党的"置入性行销"。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中央社等媒体对此都曾有批评。2010年的苹果日报评论指:中国大陆各机关,常于台湾各报章,从事新闻置入性营销,严重扭曲传播伦理,阻碍国家进步,并侵害民众对媒体的信赖与新闻应独立自主的专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怠于处置,任凭中国大陆之新闻置入性营销横行泛滥,核有违失……

"壹传媒交易案"相关报道中,曾引述公平会主委吴秀明的话说:"无法以言论集中、多元,作为审查的主要或唯一理由,公平会不能因为社会压力大,做违法乱纪的事。"评论认为,此言表达了台湾当局保护言论自由与恪遵法治的态度,却也突显了台湾所强调的言论自由,足以成为有心人据以打击言论自由的困境。

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直标榜新闻立场中立,但有分析认为,该媒体有亲中倾向,其所邀的作者中包括帶有一定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時事评论员阮次山、中国全国政協委原韩方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研中心研究员蔡逸儒、香港凤凰卫视時事评论员邱震海等。该媒体网页曾因报道乌坎事件被大陆GFW封锁,当时香港明报对此消息的报道中使用的措辞是"一向和中国政府交好的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网站",看来"一向交好"也并不代表可以"一直保全"。

自我审查的外媒中文版

追踪中国网络审查的网站GreatFire在去年1月的报道中指出,国际调查记者同盟发布"机密文件披露中国精英的海外资产"后,中国大量封锁外媒网站,并列出了因转此新闻被封锁的网站网址。GreatFire认为被封锁原因是,这些媒体被国际记者调查同盟列为了中国离岸金融解密新闻的发布伙伴,没有被列为发布伙伴的媒体,只有相关报道被屏蔽,或者根本不屏蔽。因中国用英语或者小语种阅读新闻的人并不多。并指出:中国对这些网站进行全站封锁是报复性的,并不只是控制信息传播。

据GreatFire观察,没被封锁的外媒中文网站对此均没有报道,被长期封锁的纽约时报中文网对此进行了报道。FT中文网有关报道也被封锁。GreatFire表示:只能认为外媒在中国政府封锁网站、拒绝签证的手段下进行了自我审查。

驻华外国记者被中国当局刁难的案例已被报多起。2012年5月,批评中共当局的半岛电视台记者陈嘉韵被驱逐,其从属的北京记者站也遭关闭;2013年11月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路透社的资深记者慕亦仁也遭遇中国政府的无理由拒签,慕亦仁确信这与他多年来对中国人权等"敏感话题"报道有关;同期,据《纽约时报》报道,国际著名财经新闻社彭博的记者傅才德因参与撰写关于中国政府高层的报道被其管理层停职。2013年11月8日,《纽约时报》刊发彭博这篇调查,并同时引用不愿具名的彭博官员的说明:彭博迟迟未刊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被赶出中国"。

在近期的占中事件中,本网曾有报道,部分外媒中文网存在被认为是源于自我审查的延迟跟进现象。美国之音中文网日前的报道显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进行了有关香港新闻机构自我审查的调查,最新结果表明,一半受访者认为媒体有自我审查现象。根据调查数据,认为港媒出现了自我审查的人数5年来有上升趋势。

虽然诸如压制稿件、延迟报道等手段可被视为"迂回战术",不代表彻底妥协屈服,但一样是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羞辱。中国的新闻审查是始作俑者,违背言论与传播自由的新闻原则、导致媒体公信力崩溃。一次次的妥协或许能换来一个个短暂的利益和安全,但也更令自身一步步迈向深渊,逐渐沦落为屈服于权力的寄生虫,代价沉重。

===================

【假境外媒體大全】

下面這些所謂的外國媒體,都是中共暗中花錢操控的假境外媒體:

美国
《美中信使报》
《芝加哥华语论坛》
《中美邮报》
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团
美国世界华文出版社
《新闻周刊》
美国美南电视报业集团
《美新侨报》
《南美新闻网》
《拉斯维加斯时报》
《美华商报》
《大底特律时报》
芝加哥《神洲时报》
北卡州《华星报》
美国纽约海外电视台
《美中报导》
《密城时报》
《华兴报》
《美洲商报》
《拉斯韦加斯新闻报》
《亚省时报》
《华商报》
《彼岸》杂志
《中外论坛》杂志
《华盛顿华文邮报》
《华盛顿观察》
《科州华报》
《红杉林杂志》
《国际日报》
《华盛顿新闻报》
《密城时报》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
《新市场报》
《大华时报》
《澳洲日报》
《澳大利亚时报》
全澳华语广播电台
《新市场报》
《澳洲日报》
《墨尔本日报》
澳大利亚大洋传媒集团
《澳华国际传媒》

加拿大
《环球华报》
《星星周刊》
《健康时报》
《枫华之声》
《健康报》
《加华新闻》
《加中时报》
加拿大新时代传媒集团
《多伦多网上电视》
《中文电视台节目》
《今日中国文汇报》
《加中时报》
《七天新闻》
加拿大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华侨報》
《大华商报》
《世界华人周刊》

意大利
《欧洲华人报》
意大利欧联传媒集团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
《欧联时报》
《欧联网》
《欧洲商旅报》
意大利欧洲华人电视传媒集团
《世界中国》杂志

委内瑞拉
《委国侨报》
《南美新侨报》
《委华报》
《南美新知》杂志社

新西兰
《新西兰联合报》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
《信报》
《TV33 华人电视台》
《中文先驱报》
《中国城网》

泰国
《 泰华网综合资讯 》
《泰亚新闻网》
《东盟商界》杂志社

日本
《中日新报》
《中文导报》
《半月文摘》
《中国悠悠》杂志

菲律宾
《国际日报》
《联合日报》
《华商纵横》

柬埔寨
《柬华日报》

英国
《英国侨报》
《华商报》
《英中时报》

德国
《欧洲新报》
《欧洲新侨网》

瑞典
《欧华天下杂志社》
《北欧华人报》
《北欧时报》

俄罗斯
《龙报》
《捷通日报》

欧洲
法国《侨报》
葡萄牙《葡华报》
捷克《华商报》
希腊《中希时报》
欧洲《新侨网》
中欧《华商报》
匈牙利《布达佩斯时报》
爱尔兰《新岛传媒集团 》
荷兰《联合时报》
《西班牙联合报 》
匈牙利《联合报》
乌克兰《乌克兰华商报》
波兰《环球周报》

其它
印尼《国际日报》
毛里求斯《华声报》
韩国《新华报》
缅甸《缅华网》
《达拉斯新闻》
西非《华声报》
《坦桑尼亚华人论坛》
南非《华商报》
肯尼亚《华声报》
肯尼亚《中非经贸报》
非洲《环球邮报》
秘鲁《新视野》
巴西《南美侨报》
《南美新知》杂志社
《南美新知》新闻网
南非《华侨新闻报》
阿联酋《中东侨报》
埃及《中国周报》
《新岛周报》
马来西亚《亚洲时报》
尼日利亚《西非统一商报》
《西非华人在线》
南非《华侨新闻报》
阿根延《新大陆周刊》

這些都是中共分布在海外的部分傳媒。不明真相的人們以爲真的是西方媒體,其實都是中共的喉舌。

——网友推荐


【附录】


2014: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


中国媒体人 朱学东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
"尽管我所处的时代有着莫大的残酷性,
但我仍然要赞扬它,
我不向往任何别的时代。"
——米沃什,《从我所在的地方出发》
2014年北京的严冬,比其它年份来得更早,而且更冷。
彻骨的冷。对于关怀社会而不仅仅是把媒体当成是一个挣钱养家糊口的职业的人来说,这种寒冷,是从未有过的。
至少,我所认识并尊敬的那些同业,他们感受到了这种从未有过的冷。
在网易推举媒体年度报道奖项时,我赫然发现,竟然除了少数几篇反腐报道,鲜有印象深刻的。这是过往从未有过的单薄。
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我曾经立身的媒体业,伤痕累累,奔走呼号之声不绝,放眼望去,一片狼藉,举目疮痍。
可以说,过去的一年里,整体而言,中国传媒业屡遭羞辱讥嘲,对真相无用,对正义乏力,从本已经世俗化的圣坛跌落灰尘,失去了往昔残存的职业尊严和荣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岁末凤凰网一篇《情怀依旧——致敬2014中国媒体人》,才会有热烈共鸣。
这是一个技术、政治和商业三重力量共同瓦解中国传媒人传统情怀的时代,谈情怀,谈坚守,从主流而边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包括传媒业非常奢侈的话题。
但是,一旦真的放弃,所有的正确与错误,争辩与妥协,一切皆若过眼烟云。作为解甲归田将近一年的我,自有切肤之感。
即便在黑暗里,在废墟里,在举目的疮痍里,依然有许多新的东西在野蛮生长——这是新的技术新的资本和新的价值观的产儿,尽管我不知道这些新生的东西,会将我们带向何种不确定的未来。但我相信,尽管它未必是我们的救世主,它要去的世界未必是我们想去的,但它肯定不是旧世界的同路人。
尽管过去的光芒已经照不亮前路,不管怎样,我们依然还要往前走,哪怕撞得头破血流,还得往前,摸索着往前走。人不能遇到墙就止步,更不能永远呆在黑暗中。
许多朋友许多媒体依然在坚守,在寻找中坚守最初的理想而不弃,让我倍感亲切和欣慰。
我相信,黑暗中的坚守苦熬,为的就是有欢唱的一天。哪怕就像知了,4年黑暗中漫长的苦熬,只能换来2个月的歌唱,也值得去努力。
既然知道世道的艰难,抱怨也就成了自己挣扎向前的敌人,它会消磨自己的意志,模糊自己的心智。
米沃什在《从我所在的地方出发》里写道:
"尽管我所处的时代有着莫大的残酷性,但我仍然要赞扬它,我不向往任何别的时代。"
是的。这句话对于被禁锢的心灵来说,意味深长。我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幸运",得以窥见深渊里的黑暗,甚至窥见自己内心的黑暗。
我不向往任何别的时代,那个恩赐的天堂不属于我。我愿意在自己的时代,建设自己,用创造对抗破坏,为自己争得未来,哪怕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哪怕最终也未必能来。
任其事,成己心,足矣。
一、趋势
1、技术主导重塑媒体生态
多年以前,我这个科盲便开始注意到技术对于重塑传播业态的基础性作用。
怀特海说,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本身,那才是真正的新事物,它把旧文明的基础砸个粉碎。
技术的进步,赋权于普通人,让普通人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权力。万物静默为听一声的世界,被众声喧哗所取代。人们开始说话。
在人们开始说话的同时,信息垄断,这个曾经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石,开始被打碎。
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对威权和权威的解构,它不仅瓦解了传统的媒体企业,也瓦解了传统媒体产业的基石,同时,也瓦解了传统媒体人引以为傲的"情怀"。
技术进步开始重塑社会结构,也重塑媒体生态,重塑权力体系话语体系,不惟传媒业。
这一过程远未完成,而且刚刚开始加速。
技术进步和商业化的代际更迭速度也在加速,每一次代际更迭,都会尸横遍野,傲立者凤毛麟角。这是技术进步带来媒体生态变化的特点。这一过程中,传媒业的生态还未最终定型。但是,只有能够触摸到用户脉动的媒体,无论是深层的情怀还是浅层的消费需求,才会有未来,才会成为傲立者。
2、政治的压力不会消减
在我20年的从业生涯中,从官方到民间,从中枢到边缘,从南方到北方,千山万水之后,我从来没有感到像2014年的那种压力和窒息感,即便我已经只是附骥于媒体的末梢而生活的人。2014年广电系统的那些层出不穷似的怪异禁令,已经一斑可窥全豹了。
首先是大环境、大政治的需要传导的压力。
其次是部门和区域权力和利益传导的压力。大政治的压力通过部门传导,是层层加码的。传统媒体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此。
新的压力,源自管理部门的学习能力。
过去市场化媒体的成长,缘于两个空间。
一个是媒体在中国归根到底由不同的权力部门主管,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地方之间,也有不同的利益,这中间形成了缝隙,在缝隙中,市场化媒体成长起来,而如今,缝隙正在堵上,这是一个大局。从当年北京市场的变化起,至今尚未完成。
2014年盛传的《财经》、《财新》、《经济观察报》、《炎黄春秋》等等变更主管主办单位的消息,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后续变化仍可观察。
另一个空间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但是,这一空间也正在关上。有关部门对于技术的学习能力及运用,开始追赶了上来。
没有法治的完善,只有工具的进步,这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也会成为一种灾难。这是技术进步的双刃剑的一面。
"有时候为捍卫自由而采取的措施,会成为自由最大的敌人。"美剧《鹰眼》的台词说的很有道理。
早在1953年,殷海光在《治乱底关键——<中国的治道>读后》(《中国的治道》是新儒家宗师徐复观关于唐朝陆贽全集的读后)一文中曾经谈到过技术进步可能的灾难性后果:
"如史达林之流所例示者,今日的暴君手握现代的统治技术,其所实行的统治是密而不漏、面面俱到的全面统治……这种统治演变所极,可能钻入你生活底每一层面,干涉到私人生活每一节目,如何了得!……这种现代统治技术,对于任何个体,永远维持着绝对优势的地位。在这种技术所形成的网罗之下生息的人,迟钝者根本感觉不到危机日渐加深;少数思力敏锐者即有所觉,亦莫可奈何。"
不仅仅是让媒体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那么简单了。
我们有可能不幸会面临这样的局面。
但愿不。
3、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热不退
"天使背对着未来,他看到以往逃亡所遗留下来的残骸正在腐败并发出恶臭,他被这一刻的强烈感受推入未来……"
本雅明在评论保罗•克利的画作《历史的天使》"飞向未来"时所说的,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当下中国媒体人的转身。
传统媒体在政治和技术以及自身体制的先天性疾病的多重夹击下,让从业者无法突破事业的天花板,看不到未来。职业的想象空间和尊严同时在丧失,而技术主导的新平台财富的想象空间以及其它领域企业现实的实惠,都在诱惑着越来越多的人转身,或创业,或转型。这一过程还将持续。
转型或者创业,都是一种自我选择,这本也是媒体追求的社会目标。但是,一个行业有从业经验的人员大规模流出,对行业来说,不是好事。
我一直把人员流动看作是行业兴衰的一个指标。传统媒体失去的,不仅是有经验的从业者,还有存量智慧,还有未来。
4、老兵凋零,新人辈出
江山代有人才出,老兵凋零新人出,本是自然现象。
但是,我们这个国家过去长期的农业社会,比较相信年长者的经验教训,而不太愿意相信年轻一代。
事实上,过去都市报、时政新闻杂志和时尚类媒体的成功,大体都有年轻一代或者相对年轻者的功劳在里边。但如今大部分人已经慢慢老去。包括我。
我已经知道自己过去的经验不能照亮未来。
还在1990年代,传说台湾城邦集团的詹宏志,提出要请年轻人做杂志的主编,在他看来,未来是要办杂志给年轻人看。
如今技术主导媒体形态的时代,正好应了詹宏志的预言。那些技术主导美元资本下的蛋,大多是年轻一代主导,他们的目标用户也是年轻人。
世界正在成为年轻人的。
5、传统媒体格局调整,体制媒体迎来逆增长,市场化媒体上演生死时速
传统媒体的生死时速,真正开始是在2014年,过去也有零星死亡案例,但都不足以说明问题。
传统媒体的资源要素大部分来自市场,技术进步对用户和市场的分流,恰赶上经济周期的低谷,市场化媒体中原本做得不好的,首当其冲。生死时速开始了。
但与此同时,体制媒体却出现了逆增长。这种增长是一种特别恶劣的现象。2014年,我曾专门撰文《逆增长之祸》,谈这种增长对公共财政、对行业、对产业、对市场规则、对社会公众信任带来的伤害。这里不再具体谈。
某种意义上,微博场上所谓大V退场,国家队入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一过程,皆非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
6、南方凋零
大概是2005年,《新周刊》曾做过一期杂志,谈中国城市新文化格局的传媒。在这一期杂志上,我在接受《新周刊》记者黄俊杰访谈时,提了一个观点,认为,对于媒体人而言,广州是窝巢,北京是翅膀,上海是最后一片新天空。
如今差不多十年过去,广州的媒体尤其是南方精神凋零之势不仅已现,恐怕难以挽回。
窝巢不再,甚至被捅。只有残存的余晖,吸引着年轻的经验不足的人以此为跳板。
至于上海,这片新天空,直到2014年中后期,才在《澎湃》和《界面》的出现上,看到一点点曙光。
当然,凋零的不仅是南方。越来越多媒体和业者,开始放弃过去的情怀,转而直接投奔商业。
南方的凋零真正具有着象征意义。
7、市场化传统媒体的转型,开始探索新路
2014年6月,我在重庆,跟《重庆时报》总编柳祖源的一席谈,年尾在《成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论坛,以及我本人在年底进入《新京报》,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都市类报纸转型的实践和方向。我发现了新的变化。
过去谈媒体融合一直是政治正确,我个人对这个概念也一直持不同意见。我不认为有融合,这个概念把传统媒体的转型引上了歧路。没有融合的资格。
技术和地方及部门利益,基本上已经瓦解了都市类报纸的本地新闻。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仍然是数量较多的受过职业和专业训练的人才,以及曾经拥有的品牌。
因此,传统媒体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残余的优势,尽可能汲取市场剩余,为转型升级赢得最后的机会。
拥抱技术拥抱用户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这不是融合,而是全新的创业过程,需要的可能是全新的理念。
8、版权纷争仍然会持续
2014年的版权纷争,因为"今日头条"达到了高潮。至于各种微信公号、报纸杂志的抄袭和未经许可的转载,数不胜数。
除了思想禁锢之外,版权保护不力,也是对社会创造力的巨大摧残。
具体到传统媒体身上,那就是财富的失落。几乎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付费墙。这意味着转型的成本无形中加大了许多。
有关版权的纷争,随着搜索技术的进步,会越来越成为热点。
9、商业视频遍地开花
这个完全得益于技术进步。
未来它会发展成什么,我看不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开始涉入,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的商业视频,不仅仅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它已经开始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
10、媒体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化水平下滑
在2014年的不少报道里边,比如郭美美事件等的报道里,都显现出来。
这种下滑,与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经济效益下滑、减少队伍建设投入以及管理松懈有关,也与高校新闻教育的缺陷有关,与从业者个人的能力心态有关。
除少量媒体外,大部分媒体在这方面会继续下滑。
二、2014中国媒体大事记(排名不分先后)
1.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
——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可以有分歧,但不可以没有交流。商业的逻辑是常胜军,中国的市场还是吸引人。
2.国家推动媒体融合,推动新型媒体集团建设
——不过,个人不看好国家主导的做法,史有明鉴。新型媒体集团,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媒体集团,最终要面对市场检验。
上海报业会成为例外么?
3.媒体人过劳死
——2014年,不少同行因病去世,包括一位我的老友。
这个行业的压力,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选择做有理想有尊严的媒体,就是选择了天人交战,就是选择了西西弗斯的命运。
4.司法机关整治新闻敲诈案
——这并非2014年才搞,但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2014年对21世纪传媒集团的整治。其背景尚不清晰。
我曾专门著文《入局——21世纪网们的命运》。一个渗入社会骨髓的病症,岂是运动式执法查处就能解决的!所以,乐见此番有司打击新闻敲诈的同时,我也怀疑,这样的举动会不会消除新闻敲诈现象,我并不乐观。
需要的是持续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法律的外在约束,才有长治久安。
越没有法律保护的表达自由,腐败就越多。媒体的腐败,与社会整体性腐败和堕落一样,是没有法治,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公开性社会的必然结果。
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公开性,不仅不会产生负责任的媒体,也不会有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企业。
酱缸之中,要独白其身,何其艰难!
5.央视窝案
——从郭振玺到芮成钢到其他一些人被调查被抓捕,虽以窝案称,其实是不同的案子,其背景外人依然不清楚。但负面影响极大。
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暂停了。
6.反腐报道独欢
——今年最受人关注的报道,几乎都在反腐领域。而这方面的报道,与过往略显不同的是,以《财新》一家独欢为主,兼有后来的《澎湃》,以及其它媒体的一些零星报道。
7.部校共建
——国内著名高校的新闻学院,要么和各地宣传部,要么和媒体合办了。争议很大,影响深远。
8.互联网媒体记者获记者证
——也只有我们才要这个证。
三、年度媒体(排名不分先后)
1.《新京报》
——某种意义上硕果仅存了。
2.《东方早报》
——上海滩的异数,常有出人意料的作品。
3.《经济观察报》
——常有出人意料的作品。
4.《21世纪经济报道》
——重创之后,前路漫漫。
5.《南方周末》
——真的没有机会了么?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6.《南方都市报》
——十字街口。
7.《财新》
——反腐报道的一枝独秀,某种意义上也掩盖了他们在其它方面的努力。
8.《今日头条》
——风云激荡,技术决定。
9.《荔枝电台》
——黑马。
10.《读睡》
——黑马。
11.罗辑思维
——粉丝心理学经济学的成功。
12.《澎湃》
——关键是要坚持走远。
13.《界面》
——机会似乎不错。
14.《媒体札记》
——独成风景。
15.新浪微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平台。
16.腾讯微信
——已成主要社交工具。
17.共识网
——思想界硕果仅存的网站。
四、年度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1.陈彤
——门户时代代表的转身,也是门户式微的象征,于个人,也是扔下怀抱的地雷。
2.沈颢
——沈公子的命运,最让人唏嘘,也重创了南方传媒乃至整个传媒业。
3.罗振宇
——极其聪明且有些疯狂的人,成功总是有理由的。
4.朱伟
——执掌市场化综合新闻类杂志近20年,功成身退。于后继者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5.封新城
——执掌《新周刊》这本杂志18年,游走在刀锋边缘,功虽成,退也有因,不容易。
6.陈朝华
——由内容而执掌经营,也是有原因的。不容易,珍重。
7.何力
——再次创业,总有让我意想不到的地方,《界面》令人期待。
8.邱兵
——10年前我就对《东早》寄予厚望,坚持下来,真心不容易。如今又开新局,做《澎湃》,好运。
9.牛文文
——老牛的黑马俱乐部是个大黑马。媒体人成功转型的代表。
10.陈婷
——媒体人成功转型商业的代表。
11.周智琛
——年轻一代传统媒体人的代表,所到之处,总是搅得风生水起。
12.徐达内
——媒体人转型新媒体的代表。
13.王和岩
——职业、专业的典范。
自2003年底2004年初开始撰写中国报刊业大事评点至今,已经整整11年了。
这是我自己基于个人信息和判断,对我所接触并理解的中国传媒的个人观察记录。目力所及,思考所至,虽然偏颇缺漏,但我却傲视我所能看到的所有关于中国传媒业的评点而无惭。
我曾经在《2013: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的最后写过这样的话:"不过,一个人坚持十年,也算到了摘下久悬的桅灯时候,该结束这一段航程了"。
但是,即便在2014年我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媒体业,成为一个普通的宅家男人,我依然把我温存的目光投向这个让我爱恨交加的行业——这曾是我立身之所,我的许多朋友依旧在这个行业坚持,我所喜爱的媒体,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们(它们)的命运,也关乎我的生活——我宅家的主要生活来源,来自于给媒体撰稿。
所以,冷暖感同身受。
所以,当我感受到这个行业在表面的废墟下隐藏的巨大的生命力——尽管我个人保守主义的立场不太喜欢这种张力,我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挂起曾经摘下的灯,点亮它,并在它的照耀下,再次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算是我对自己所热爱的行业献上一点小小的敬意。
我希望它能等来春天,等来花开的时候。
(基于某种原因,文中有些语焉不详的地方,恕不解释。纯粹个人立场,与我服务的机构无关。2015年1月6日凌晨2点,旭日嘉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