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台灣:藉香港抗命,認肯自身價值(王超华)

图:台北万人聚集自由广场声援香港



台灣政治生態長期維繫在憲法的法律和程序層面,雖然保證了基本中規中矩,但政治輿論凌亂分散,無從形成有效壓力。爭執動輒鬧上法庭,幾乎沒有道義是非可言。社會壓力幾次藉助大規模街頭抗爭才獲取結果,可見政治與社會生活的脫節。


香港爭取"真普選"抗爭,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也不可避免地衝擊著台灣。雖然距離年底"九合一"選舉只有不到兩個月,選戰信息也必須與香港傳來的即時動態平分媒體頭條,迫使台灣民眾重新思考,在藍綠撕裂的表象下,什麼是台灣人民政治生活的共識基礎。尋找並確認台灣社會共享的基本價值,成為重要的深層議題,逐漸清晰,難以回避。

"一國兩制"還是"一中各表"

香港民眾最感憤怒的是,本來許諾有相當權利/權力的"一國兩制",被中共當局今年夏初發佈的白皮書規範為中央政府的恩賜——中央批准多少,香港才能享受多少,中央想要如何解釋,香港都必須接受,沒有迴旋餘地。九月份,香港學生發起罷課抵制北京提出的"鳥籠普選"方案,矛盾正趨激烈。中共首腦習近平與極力求統的台灣新黨訪問團會談,公然聲稱"一國兩制"是大陸對台的一貫政策。須知,即使這是中共的真實立場,在兩岸多年談判中也從來沒有正式使用過,何況現今香港鬧成這樣,令人聞"一國兩制"而心寒。

台灣總統馬英九原本正在爭取年底北京亞太峰會能夠實現"馬習會",一直沒得到北京首肯。此時剛剛因為接受德國媒體訪問,談到兩岸可以借鑑德國統一經驗,儼然確認台灣必將走上統一前途,惹起島內軒然大波。總統府被迫多方澄清,甚至譴責德國媒體"斷章取義"。孰料習近平此時忽然提及對台"一國兩制",不啻於火上澆油,給國民黨送上選舉毒藥。馬英九立即發表公開談話,否認"一國兩制"適用于台灣,重申堅持"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而且台灣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這樣公開和習近平叫板,今年亞太峰會是絕對不可能上演"馬習會"了。

台灣民主化以來,先是統獨議題,後是兩岸關係,藍綠之爭永遠主導選舉進程。公共輿論雖然長期譴責藍綠撕裂社會,卻無法徹底改變。這次香港公民抗命,終於在主流口徑上逆轉了這種狀況,恐怕各方事先都沒有預料到。

為台灣尋找基本共識

藍綠撕裂時,台灣政治生活基本維繫在憲法的法律和程序層面。好處是雖然不同政見可以爭吵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大家都還服從程序規範。壞處則是有關政治的社會輿論凌亂分散,無從形成有效壓力,結果,所有是非吵到最後,都會訴諸司法,幾乎形同沒有道義是非可言。近年社會壓力成功發生作用的事例,大多依賴出乎意料的大規模街頭抗爭。政治與社會公義脫節導致的民眾不滿,於此可見一斑。

如今地方政府"百里侯"競選激烈,台北等主要都市首長候選人在香港情勢壓力下,不得不放棄使用對岸商機主打選戰,議題於是更加集中在地方福利上。不過,今年選戰,卻不僅僅是爭相派發福利支票。經過春天的太陽花學運和目前香港的抗爭,社會關懷和社運議題,也被候選人漸次抓住。台北市長競選對手,國民黨連勝文和無黨派柯文哲,不約而同地提出針對流浪貓狗的動物保護政策立場。

更重要的是,支撐福利政策的社會價值,開始獲得更清晰的表達和強調。二十五年前曾促進民主化的"無殼蝸牛"運動,化身為"巢運",在台北最貴地產仁愛路帝寶路段集合萬人漏夜露宿,抗議金權炒作,住宅公平逐年惡化。類似動員,以前也曾在重大選舉期間短暫現身,這次更明確了社會公平的價值要求,配以住屋和稅收方面的政策立場。柯文哲六項競選口號,以"公義社會"開頭,"公開透明"結尾,也是突出價值追求的重要例證。

在台灣推舉社會道義原則,超越選舉政治和單純法律決是非,並不僅僅是因應香港情勢的權宜之計。長期耕耘的社運人士和缺乏意義支撐的青年一代,都在衝撞既有定勢。主流輿論試圖用個體人生設計來劫持"願景"一詞,但缺乏社會立基的價值表述,卻無法就此擱置。在選戰逐漸激烈的時刻,台灣是否能夠堅持開放新的方向,避免回歸狹隘議題、抹黑對手、動輒法律起訴的表面文章,將會決定今後長期的社會生活質量。


——原载《动向》杂志2014年10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