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黎学文:浦志强案百日观察与研判

浦志强入狱已满一百天。作为2014年最大的政治案件之一,此案走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围绕着浦案的辩护思路在律师界和公民圈曾争议汹涌,几乎演变成一时的舆论战。
目前关于浦案的唯一消息来源是代理律师张思之先生,尽管张先生已经发布了两次告友人书,但传递的信息相比舆论的关切,显然不成比例。民间在浦入狱之初,舆论曾沸腾一时,外媒的报道也多,尔后转向沉寂,很快陷入僵局。民间对于浦案之关切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灼难安,而案情之难测又让人觉得有如铁拳打上棉花堆,手足无措。直至今天,浦案让许多人骨鲠在喉,莫然难发,徒有观望,空馀嗟叹。
从张思之先生释放出的信息来看,以两人多年的私交和长期的信任,浦张在辩护策略上应该构成了默契,他俩对于官方如何出牌也均表悲观。张先生的辩护策略显然是以静制动,克制忍耐,几乎达到了委曲求全的程度,张先生以80多岁的高龄,披挂奔走,实属不易,然而浦案之核心要件,张先生不愿透露,似有难言之隐。
从官方的逮捕罪名来看,浦案应该不会是重罪,当局是以显然口袋罪来进行分明的政治迫害。而从针对浦的侦查的密集程度和规模来看,警方似乎有要大办特办之势,也许正是鉴于如此的来势汹汹,张先生采取了隐忍策略,而正是此策略,让民间和法律界引起不小的争论。
有不少的律师认为:既然官方显然的政治迫害,辩护律师应该本着高举高打的方式,以高调舆论回应官方打压,毕竟,民间唯有舆论可恃,根据以往的经验,政治案件如果一味低调隐忍,将最终导致当事人的道义合法性流失,造成实际上对当事人的伤害。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为有不少经验案例可作支撑。过往对于政治犯的低调辩护策略并没有换来官方的容忍妥协。何况浦志强是一符号性人物,他有可能被看作维权律师的旗帜性标杆,从而被当局以打一人震慑百人之心予以强压。因此,在不知道官方如何出牌的情况下,民间要按照自己的牌理出牌,以免最后鸡飞蛋打。
针对此观点,也有人认为高调辩护是对浦志强的道义绑架,是希望浦当烈士。实际上,很少有人想让浦志强当烈士,他的身体条件和本身的态度不会让人有此想法,大家的分歧无外是:哪种辩护方式更有利于浦早日出来。
从张先生释放出的消息来看,浦和他似乎对于官方的罗织没有信心。浦虽然是因参加5月3日举行的六四25周年研讨会被捕,作为那天与会者之一,我非常清楚浦只是一名参加者,与会议的组织无关系。鉴于其他四人均已获得自由,而浦仍然在押,其被捕与会议实际无多大关系,浦张均坦承此点。
那么接下来要看官方会如何从其它方面着手罗织,此为重点,张先生也做过分析,其实也无外是几点:一是经济问题,政治迫害以经济问题入罪是官方的一贯手段,若浦果有经济问题,官方应该早就下手了。因为这太容易下手,官方何必等到5-3会议让自己背上一个打压纪念六四的包袱?浦不是律师所法人,也不可能会因律师所有什么问题而入罪,此很难成立;二是所谓访日演讲及与外国交往问题,浦的活动都是公开的,且浦常年处在官方监控中,国外情报网也自然对他尽收眼底,浦诚然为经常批评政府之敢言者,然所发言论均出于爱国拳拳之心,发至肺腑,可见天日,官方很难罗织;三是日记问题,张先生多次提及和表示担心,且不说根据日记来定罪实属荒唐之极,以浦之游走江湖的深厚阅历,日记也无非如浦所言:"人来人往的事", 浦虽为不拘小节之人,但其大局观向来不错,其名为哈儿实非哈儿,官方很难罗织,此也难成立。
排除以上种种推断,官方也可能从其他意想不到处罗织,但鉴于官方打着法治的旗号要进行迫害,也总得拿出一点可以摆上台面的罪证来,但即使最后拿出了所谓的罪证,也无非是罗织而来,既然如此,浦之无罪当属定论,必须要以坚决之无罪来辩护,不能被官方可能的罗织所干扰、劫持,从而陷入完全被动。
浦案至此,官方罗织意图极为明显,张先生以示弱姿态可能换来的是官方依然示强的结果,这取决于官方对浦志强的罗织情况及最后决定。
综合目前情势,我对浦案走向很是悲观,理由有二:
一、从浦作为5-3会议普通与会者被捕来看,官方显然有选择性打击之意,浦可能会被官方作为靶子来定罪,在所有的与会者中,浦是知名度与社会影响最大的人,从官方历年的打击策略来看,抓大放小是其模式之一。从5-3会议被打压来看,若五君子全放,岂不证明官方当初抓人是错误的,根据官方从来死不认错的逻辑,他们不太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
二、从这一年多来对民间的打击方式来看,其重要策略是斩首,对许志永、郭飞雄和各地重要活跃分子的拘捕均体现此特点,滕彪先生的判断就是打击节点、重点人物,在新极权网格化维稳格局下,官方不允许任何民间领袖的崛起与做大,不允许任何道义符号的萌芽或茁壮,官方对于有社会重大影响和动员能力的民间人士从未手软,几乎无视国际国内的舆论强烈反弹,在网格化维稳的一贯思路下,他们对浦志强案越来越显示出强硬的可能性。
在周永康倒台及刘虎被取保的利好消息的情势下,民间对浦案也会多些乐观的联想,认为走薛王模式的可能性也许存在。但刘虎案毕竟不同于浦案,周之倒台跟浦案也很难建立因果,因此浦案可能是衡量官方是否要在不久之后举行的四中全会中实行所谓的以法治国的试金石。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