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特稿】管见:央视播“邓小平” 引政变争议

左起: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

【新世纪特稿2014年8月14日】央视播放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既为纪念邓小平诞辰,同时,也有其现实政治意义。现在,该剧播出将近一周,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本来不必匆忙作评,不过,粉碎"四人帮"作为"历史转折"的开端在前两集里展现,引起许多关注与争议,看来看去,倒也不妨评论一番。

电视剧的描写,有其所谓"艺术真实",剧中对一些事件的描写,与当年实际情况不尽一致,一般不必过于认真,但有些则不然。

例如西单"民主墙",那里或许早就有各种帖文出现,但其实是在邓小平复出之后,因为一出涉及"四五事件"的话剧进京演出,吕朴以某厂"0538号工作证执有者"署名在墙上贴出文章,借题发挥,点名批评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这作为一个标志性举动,致使那段矮墙的政治意味开始突出。而在该剧中,西单"民主墙"似乎早就作为一处大字报栏而存在──这种街头大字报栏在"文革"初期较为普遍,到1970年代中期则多在单位内部,在街头已属罕见──并且以呼唤邓小平复出为其特征,乃有所夸大,但无可厚非。

人们对该剧关注的焦点,在于它表现粉碎"四人帮"之为"毛主席生前的部署",以及对这一事变之政变性质的处理。

剧中展现,事变当晚至次日凌晨,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被召集到西郊玉泉山叶剑英住所开会,华国锋宣布,"四人帮"被粉碎,其成员都已被扣,接受审查,而这是"继承毛主席遗志",是根据"毛主席生前的部署"。李先念率先表示拥护中央决定,在场的其他政治局委员们也跟着鼓掌,表示了支持。

应该说,所谓"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说法,体现当年的真实政治气氛,是当时历史中的真实的谎言。

当年的历史真实是,党内各派都须以继承毛泽东来标榜自己。江青等"四人帮"依恃的是毛泽东所谓"按既定方针办",华国锋则强调毛泽东对他的"你办事,我放心",而华国锋等人打倒了"四人帮"之后,也要以中央名义下发文件,说明毛泽东生前对"四人帮"的批评,只不过,所谓毛"生前部署"云云实在太过牵强,拿不出真实的证据。

以所谓"毛主席生前的部署"为名义而发动政变,的确是当年的历史真实,而以这一"真实的谎言"为旗帜本身,则表明中共党内政治的落后与黑暗。该剧对此毫无批判,竭力维持这一"真实谎言"的正统地位,是它的局限性的表现。

不错,以"真实的谎言"为旗帜,是当年的现实,而该剧展示这一现实,的确有其根据,而它构造出一种严峻而庄严的气氛,则是将其作为历史的主旋律了,表明着该剧创作者对历史的态度与见解。而同样,中共中央高层提出并在一段时间里推行"两个凡是",以及对老干部迫害,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压制和歧视,更不用说,当年中国社会中普遍的贫困,也是当年的现实,该剧展示这些现实,则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的意味。

这样对比起来,该剧对粉碎"四人帮"的政变的描写,就在写实的同时,显出了维持谎言的底色。

再看政变本身。

该剧的手法是避实就虚。风雨交加,中央警卫部队全副武装出动,沉重、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然而展现的不是对"四人帮"成员的诱捕,而是突出对邓宅的保护,以及对广播电台的接管。从该剧看,军人们对邓家很客气,禁止他们外出看来不是防备他们有何举动而是保护他们免受冲击,以荷枪实弹戒备,似乎是防备有人在政变中加害邓家。人们看到,在京政治局委员不在中南海而在叶帅住所开会,李先念离家时对妻子作前途未卜的交代,邓家被保护及其家人紧张不安,以及电台被接管,隐约可见政变的严重及残酷,然后,就是在京政治局委员会议上华国锋宣布胜利,而叶帅强调当务之急是稳住上海,却没有表现决定派苏振华去上海,该剧又似乎在尽量减轻政变之严重及残酷的印象。

但是,政变就是政变,美其名曰"毛主席生前的部署",或暗示"四人帮"其实不堪一击,都无法改变其实质为政变的事实。

叶剑英说要多找老同志商量,而陈云表达他的意见,是同意"采取抓的办法",但强调"党内斗争,只这一次,下不为例"。陈云的这个意见,在以描写邓小平为主的该剧中不予表现,表面看来勉强算是有其道理,但是,既然是展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历史转折开端的政变,陈云对其提出有保留的意见,是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意见,将其忽略,就是败笔。现实之中,此后的中共,无论代表大会还是中央全会等大小各种会议,乃至各种相关文件,对陈云的"下不为例"的限定性意见全无表示,只是一味地自唱颂歌,这就为后来的恶性发展留下了伏笔。

陈云的限定性意见,意味着不可以用专政手段处理党内斗争的问题,但是,鉴于中共党内政治的畸形,亦即其长期处于落后、黑暗的状态,在毛泽东逝世后的矛盾尖锐化之非常时期,对依恃独裁者毛泽东而有恃无恐的"四人帮","一次性"地用一下专政手段,可视为有其合理性的非常之举。

事实证明,中共高层华叶汪发动政变打倒"四人帮",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当年,笔者是在十月十日听到这个消息,一、两天后,消息公开,那是真正的"喜大普奔",出现大规模的庆祝游行。这样,尽管政变为非常之举,有其负面性质,那也不必否定它,毕竟它是以非常的方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然而,"左派"人士对此耿耿于怀,一直力图翻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以后,著名"左派"人士"秋石客"撰文指责政变,矛头直指华国锋,说"华国锋是1976政变主谋",是"宋江一类"投降派人物、"污浊小人",是毛死后谋反的"半个韩信",忿忿然"热月政变改变了历史走向,让历史永远把华国锋钉死在耻辱柱上,以警示后人吧!"

有左翼人士很赞赏"秋石客"的文章,认为它"揭露得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其实,华国锋为政变主谋,乃众所周知之事,只是先前因他退让下台,一度对叶帅的作用过于突出,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汪东兴实际主持政变之实务,作用很大。但无论如何,华国锋得到叶剑英支持,他作为决策者,或者主谋,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该左翼人士很有意思。他知道"十年势焰熏天的他们"即"四人帮"被发动政变的"华叶们'请君入瓮',举国欢腾","似乎只有陈云,还守住了一点分寸",但他还是不愿意像陈云那样谨慎,而是"呼吁习近平中央不应再美化1976年的政变而应否定它",亦即,"决不允许(这种政变)再发生"。

应该说,这个呼吁的本意不错,关键在于,他未能像陈云那样守住一点分寸。辩证法的活的灵魂,叫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民主政体下发动政变,一般地应予以否定,但可以有例外,而在独裁、专制政体下发动政变,往往应予肯定者反而不少,更应谨慎区别对待,不可一概否定。

该左翼人士认为,打倒"四人帮"的政变,"毕竟是非法的,反传统反程序的",而如今习近平面临被权贵资产阶级政变轰下台的危险,"他必须抢先手把任何政变的'合法性'借口,坚决堵死",也就是,"应先手否定1976年政变"。同时,他认为,"中共建政以来唯一的一次政变是1976年华叶汪们策划的'一举粉碎四人帮'政变。邓小平推倒和废黜了共产党的一个主席,两任总书记,这是权臣的所为,算不得政变。"

这就很奇怪了。

1976年政变被神圣化,披着"毛主席生前部署"的圣光,根本无视陈云的"下不为例"意见,于是,中共政治的落后、黑暗一直保持下来,而且在毛泽东身后形成老人"垂帘听政"的丑恶局面。一个主席、两任总书记,看上去都是自己辞职,但其中有区别。华国锋头上有"英明领袖"的光环,迫使他辞职,乃因为党内态势有重大变化,他的一些保守观念被人抓住不放,而他本来在党内其实根基尚浅。胡耀邦、赵紫阳则又有不同,他们的政治理念较邓小平开明得多、开放得多,他们的辞职下台,或许算不得典型的政变,但实质应为政变。特别是赵紫阳,他本人拒绝出面部署军队平息"动乱",于是,调动军队的各路人马都有相互牵制的意味,矛头所指表面看是聚集在北京的学生与市民,实际更体现严防军队受民间民主运动及中共内部赵紫阳势力影响而哗变的意图,成为一场比1976年政变更大规模,也更复杂的政变。

如果断定,习近平的对手只可能像华叶们那样发动政变,而绝不可能像邓小平那样,在党内直接出面,或动员一些大员联手出面倒习,迫使习近平辞职,那么,该左翼人士的道理或许站得住说得通。否则,今天无论左翼、右翼,其实应当携起手来,把当年陈云的"下不为例"的道理具体地讲清楚,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

当年,林彪在"文革"之初为保卫毛泽东而大谈防止政变,但他本人,逐渐走到了发动政变的边缘,而"文革"本身,恰恰以一场政变而告终结,归于失败。历史之手,动作多样而变化多端,若一概而论,则不免出错。

应该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描写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对"文革"的矛盾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有相当的触及,是其现实性之所在。不过,它的局限或缺陷,也很明显。重要的是,它借助于重复当年的官方谎言,即粉碎"四人帮"为"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试图将毛时代与以邓小平为突出标志的改革开放时代这两个相互矛盾十分突出的时代,联系到一起。这样,把它放在央视一套播出,是作为主旋律作品,作为历史正剧,而人们对它仔细打量,也就理所当然。

在央视一套播电视剧,时常因为各种缘故而不能保证其连续播出,到目前为止,该剧播出将近一周,进程很是缓慢,可以慢慢看,慢慢品。这有点像许多人现在十分热衷的美剧,它们一般每周播一集,让人消化剧情,又期待下周新的一集。中国现在是多个电视台同时开播同一部电视剧,每天连续播出,至少两集,多则三集,集中一段时间将其播完。央视一套的播法,比较四平八稳,也许也有它的好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