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吕朴:目前中国国际外交的特点

中国的国际外交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有了不少不同以往历史阶段的特点。笔者之所以使用国际外交一词,实际包括了两层意思,国际是指国际关系,为客观环境;外交是指国家行为,为主观内容。

首先是国际影响力空前,国家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贸规模空前。对此世界各国都有深刻的感受,也因此享受到巨大的好处。一是海量的廉价的商品,特别是生活日用品。虽然在耐用消费品,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品质还不及日韩,但是由于廉价,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这些国家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消费条件。二是对外具有大宗商品的巨额采购需求。无论是能源、原材料还是高科技产品,均为产品输出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依据。三是掌握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大多为额度虚拟资产)可以使用。无论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此都非常重视。由于中国对外使用外汇既不存在法律程序的羁绊,也不存在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顾虑,又没有为保障使用效率对使用国提出种种约束(防腐败和经济制度改革要求等)。再加上对外使用的观念尚未真正改变,往往出于非经济原则予以大量使用,因此使用国比较容易得到,尤其是在讲了诸多好话之后。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又带来了人所共知、极为普遍显著的负面结果。总体呈现"双向发展"的境况。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将具有哪些普遍意义?这是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能够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将是空前的。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软实力,中国还没有掌握,他们还解释不了自己。对于国内群众,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言强制,但是在国际上,仅靠这一句话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是国际运作空间空前巨大,在经济政治各领域均为如此。但是目前中国发挥作用主要在国际经贸,手段主要也是经贸活动。在政治领域,虽然愿望迫切,但是一方面由于原有意识形态的继承性遗存和体制所带来的思想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是还未能取得对于国际政治秩序进行整理、建设的思路,多数还是表达不满,要求更多的话语权。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建设新秩序的思路,所以一时难以得到广泛明确的国际支持。

第三是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家行动的物质能力大大提高。相对软件(思维、管理)能力则明显薄弱。

第四是双重国际身份色彩显著。由于进出口产品结构均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所以在国际贸易领域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额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又对发达国家的原料外贸依赖具有相同的感受。

第五是国际秩序背景正处在大动荡(大整合的准备)时期。近年来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在后殖民时代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非常不适应。经济结构不适应,实业与金融关系不适应,政府财政结构也不适应。因此各种危机重叠出现,现在这一局面迫使欧美在改变自己,使之适应这一变化。而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谋求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诞生。但是由于南方国家既不掌握原有世界经济理论的话语权,又对世界新经济秩序的经济理论缺乏基本的把握。这次俄罗斯发起的"乌克兰行动"就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南北双方至今都未能真正把握新秩序建设的思想,所以目前只能是大动荡的持续,还看不到大整合的前景。就新秩序的形成而言,目前发展中国家还缺乏这种能力;而发达国家则还缺乏这种觉悟,更多的是以自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予以应对。

而西方国家在政治秩序方面,依据其文明优势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如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种种冠以"茉莉花革命""橙色革命"等等现象。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的国家变化,科索沃的出现,都是这些影响的产物。根据伊拉克、阿富汗这两个国家的动荡现状就可以看出,由欧美主导的西方文明直接移植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是失败的。这说明直接移植是不行的,是违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是一定要出问题的。固然发展中国家的确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需要解决其经济社会矛盾。而且文明、进步的方向也大体可以肯定,但是实现过程肯定不能是超越现有的经济方式、社会方式直接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探索、发现社会发展的实现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最终只能由发展中国家来完成,当然有发达国家在技术方法和其它物质支持将大大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现象),其本质反映的还是南北冲突,最终还是源于发展问题。由此可见治标治本的区别何在。

第六,国际外交涉及和世界各国的长期交往合作,斗争必然会存在,但是交往、协商与合作是主流。因此稳定、明确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是国际外交的基本需要,那种就是要让别的国家摸不着头脑的斗争做法,是极为特殊的情况。因此国际外交为国家转型革新发展服务将是中国国际外交的主导因素。

第七,在满清末年由于国家衰败、国力虚弱,那时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周边国家掠夺、蚕食的领土,现在崛起之后,怎么办?这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心重大国际问题,急需中国的正面回答。

第八,中国国家领导层的国际作为愿望大大提升。朝核六方会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博鳌论坛、联合国维和、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以及我国频频积极参加的各种国际活动就都是明证。

综上所述,中国领导层面对以上因素所形成的的国际外交局面,其应对能力如何?实际还处在操作空间和操作能力不对称,操作愿望和操作能力不对称,操作手段和操作素质不对称的"三个不对称"状况,"大国"词汇满天飞就是明显的表现。中国的国际外交的实际效果至今未能摆脱被动、纠结,心高气短,效果不佳,巨额学费频频反复缴纳的状态。

 
实际影响中国的国际外交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党权体制的存在。在这种体制的制约下,由于事先的权力设定、政治设定,理性很难发挥作用,而且一旦设定和事实(理性)发生冲突,立场往往成为压倒事实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面对世界,往往最终只能靠重大灾难实现纠错。

2014
615日(星期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