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胡平:从美国政府停摆谈全民医保(附:从美国的无家可归者谈起)


网络漫画
由于美国参众两院未能就政府预算达成妥协,从10月1日起,美国政府停摆。
两院之所以在政府预算问题上僵持不下,原因是共和党反对民主党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医改法案。
17年前,美国政府也停摆过一次,那次停摆的起因也是共和党反对当时的民主党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
从历史上看,全世界第一个实行全民医疗保险计划的是英国。1948年,在工党主持下,英国建立了全民公费医疗体系(简称NHS)。去年伦敦奥运会,英国人还骄傲地把它的这一成就展示于开幕式。
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全民医保,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全民医保的建立。
然而,全民医保制度也引出很多问题,招致很多争议乃至反对。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陷入财政危机,债台高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出在全民医保上。
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全民医保问题上尖锐对立。不少论者指出,这种对立深刻地反映了两党在价值观上的重大差异。共和党主张小政府反对大政府;强调个人选择个人负责,反对政府越俎代庖借花献佛,奖懒惩勤;如此等等。
我以为上述说法未免失之笼统,失之泛泛,并未触及到问题的特殊性。
我们知道,全民医保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或福利体系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怀抱这样一种理想,希望一个社会能够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等等。这种理想并不必然意味着让国家包办一切,但总是要求政府负起某种责任,至少,是要政府承担起“保底”的作用 。
我们看到的是,在今天,起码是在发达国家,上述社会保障体系清单中列出的大部分条目都已经得到实现。
就拿人人有饭吃这一条来说吧。这在美国早就不成其为问题。且不说一个人由于天灾人祸丧失谋生能力,就算你是游手好闲而一文不名,除了民间慈善机构外,还有政府的有关机构给你提供免费的吃喝。有衣穿的问题也早已解决。不错,美国还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他们露宿街头并非因为无处住宿,而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政府修建了足够多的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只是有些人出于这样那样的缘故不愿意去(参见我写的《从美国的无家可归者谈起》)。
为什么在吃饭穿衣等问题上实行社会保障较为容易、也较少争议,唯独在医疗保健问题上那么困难、有那么多争议呢?依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人对吃饭穿衣的需求,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到饱和,而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却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几乎永无止境。
人的肚子就那么大,每天需要的热量和营养也就那么多。千百年来,人类在食物方面没有多大的创新和进步。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只要政府调配得当,从富人交的税中拿出很有限的一部分,就可以保证让最穷的人也能吃上饭吃得饱。在高度发达的国家,穷人也能够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富人无非是能吃得更花样更美味而已。
然而,治病和保健的问题就不同了。就在过去这一百年间,人类在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人均寿命以及预期寿命大幅提高,很多原先的不治之症都能得到医治。于是,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期待也随之大幅提高了。尽管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包括政府--可以用来花在医疗和保健上的钱越来越多,但由于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因此总是达不到饱和,得不到满足。
譬如在过去,人得了心脏病只能服用药物。起初,药物很贵,穷人买不起;随后,由于制药技术的发展,成本降低,药物的价格也下降了;再加上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一般人也能买得起药了。在这时,政府只消投入有限的资金,就可以保障让最穷的人也服得起药。按说在这时,心脏病患者看得起病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但其实不然。因为在这段期间,医学技术又有了重大的发展,人们不但发明了新的药物,而且还发明了人工搭桥,发明了人工心脏,甚至还能进行自然心脏的器官移植。于是心脏病患者自然不再以能服用药物为满足,他们都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治疗,而更好的治疗需要花更多的钱,一般人又出不起了,政府投入同样的资金又不够用了。这里还不说器官移植的特殊困难,连可供移植的供体都大大地供不应求。因此政府不管花多少钱都还是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
第二,当我们说要保证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我们实际上给出的标准是一种比较低的标准;当我们说要保证人人看得起病,有病了能得到医治,我们给出的标准却常常是比较高的标准。
在美国,政府给无家可归者修建的收容所,给低收入者修建的廉租房,在质量上都属于中等偏下的档次,但它们毕竟还是满足了人对住宿的基本需要,如遮风挡雨,保暖御寒,因此也就可以了。可是医疗保健的问题就不能照此办理。如果一个国家建立起全民医保,但是它给穷人提供的医保只限于小伤小病,不管大病重病;或者是只给穷人提供低质量的治疗不给高质量的治疗,那就说不过去了,因为那不符合建立全民医保的初衷。
问题就在这里:让人人都“吃得起饭”和让人人都“看得起病”这两件事,乍一看去差不多,好像是一回事,其实却很不相同,是两回事。解决住房问题,只是让穷人也有房子住,并不是让穷人住上和富人一样高质量的房子;但解决治病问题却意味着让穷人也能得到高质量的治疗,而不是说穷人只配得到比富人更低质量的治疗。在解决“吃得起饭”的问题上,我们给出的是低标准,是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就可以满足的;在解决“看得起病”的问题上,我们给出的却是高标准,而且水涨船高,有如无底洞,是政府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满足的。
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正如高质量的住房,按定义就是稀缺的,就是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今天的医疗技术,几乎已经可以无限制地维持一个垂死者的生命,只要给他配备上足够的器械、医生和护士。但要让所有人都得到这样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则注定是不可能的。这就引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应该由谁,根据什么理由来决定,谁将受到这样的治疗,谁将不再受到治疗,以及将给予谁什么样的治疗?
一种办法是靠市场:谁出得起这笔钱而又愿意付出这笔钱,谁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治疗。这种办法确实对穷人不利。人们建立全民医保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穷人生病也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实行免费医疗的结果自然是使所有的人都看得起病,但由于高质量的治疗必然具有稀缺性,僧多粥少,于是就只好排大队,依先来后到。第一个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英国早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看病要排大队,动一个外科手术常常需要等好几个月乃至一年多,有些病人没等上手术台就死了。有病看得起的问题解决了,等不起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今,有不少国家都实行了全民医保。各国的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别,但也都有不少弊病。过去美国没有全民医保,不过有其他很多形式的医保,其效果也是有利有弊。奥巴马的医改计划很细致很复杂,应该说是认真参考了其他国家全民医保计划的利弊得失,但是其中包含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令人满意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很多,不排除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利益集团的作梗,但我这里强调的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问题本身。一般人往往把“看得起病”和“吃得起饭”“穿得上衣”等问题相提并论,其实它们彼此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读者能注意到这一点。
至于谈到中国,卫生部长声称中国的医保计划已经覆盖全民,是如何如何的高明。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中国医保的问题,还不是福利低的问题,而是像秦晖教授早就指出的那样,是负福利的问题。偏偏是作为高收入群体的官员享有最高级的免费医疗保健服务。有些御用学者居然对民主国家的医保制度说三道四,并对中国的医保制度大唱颂歌,实在令人不齿。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5期   2013年10月4日—10月17日)
——作者供稿

【附录】
从美国的无家可归者谈起
 

胡 平
 

1

  连没有到过美国的人也都知道,美国,尤其是美国的大城市,有无家可归者,也就是俗话说的流浪者、流浪汉,英文叫homeless。

  几年前,一位中国人权问题专家在访问美国后回国作报告,特地讲到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以此证明美国的人权状况是如何恶劣以及美国政 府对中国人权现状的批评是何等虚伪。不久前读到陈燕妮的采访录《美国之后》,其中一位受访者、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李陀对美国存在著大量无家可归者这一现象提 出尖锐批评。李陀说:“在美国这么富有的国家还有几百万无家可归者,这其实是一种灾难。如果美国一些有钱的人拿出一点钱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拿出这个钱来。因为美国是私有制国家,优胜劣汰,大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

  刚好在前两天,美联社发出如下一则消息:

  “美国纽约的无家可归者为一名在上个月拒绝逮捕流浪汉的警察筹集了三千美元,作为圣诞礼物。

  “这位警察叫德拉克鲁斯,他曾经拒绝执行让他逮捕一名擅自在曼哈顿一间车库睡觉的男子的命令,他对上司说,这个男子别无选择。此后,德拉克鲁斯受到了在圣诞节之前无薪停职三十天的处分。

  “为了表示对德拉克鲁斯的感激,纽约的街头露宿者决定集资相助。一些无家可归者的组织为德拉克鲁斯和他的六口之家筹措了这笔资金。

  “这笔资金的来源包括无家可归者从路人那?堣^讨的钱和他们出售可供回收的瓶瓶罐罐所攒下的钱,一些流浪汉甚至拿出了他们的部分福利金。

  “德拉克鲁斯说,他一直向他的上司清楚地表明,他反对逮捕无家可归者。

  “纽约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一直在持续上升,人们对警方的应对之策的辩论也逐步在升温。

  “今年十一月,一个志在帮助无家可归者的团体提起诉讼,指称纽约市警察局专挑无家可归者加以搜捕。

  “警方则否认他们有通过逮捕露宿者的方法来净化纽约街头的任何计划。”

  读到这则消息,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感到愤慨:怎么?别人无家可归,不得已躲在车库里过夜;政府非但不给别人提供住处,反而要把别人逮捕。太不象话了!

  这是误解。第一,政府修建了不少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但是,有些流浪汉不愿意去收容所而宁肯在街头逗留。第二,如果你在街头等公共场所过夜,警察通常并不干涉;但是,车库不是公共场所。警察逮捕流浪汉是因为他非法侵入了别人的地方。
 
2

  在美国,常常有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人权问题向政府提出批评,只不过他们批评的缘由和坚持的原则常常和一般中国人的“想当然”截然不同。譬如在前年冬天,在纽约,围绕著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就有一些人权人士对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提出批评。

  猜猜看,朱利安尼做了什么事招致人权人士的不满?人权人士为什么要批评朱利安尼?人权人士要求的是什么?根据的是什么?

  那还用说?肯定有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就会断言,那一定是朱利安尼对流浪汉不闻不问,天这么冷,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冻死怎么办?人权人士打抱不平,要求市长采取措施给流浪汉提供住处,安全过冬。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嘛。

  错了,错了,刚好猜反了。事实是,那一年的冬天,纽约特别冷,市长朱利安尼特于日前发出新闻简报,提醒市民注意保暖御寒,勤于问 候和照顾老弱邻居,呼吁房东充足供暖,并提醒室内暖气不足或没有热水的市民向房屋局投诉。由于天气酷寒,朱利安尼提出街头流浪汉必须到室内避寒,否则警察 或社会工作人员可以不需要征得流浪汉的同意,强行把他们移送到收容所。有些流浪者不干,坚持要留在大街上,不愿意被强行带往收容所;一些人权人士则认为政 府无权对流浪者采取强制性措施。

  我们知道,早在一九九九年,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就开始清理街头流浪者。当时是本著改善纽约市生活质量的立场,要求流浪者离开公共 场所,到收容所居住。可是,这个计划遭到人权人士和不少流浪者的批评。其理由是,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公共场所既然是公共的,别人当然有权在那? 塈b著,想走动就走动,想休息就休息。政府无权干涉。如果政府竟然禁止人们流浪,禁止人们露宿街头,那就是对人权的干涉或侵犯。这次,针对朱利安尼的强制 性措施,纽约市公民自由协会的负责人西格尔就明确表示反对,他说:法律上没有哪一条赋予政府这样的权力,只因为天气寒冷就可以把别人从大街上拉走。

  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素以铁腕著称,他宣布纽约市进入“紧急防寒状态”,派出额外人力,授权警察可以强行把街头流浪汉遣送到收容所 避寒。朱利安尼说:在平时正常状态,除非流浪者有违法行为,否则是不可以强行把人带走的。接连好几天,警察开著面包车满街转,把流浪者送到收容所。纽约市 政府有一个无家可归者服务部,这些天也十分忙碌。朱利安尼说:纽约的收容所绰绰有余,即便在圣诞节那天晚上,还多出了六百多个单身床位和一百多个家庭收容 处。

  但是,并非所有的流浪汉都领市长这份情,有些无家可归者表示“坚守街头阵地”,不愿意去收容所。有个记者采访一位名叫刘易斯的 四十出头的流浪汉,劝说他去收容所。记者说:“我不愿意有人给冻死,哪怕他自己愿意也罢。”可是对方执意不从。记者问,那你今天晚上在哪儿过夜呢?流浪汉 回答:别以为我会告诉你们,纽约这么大,可去的地方多啦,你们来追踪我吧,谁也找不著我。我就是要呆在大街上。

  当然,有些人权团体反对朱利安尼的措施,也不仅仅是出于反对强制、维护自由的立场,他们还认为政府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服务设施有待改进。如果条件好了,人家自己就愿意来,用不著你去强制了。

  我见识过一两个收容所。照我的标准,其服务设施应该说还算可以,吃饱住暖、洗热水澡都不成问题,有为单身者准备的房间,有为拖家 带小者专门准备的房间;收容所里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管理。为单身流浪者准备的房间,有时候住的人多些,不过比起我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住的研究生宿舍 还是要宽松。当然,依照美国的富裕程度,收容所的条件都还有改进的余地,然而也有人怀疑,遇到象刘易斯这种流浪汉,恐怕条件改进了也未必来。
 
3

  谈到美国的无家可归者问题,事情并不象李陀先生批评的那样,美国人并不认为无家可归者现象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一直是美国公众关心的一个焦点话题。

  手头正好有一本书,书名就叫《无家可归者》(《The Homeless》),是从我所居住的街道小区图书馆借来的,估计这本书在全美各地的小区图书馆都可借到。该书由加州圣地亚哥的格林黑文出版社 (Greenhaven Press)于1996年出版,全书共240页,收录了31篇文字,其中有讲演,有单篇文章,有从长文章或书里的节选。

  这些文字按内容分为五章,五章的标题分别是:一、无家可归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二、无家可归的原因何在?三、何种住房选择方 案对无家可归者有利?四、社会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五、政府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在每一章里,又分几个小问题,而每一个小问题都有两种不同意见, 而且常常是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好象唱对台戏。在这里,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正象这本书封底上的一句话:“那些不了解相反意见论据的人,对自己的观点也不会 有完整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后面有两个附录,一个是参考书目,多达69本;一个是相关组织名单,共22个,其中有进行过专题研究的著名研究所, 有专门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基金会,有关注无家可归者人权问题的人权组织,有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教育、职业培训等)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 有无家可归者自己成立的组织。

  浏览这本《无家可归者》,读者可以发现,在美国,民间和政府都为解决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另外,我们也会发现, 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实际上未必都是没房子住的问题,它更多地是其它社会问题的反映。根据书中引述的1993年的一项研究,无家可归者中,83%有吸毒、酗酒 或精神病的问题。在无家可归者中,单身男性占多数,也有拖家带口的,其中,97%的户主是女性,平均年龄22岁,87%未婚,高中毕业的只有37%(美国 的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平均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工作经验的只有40%,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经工作过一年以上,78%的小孩在六岁以下。这就 是说,所谓拖儿带女的无家可归者,绝大部分是未婚少女,生了孩子,离家出走;而这些单身少女母亲之所以要离家出走,那多半又和家庭关系不和睦有关。

  其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问题,主要不是房屋短缺的问题。还记得七十年代中国的房荒吗?那时候,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住房面 积只有四平方米;祖孙三代同堂者比比皆是;许多婚龄男女因为没有住房而不能结婚,或者是结了婚仍然没有自己的栖身之所。为什么在那时的中国,街头上你却看 不到什么无家可归者呢?这层道理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清楚了。

  《无家可归者》属于《对台戏》丛书(Opposing Viewpoints Series)。这套《对台戏》丛书有好几十本,涉及到各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吸毒问题、爱滋病问题、自杀问题、堕胎问题、枪支管制问题,等等。
 
4

  美国是自由世界,是开放社会。在这里,没有什么问题是能被压制被掩盖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在这里,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主义者, 为消除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和消极现象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弱势群体中,也总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领袖人物把大家组织起来争取自身的权益。美国社会当然有它的很多 问题,不过,只要我们稍微作一番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我们最初想象的其实很不一样。 
 
 

胡 平
 

1

  连没有到过美国的人也都知道,美国,尤其是美国的大城市,有无家可归者,也就是俗话说的流浪者、流浪汉,英文叫homeless。

  几年前,一位中国人权问题专家在访问美国后回国作报告,特地讲到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以此证明美国的人权状况是如何恶劣以及美国政 府对中国人权现状的批评是何等虚伪。不久前读到陈燕妮的采访录《美国之后》,其中一位受访者、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李陀对美国存在著大量无家可归者这一现象提 出尖锐批评。李陀说:“在美国这么富有的国家还有几百万无家可归者,这其实是一种灾难。如果美国一些有钱的人拿出一点钱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拿出这个钱来。因为美国是私有制国家,优胜劣汰,大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

  刚好在前两天,美联社发出如下一则消息:

  “美国纽约的无家可归者为一名在上个月拒绝逮捕流浪汉的警察筹集了三千美元,作为圣诞礼物。

  “这位警察叫德拉克鲁斯,他曾经拒绝执行让他逮捕一名擅自在曼哈顿一间车库睡觉的男子的命令,他对上司说,这个男子别无选择。此后,德拉克鲁斯受到了在圣诞节之前无薪停职三十天的处分。

  “为了表示对德拉克鲁斯的感激,纽约的街头露宿者决定集资相助。一些无家可归者的组织为德拉克鲁斯和他的六口之家筹措了这笔资金。

  “这笔资金的来源包括无家可归者从路人那?堣^讨的钱和他们出售可供回收的瓶瓶罐罐所攒下的钱,一些流浪汉甚至拿出了他们的部分福利金。

  “德拉克鲁斯说,他一直向他的上司清楚地表明,他反对逮捕无家可归者。

  “纽约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一直在持续上升,人们对警方的应对之策的辩论也逐步在升温。

  “今年十一月,一个志在帮助无家可归者的团体提起诉讼,指称纽约市警察局专挑无家可归者加以搜捕。

  “警方则否认他们有通过逮捕露宿者的方法来净化纽约街头的任何计划。”

  读到这则消息,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感到愤慨:怎么?别人无家可归,不得已躲在车库里过夜;政府非但不给别人提供住处,反而要把别人逮捕。太不象话了!

  这是误解。第一,政府修建了不少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但是,有些流浪汉不愿意去收容所而宁肯在街头逗留。第二,如果你在街头等公共场所过夜,警察通常并不干涉;但是,车库不是公共场所。警察逮捕流浪汉是因为他非法侵入了别人的地方。
 
2

  在美国,常常有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人权问题向政府提出批评,只不过他们批评的缘由和坚持的原则常常和一般中国人的“想当然”截然不同。譬如在前年冬天,在纽约,围绕著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就有一些人权人士对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提出批评。

  猜猜看,朱利安尼做了什么事招致人权人士的不满?人权人士为什么要批评朱利安尼?人权人士要求的是什么?根据的是什么?

  那还用说?肯定有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就会断言,那一定是朱利安尼对流浪汉不闻不问,天这么冷,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冻死怎么办?人权人士打抱不平,要求市长采取措施给流浪汉提供住处,安全过冬。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嘛。

  错了,错了,刚好猜反了。事实是,那一年的冬天,纽约特别冷,市长朱利安尼特于日前发出新闻简报,提醒市民注意保暖御寒,勤于问 候和照顾老弱邻居,呼吁房东充足供暖,并提醒室内暖气不足或没有热水的市民向房屋局投诉。由于天气酷寒,朱利安尼提出街头流浪汉必须到室内避寒,否则警察 或社会工作人员可以不需要征得流浪汉的同意,强行把他们移送到收容所。有些流浪者不干,坚持要留在大街上,不愿意被强行带往收容所;一些人权人士则认为政 府无权对流浪者采取强制性措施。

  我们知道,早在一九九九年,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就开始清理街头流浪者。当时是本著改善纽约市生活质量的立场,要求流浪者离开公共 场所,到收容所居住。可是,这个计划遭到人权人士和不少流浪者的批评。其理由是,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公共场所既然是公共的,别人当然有权在那? 塈b著,想走动就走动,想休息就休息。政府无权干涉。如果政府竟然禁止人们流浪,禁止人们露宿街头,那就是对人权的干涉或侵犯。这次,针对朱利安尼的强制 性措施,纽约市公民自由协会的负责人西格尔就明确表示反对,他说:法律上没有哪一条赋予政府这样的权力,只因为天气寒冷就可以把别人从大街上拉走。

  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素以铁腕著称,他宣布纽约市进入“紧急防寒状态”,派出额外人力,授权警察可以强行把街头流浪汉遣送到收容所 避寒。朱利安尼说:在平时正常状态,除非流浪者有违法行为,否则是不可以强行把人带走的。接连好几天,警察开著面包车满街转,把流浪者送到收容所。纽约市 政府有一个无家可归者服务部,这些天也十分忙碌。朱利安尼说:纽约的收容所绰绰有余,即便在圣诞节那天晚上,还多出了六百多个单身床位和一百多个家庭收容 处。

  但是,并非所有的流浪汉都领市长这份情,有些无家可归者表示“坚守街头阵地”,不愿意去收容所。有个记者采访一位名叫刘易斯的 四十出头的流浪汉,劝说他去收容所。记者说:“我不愿意有人给冻死,哪怕他自己愿意也罢。”可是对方执意不从。记者问,那你今天晚上在哪儿过夜呢?流浪汉 回答:别以为我会告诉你们,纽约这么大,可去的地方多啦,你们来追踪我吧,谁也找不著我。我就是要呆在大街上。

  当然,有些人权团体反对朱利安尼的措施,也不仅仅是出于反对强制、维护自由的立场,他们还认为政府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服务设施有待改进。如果条件好了,人家自己就愿意来,用不著你去强制了。

  我见识过一两个收容所。照我的标准,其服务设施应该说还算可以,吃饱住暖、洗热水澡都不成问题,有为单身者准备的房间,有为拖家 带小者专门准备的房间;收容所里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管理。为单身流浪者准备的房间,有时候住的人多些,不过比起我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住的研究生宿舍 还是要宽松。当然,依照美国的富裕程度,收容所的条件都还有改进的余地,然而也有人怀疑,遇到象刘易斯这种流浪汉,恐怕条件改进了也未必来。
 
3

  谈到美国的无家可归者问题,事情并不象李陀先生批评的那样,美国人并不认为无家可归者现象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一直是美国公众关心的一个焦点话题。

  手头正好有一本书,书名就叫《无家可归者》(《The Homeless》),是从我所居住的街道小区图书馆借来的,估计这本书在全美各地的小区图书馆都可借到。该书由加州圣地亚哥的格林黑文出版社 (Greenhaven Press)于1996年出版,全书共240页,收录了31篇文字,其中有讲演,有单篇文章,有从长文章或书里的节选。

  这些文字按内容分为五章,五章的标题分别是:一、无家可归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二、无家可归的原因何在?三、何种住房选择方 案对无家可归者有利?四、社会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五、政府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在每一章里,又分几个小问题,而每一个小问题都有两种不同意见, 而且常常是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好象唱对台戏。在这里,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正象这本书封底上的一句话:“那些不了解相反意见论据的人,对自己的观点也不会 有完整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后面有两个附录,一个是参考书目,多达69本;一个是相关组织名单,共22个,其中有进行过专题研究的著名研究所, 有专门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基金会,有关注无家可归者人权问题的人权组织,有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教育、职业培训等)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 有无家可归者自己成立的组织。

  浏览这本《无家可归者》,读者可以发现,在美国,民间和政府都为解决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另外,我们也会发现, 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实际上未必都是没房子住的问题,它更多地是其它社会问题的反映。根据书中引述的1993年的一项研究,无家可归者中,83%有吸毒、酗酒 或精神病的问题。在无家可归者中,单身男性占多数,也有拖家带口的,其中,97%的户主是女性,平均年龄22岁,87%未婚,高中毕业的只有37%(美国 的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平均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工作经验的只有40%,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经工作过一年以上,78%的小孩在六岁以下。这就 是说,所谓拖儿带女的无家可归者,绝大部分是未婚少女,生了孩子,离家出走;而这些单身少女母亲之所以要离家出走,那多半又和家庭关系不和睦有关。

  其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问题,主要不是房屋短缺的问题。还记得七十年代中国的房荒吗?那时候,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住房面 积只有四平方米;祖孙三代同堂者比比皆是;许多婚龄男女因为没有住房而不能结婚,或者是结了婚仍然没有自己的栖身之所。为什么在那时的中国,街头上你却看 不到什么无家可归者呢?这层道理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清楚了。

  《无家可归者》属于《对台戏》丛书(Opposing Viewpoints Series)。这套《对台戏》丛书有好几十本,涉及到各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吸毒问题、爱滋病问题、自杀问题、堕胎问题、枪支管制问题,等等。
 
4

  美国是自由世界,是开放社会。在这里,没有什么问题是能被压制被掩盖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在这里,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主义者, 为消除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和消极现象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弱势群体中,也总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领袖人物把大家组织起来争取自身的权益。美国社会当然有它的很多 问题,不过,只要我们稍微作一番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我们最初想象的其实很不一样。 
 
——北京之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