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晴朗:面对四万亿,谁是聪明的经济学家?

吴敬琏
最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批评温家宝五年前为救市启动的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饮鸩止渴,是鬼城出现根源”。这是现在的主流观点。四万亿,历经五年的故事已经很清楚了,可以回过头来数落数落。

金融界人士卢麒元先生两年前就说:“四万亿这件事,不用太久就会有结论。有些事情,经济史比经济学更有说服力。”

让我们回到2008年11月政策出台的那个时点。当时冲在最前头的批评者是郎咸平,他说“4万亿救市是一锤子买卖”,“应该投向民营经济,藏富于民”。

而时任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樊纲认为:“四万亿将带来乘数效应,中国经济不会衰退”;“四万亿投资将保障明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在2010年年初一次讲演后,有人问樊纲对郎咸平“政府投资4万亿的方向是个错误”的看法时,樊纲说:“他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我不想评论这件事!” 

韩志国是另一位早就指出“四万亿失败”的人。他说:“四万亿救市祸国殃民”,理由是:1,通过释放流动性来打鸡血,导致货币泛滥成灾和严重通胀,对居民财富形成隐性掠夺。2,中国失去在危机中转型的天赐良机,落后产能得到保护,重复建设遗患无穷;3,房价暴涨使得整整一代人买不起房,高房价扼住了中国经济喉咙。4,地方融资平台恶性膨胀,债务危机紧扣中国大门。

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和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都是四万亿的支持者。直到2012年,林毅夫还坚持:“四万亿计划利大于弊, 目前仍需投资为主。”李稻葵也坚称:“四万亿的历史功绩必须肯定。当时的历史环境,4万亿极有必要,这一点国际上有公论,历史也会有公论。”

无论支持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他们都说出并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没有做事后诸葛亮。而有人发现在互联网上“输入吴敬琏,2008”,得到这样一些结果:

吴敬琏:4万亿让中国经济不崩盘_证券频道_搜狐网
吴敬琏:4万亿属短期调节_会议讲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吴敬琏:四万亿投资很必要_财经频道_新华网
吴敬琏:4万亿投资救危亡约束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_财经_凤凰网

近来,这个“输入吴敬琏”的帖子在微博、微信上传播,不由得引起人们热议,联想24年前,六四之后,吴敬琏在第一时间执笔写下系统批判赵紫阳在八十年代经济政策失误的长文,前后异曲同工。

经济学家改变观点不足为奇,只是,中间没有过渡,没有反思,每一次改变的时机都踩到点儿上,且一直以正确面貌出现,既讨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国企,又讨好知识分子和民众,便不像经济学家的作为。

如今,人们普遍将“4万亿”说成罪魁祸首。问题是,责任者是谁?难道仅仅是下了台的温家宝吗?以登堂入室为荣的经济学家对4万亿救市政策的代价和恶果可有责任?即使中国人不习惯,没有意识和能力问责,当年在中央电视台和报刊支持鼓吹救市的经济学家总不至于摇身一变成为“揭示真理”的批评者吧?!

其实,直到几个月前,都还有机会表现作为经济学家的素养和立场。那是3月两会期间,针对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位即将下台的总理深知自已的心血之作——4万亿元投资,将是遭人诟病的历史,在报告中,著力说明:“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在随后的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中,并没有听到来自体制内经济学家的尖锐批评。反倒是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很赞同温家宝的结论,说:“现在不能反过来对应对危机的措施过多指责,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回头看,形势变了,原来的刺激政策需要退出,但不能说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至少,他表达了一码归一码的态度。而吴敬琏的“今是昨非”则反映出他一贯的“聪明”。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