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王力雄:奇妙的藏袍

tibetan-.jpg
牲畜没有力量拱开冰壳,或者无法吃到冻在冰壳中的草,只有空着肚子忍受严寒。图为西藏妇女赶羊。(AFP Photo)

藏人的服装中,最基本的是藏袍,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穿。在藏东南较温暖的河谷地区,夏天是布袍,冬天换成氆氇袍或皮袍,而在藏北、以及今日的青海、四川和甘肃藏区的广大牧区,一年四季只一件皮袍就够了。

我们通过电视或照片所看到的藏袍,那种样式可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或仅仅出于尊重传统,它的每一个特点都有与西藏的"天"相适应的专门功能,是工具性的。比如藏袍的袖子,外人只看到在藏人跳舞时被很好看地甩来甩去,其实际的作用在于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手的灵敏。

手套固然也能保暖,但是以西藏高原的低温,必须厚到相当程度,以至不摘手套就无法抠动枪机、点烟、开酒壶盖,更别说捏糌粑等等。而手缩在袖筒里,做所有这些事都不耽误,又不会冻手。尤其是长时间骑马,手在袖筒里拉缰绳,既暖和,又能灵敏地控制坐骑。如果需要策马狂奔,则可以把一只胳膊褪出袖子挥动马鞭。当需要两只胳膊都活动自如时,可以把两只袖子都褪下来,塞到腰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干活。

穿藏袍的讲究之处在于扎腰带。不同情况有不同扎法。出门时往往扎得藏袍上半身宽松,便于穿脱袖子,又可以充当一个宽敞口袋,里面可以装吃糌粑与喝茶用的碗,以及杂七杂八的各种用品。需要时还可以放孩子,小羊小狗更不在话下。这时扎腰带要把藏袍下半身提高,便于骑马走路。

西藏高原的气候被称为"一天四季",夜间遍野冰霜,中午又可能烈日炎炎。穿低地服装,从早到晚要来回脱换,藏袍却可以变换不同的穿法适应各种天气。热的时候上半身脱掉,藏袍只被腰带固定在腰间,同时保护着胃和肾。

藏地风大,下雨时汉地的伞和斗笠都不适用,而牧民穿的无面羊皮藏袍,皮子在外,雨浇不透,毛在里,舒适保暖。牧区没有椅子,也几乎不用床,人不论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皮制的藏袍最隔凉,又不怕潮湿。藏袍宽度足够一半铺一半盖,展开的长度正好能从头盖到脚,蒙头而卧,外面即使下大雪也不影响。所以藏袍是牧区最适合的被褥。只要在草原上,很多人至今仍然还用藏袍,白天穿,晚上盖。

过去的藏区交通阻塞,少有贸易,棉织品不易得到,下层藏民百姓一般不穿内衣。当年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曾在其治下的藏区强力推行藏人穿裤子。他大概是从风化角度考虑,只要他认为羞耻,就当作人家"愚蛮未化"。

其实从功能上考虑,藏袍穿脱麻烦,沉且厚,下摆难以提起,里面如果有裤子,大小便必然十分烦琐。直到今天也有不少藏人不穿裤子,解手时不论男女就地一蹲即可进行。藏袍将一切遮得严严实实,既挡风,又遮羞。在西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实在是更文明的一种方式。否则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找一个不让人看见脱裤子的地方谈何容易;冰天雪地时,蹲在藏袍里显然也更适于保存体温。

可以看到,藏袍的功能产生于"天",而不仅仅是产生于文化。仅仅产生于文化的传统,一般都抵御不住现代文明的冲击,只要封闭环境打破,文化和传统都将随之变化;而西藏高原的海拔高度,这个"天"的因素无法改变,产生的传统就会长期保留。这就是为什么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消失时,藏袍却仍然被很多藏人作为日常服装的原因。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