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胡少江:解决污染的经济和政治效应


2013-01-18
持续多日笼罩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雾霾终于开始逐渐散去,可是这次严重的雾霾污染带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却刚刚开始。侯任总理李克强向民众表示,新政府将在污染治理问题上有所作为。

现在判断他的承诺能否真正兑现还为时过早,但是在民众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对自己健康的损害日益不满的今天,中国政府想要像过去一样回避污染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可能的选项。
与过去尽力隐瞒污染真相、甚至散布虚假消息的做法相比,中国政府在此次雾霾的信息公布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例如,中国政府至少在官方的媒体上公布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主要城市的MP2.5等空气污染的数值;也允许中国媒体对污染的源头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报道。对一向屏蔽“负面”消息的中国官方媒体,这是一个不小的改变。

当然,这个改变是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推动下实现的。就在去年,中国政府不仅拒绝公布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的一些关键的污染数值,而且还对在自家院内测试并在网上发布MP2.5数值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恼羞成怒,指责对方是在干“份外”的事情,是干涉中国内政。但是由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强烈要求,同时也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中国政府屏蔽此类信息的企图越来越难实现,随后不久中国政府便不得不也“跟随”美国使馆,开始向公众发布这一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中国是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高发地区,也是由此类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不仅如此,中国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都十分严重,都在每日每时地损害民众的身体健康。现在,中国政府终于公开承认污染的严重性并且向民众承诺要从根本上治理污染的源头,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虽然行动得晚了一些,但是比执迷不悟要强。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明白,要真正地实践治理污染的承诺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出台,而且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已经刻不容缓。但是,真的采取行动就会不可避免地触及有关方面的利益,势必也会引起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的重新调整。新的中央政府有没有决心、有没有能力做到这一步,这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一方面,中国的污染一方面是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后果;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仍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作为一个仍然需要就业机会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和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否认的。因此,治理污染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将便成为一个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这是一个如何掌握经济增长节奏的国家战略问题,而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

治理污染的政治内涵也不容忽视。如何在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合理的取舍,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将治理污染的成本向不同的社会集团合理分摊,如何管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社会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政治上的变革同步进行,过去那种由政府官员说了算的局面已经不能够有效地应对治理污染的新形势。当李克强在承诺在治理污染方面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到了这些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后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