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梁京:《环球时报》的生意经


2012-09-11
香港特首梁振英上周六晚宣布,香港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开设国民教育课。至此,香港民众持续数月的反“国教”运动获得了重大胜利。

中共的新型官方喉舌《环球时报》,以代表内地人的口气发表评论,题目是“内地人支持香港长期‘特’下去”。评论的基本调子是,此次香港人的反“国教”运动,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因为中共当局本无意改变香港的特殊体制,也不想以强制的方式改变部分香港人的国家认同理念。
http://hm.people.com.cn/n/2012/0910/c42272-18963860.html

《环球时报》现像,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非常值得琢磨的现像。这伙人究竟想干什么,他们究竟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假话?在我看来,并无简单答案。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媒体别拿爱国当生意做”(见图) ,文章虽没点名,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锋芒所指正是《环球时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sbzt/20120905/030913046744.shtml

说《环球时报》这伙人是“拿爱国当生意做”,实在是精到之论。这不仅点到了《环球时报》的要害,也点到了当今中国权贵精英们的要害。《环球时报》的文人们,不仅代表了这些人,而且也是为这些人服务的。谁都明白,六四之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良知和灵魂可以卖好价钱的时代。对于这个转变,有人如鱼得水,“利无反顾”,但也有更多的人不同程度地陷入挣扎。随著名利诱惑越来越大,很多人选择“与时俱进”,也参加到这场把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当作生意来做的时代大潮之中。过去十年,青年人加入中共的,竟有上千万人。这些人当中,究竟有几个是相信共产主义的?恐怕一个也没有。

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如何自欺欺人,让自己那个还没有断气的良知,获得一个“安乐死”,让自己孤独的灵魂,获得一种虚假的集体归属感。有这样的需求,自然就有人创造这样的供给。《环球时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环球时报》生意红火,财源滚滚的秘密就在于,它的编辑班子,就是这样一伙程度不同地有过内心挣扎的人组成的。他们对自己的客户心理,有最直接的相同体验,因此,能够最准确地把握这个市场的商机。

《环球时报》比《人民日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要求尽量做到自己能骗自己,而《人民日报》则不然,《人民日报》不需要能骗人民,更不需要能骗编者,而只要能骗领导,甚至只要能骗一个最高领导就行了。但这种中国版的“皇帝新衣”实在难以玩下去了,因为这个游戏不仅太愚蠢,太荒唐,而且也越来越危险了。这就是为什么连《人民日报》也开始学《环球时报》的样,搞了一个青年人组成的@人民日报,在微博上试水弄潮。

内地的这种新爱国生意如此成功,让一些香港的权贵也利令智昏。我猜想,那些在香港推动“国教”的人,也和《环球时报》的文人们一样,并没有把爱国不爱国当回事,而只是当生意来做。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把生意搞砸了,还给主子添了大麻烦。连《环球时报》的评论都批评他们瞎了眼,没有事前搞好香港的市场调查,结果是授人以柄。

《环球时报》的生意经在香港的失败,让一切良知未泯的中国人感到鼓舞和欣慰。如果《环球时报》的生意经在香港这片土地也能够大发其财,那中国真是难有希望了。《环球时报》的文风,是一种真真假假的文风,把假话、真话和瞎话参合在一起,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效果。那么,他们说“内地人支持香港长期‘特’下去”,究竟是真话还是假话呢?我以为是代表这些报人利益的一句真话。

因为维持这样一个二元的传媒市场,对《环球时报》的生意最为有利。不难想像,香港未来若与内地变成一种政治制度,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就是香港被“爱国贼”们彻底沦陷,一种就是两地都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对《环球时报》的生意都不是佳境。因为,只有香港长期“特”下去,才不仅能保住《环球时报》的生意,而且能够减少那些香港的爱国贼们和自己抢生意。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