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
香港蘋果日報
蔡英文從不公開掉眼淚,很少看到她驚慌。這位台灣女政治人物明白香港人的想法:「香港民主的下一步就是普選(行政長官)。」
蔡英文說,政治是有限的,經濟也是有限的。台灣走到了民主的平原,需要集體而龐大的意志、決心與行動去提升,擺脫傳統,推動長遠社會變革。
今年1月沒有當選第一位台灣女總統,半年了,這位民主進步黨前主席接受本報訪問。
「其實你失望嗎?你是想贏的。」
「我當然是想贏,但選總統是很多人共同的志業,不是我一個人做總統的事情,是很多人共同希望達成的一個目標。1月14日很多人都問我為甚麼沒有掉眼淚?對政治領導人來講,你要發表演說的時候, it is not about your emotion.」
敗選演詞,在她看來,是關於領袖看到的現實與將來,是關於:「你怎樣定義這次選舉在民主發展進程的位置,往下要怎樣走。」
退任黨主席後,四處謝票、演講,籌備蔡英文基金會。她在坪林茶業博物館接受訪談,也順道向新北巿選民謝票。在綠色山區清雅茶室講台灣政治生態,用國際眼光看小龍變化,學者型女政治人物近距離素淨臉孔,面對面,半年前一幕風雨,她多麼沉着,此刻,她令茶室寧靜。政治的哲學,是管理與控制。
可以哭泣,但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但不可以放棄。敗選以前沒有人願意寫的演詞,在確定馬英九當選後一個小時內,蔡英文的撰稿團隊,由得過文學獎的撰稿員按她意思寫成一篇連香港人都感動的演講稿。3月香港特首選戰,唐英年落敗,模仿了女主席的演詞,卻把持不了政治領袖的高度情緒平衡,像台下的群眾一樣,哭了。
「你從來沒有在群眾面前哭?」蔡英文搖搖頭。冷靜令壓力裏有優雅,帶領群眾,蔡英文說自己有管控情緒的 DNA,「從小就很少看到我有驚慌的時候」。當天她準備上台致詞之前,先對在「2008年(民進黨敗選總統)實在哭得太過份了」的蕭美琴說:「上台後,你不能哭,你要哭就不要上台,我不要站在我後面、旁邊的人哭。結果,還是有人在我後面哭,我沒辦法。」當難過時刻化成趣事的時候,她一邊提起,還是一邊讓旁人笑起來。
中國需要懂得尊重
過去幾年的選舉拉票,運動量很大。7月火熱陽光,記者在數十梯級上等候跟蔡英文見面握手,然後,很快就被她勇往直前的過人步伐丟在後面,很明顯,她不是靠着牆邊走的人。做不做運動的問題,她顯得很摸不着頭腦。快56歲零運動的政治人物,二十多歲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法學博士時,曾經喜愛打網球,溫布頓賽事開始,同學甚麼都不做,只管評論賽事。現在說網球,她只留意那位八十年代初投奔西方自由的中國女網球手胡娜,球手後來從美國到了台灣生活。李娜是誰,球技怎樣,前主席說沒有留意。政治,是關於政治議題,網球閒話都要旋到政治去。
一切關於中國的議題,她都顯得小心。擁有閩南、客家及排灣族原住民血統的蔡英文,說自己最大的原住民特徵,是一雙亮亮的眼睛。她很在意用台灣本位看中國文化,連要不要到中國走一趟,她都會反問:「為甚麼會是一個問題?要是去中國如去美國、日本一樣沒有條件的,我為甚麼不去?那問題在於中國,不是嗎?」1998年海峽兩會想恢復中斷了的會談,她曾陪伴辜振甫到訪北京上海,逗留不到一星期,「98年上海蓋了好多高房子,但都是空的,我相信現在都滿了,而且不夠。」
「香港跟台灣都要面對相同問題,我們要面對中國共產黨,你們也要處理跟中共的關係。你認為中共要做甚麼才能取得香港和台灣人的信任?」記者問。她想了一會兒說:「我覺得,尊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看到你們的特首選舉,中國的影子到處都有啊。我們民主的選舉過程,中國也有介入。」對中國以不同利益和方法去影響台灣社會,她感覺是一種不尊重。
「所以(中共)不論對台灣、對香港,最重要是尊重。尊重台灣的民主,尊重香港人要直接選舉、要民主的要求。」
「你覺得她會嗎?」
「那看她自己的 calculation,覺得那一件事對她有利。」
「你怎麼看中國的民主發展?會有怎樣的將來?」她也沉默。一個世紀的問題。當年共產黨打着不能讓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旗號,爭取民眾支持,走向共和。結果,是另一次一黨專政的統治,走了63年,最後要面對的,亦是一個貪腐局面。希望中國發展民主政治,是一百年前就有的夢想。怎樣控制改變,卻是一百年來都失去預期。
「不能坐着等中國改變,要自己去要求改變。畢竟命運還是在自己手上,不是嗎?所以,40萬人走上街頭是不錯啦。」她說台灣人很早以前就要決定自己的命運,香港現在是時候解除少數人的政治影響力,「其實香港人自己很清楚 what is needed now。香港民主下一步,香港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就是要普選(行政長官)嘛。」
過去幾年奔忙選舉拉票,蔡英文不需運動也鍛煉得健步如飛。 在坪林茶業博物館接受本報訪問,蔡英文順道向新北巿選民謝票。 博物館職員索取簽名,蔡英文頗有政治明星風采。
民主是會互相發酵,互相吸引的。蔡英文與身邊特別助理張祥慧,都是放洋留學後爭取台灣民主的女將,而且都與香港有一點關係。蔡英文任台灣公平貿易委員會委員時認識張祥慧。曾是中環交易廣場精英的張祥慧,父母是台灣人,4歲來港生活,在荃灣上幼稚園,後升讀英基學校協會屬下中學。所以,蔡英文身邊有一位能說廣東話的貼身助理。張祥慧曾跟記者分享,在外國讀書生活時,每每在出入境感受台灣人那種身份不明,因此很認同建立台灣人獨立身份的重要。而蔡英文跟香港,則有一點緣份錯失,「有一年香港大學請我去當客座,結果我沒有去,沒去香港教書,有一點後悔。」後來她當台灣政府的談判顧問,有機會來訪香港,最喜歡靜靜在酒店咖啡廳吃星洲炒米、飲可樂。她在數算陸羽茶室特大叉燒包、鏞記燒鵝,以及置地廣場的意大利芝士蛋糕時,自自然然泛着回味的笑容。
從89年開始,溫和包容的香港人別無選擇的經歷了歷史轉換的政治洗禮。二十多年,台灣從威權政治走向政黨輪替。二十多年,緬甸昂山素姬不再是遙遠寂靜無奈看不見前路的民主領袖。上世紀錯過了的,現在,可能是民主最好的時候。
民進黨幾位女立委到過緬甸造訪昂山,當時蔡英文正忙於選舉,沒有參與,只有女立委們帶回來的互相祝福。「對女性從政者來說,昂山素姬是直得崇拜的對象,她是ready to sacrifice so much,所以我們黨內好幾位女立委都跟着去了」。曾經問鼎總統的台灣女政黨人物說昂山:一個女性,離開丈夫離開小孩,且被軟禁,在家人與緬甸民主之間,放棄家庭,選擇跟緬甸人一起,「一個人可以做這麼大的犧牲,其實就是一個很重要 political process的開始,她開始了緬甸的民主。」
團隊管理感情問題
昂山說過,留在緬甸,是她的選擇,犧牲的,其實是丈夫與兒子。沒有家庭負累的小英2004年才加入民進黨。她參選總統,對部份傳統選民來說,是 something trendy的事情,也是社會能否擺脫傳統的一次驗證。政治男女,身份有別。一個已婚男性總統候選人,只要介紹一下妻子兒女,就把感情黑洞的表面填滿。更文明的國情,單身法國總統能自在交女朋友。「小英」一向絕少說及感情的事,刺探感情不禮貌,不觸及,又白白把一個人的整體漏空了。
「可以問你感情問題嗎?我們可以看你的感情有一個句號嗎?」
「好啦,如果我再年輕一點這才是 valid question,當你的 career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其實這個東西已經是變得 secondary。」政治人物24小時面對各種各樣攻擊,為免發生災難性後果,感情已納入團隊管理範圍之內,「所以你講的是一個人自己解決問題,我講的是一個 team專業地去管控情況。」
「但感情不僅僅是 manage的問題,是自然的。我們說人性,喜歡了解政治人物的人性。」
「那當然,年輕時候該走過的,我都走過了,那也是真的,但是當到了 certain stage,尤其是個 public figure……」
「也有可能的,在西方,沒有年紀之分。」
「對,但是……。」
「有些人,在你這年紀應該是 open的。」
「不,在比較不忙的時候,這個事情還是會出現。」
「那你還是 open的,是嗎?」
「 Of course it is an open issue.每一個人在每一個時間點,有不同的感受。或者現在還沒有特別,過一陣子,這件事情會浮現出來。」
「假如真有一位台灣女總統,就是你當選了,然後,女總統要談戀愛,該怎麼處理呢?」
「那告訴你, Don't be romantic about it. It is impossible.」(所有人包括她的助理、她的攝影師都笑了。)
「你是說對你沒有可能,還是對政治人物沒有可能?」
「對政治人物都不太可能,因為,好啦, off the record,要對你有點例外啦……」大家又笑了。
社會真要擺脫傳統,人的思想先要往新方向走。若果真有個「小英總統」要談戀愛,不論成敗,在最民主最自由的國度裏,應該毋須公投。至於怎樣看待怎樣處理,都有想像空間。
下一步衝破平整期
小英選擇不為這種所謂獨身女性問題尷尬,最少,她冷靜、誠懇、半幽默作了簡短回答,止於不可不止。24小時政治人,可能是最沒人權的工作。最好與最醜,休想收藏。埋怨被人抹黑揭醜,是一種不會打動人的政治童真。
「過去台灣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你幾乎是沒有空閒時間去想到這些。」
「你有感情的,自己坐下來,思考一下就可以解決?」
「都 manage得蠻好的,怎麼講,我(27歲)念完博士以後一直忙,尤其是我的談判歲月大概有15年,每一天都在 travelling,每一天都在忙,然後最後就是政治啦,所以這種事情,等我老一點,退休的時候,沒事啦,再處理。」
「你還是喜歡這種生活,有沒有想過另一種生活?」
「這種生活,當你 reach a certain stage, it's not your choice.」
政治力有限、經濟力有限而感情無限,小英志在社會。外間猜測她開展蔡英文基金會,是準備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奏。在於她,台灣民主的下一步,是建構社會力,衝破民主平整期。
民主社會最大的挑戰是妥善執政,施政要透明,要有公共意識。未來幾年,她希望參與推動公共政策的基礎建構。「調動社會力,需要有大型運動,由政治人物或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幫助這種力量的形成。」總統大選期間,三隻小豬的政治募捐經驗,令她得到啟發,「我的小額募款,是有史以來,單一政治人物得到捐款人數最多,大概有16萬人。表示在台灣社會,如果你要成就一件事情,你要參與,你要準備幫忙。」
「這種工作,不用參選總統也可以做,是嗎?」蔡英文今後角色如何,是大選過後的問題。
「我知道你會問這問題,那就 leave it open吧。」
真正政治場域裏面的主角是選民,這是一個政治領袖的看法。
記者:冼麗婷 盧峯 攝影:李家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