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胡少江:支持茅于轼“民重国轻”的微博


2012-06-29
上周五,中国著名的公众知识分子茅于轼(见图)在腾讯微博上就国与民孰重孰轻这一议题发表了一番评论,他说:“一块土地在中国版图内。现在归了外国,但那里的人民生活更自由了,收入也增加了。你是同意不同意?如果以国为本答案是不同意;如果以民为本答案是同意。我赞成以民为本。当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不一致时国家的利益要服从百姓的利益。国家应为人民牺牲,不是人民为国家牺牲。过去皇上教育我们则相反。”

在近八千条评论中,对茅于轼言论的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讲理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这篇微博及其跟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在我看来,看一个问题的对与错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看问题提出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可以帮助分析观点的针对性及其真正意思;二是要用常识去看问题,一般而言,违犯常识的观点,尽管被一些人论证得妙笔生花,也是不靠谱的。

从常识上看,茅于轼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国与民,当然应该以民为本。常言道,理论应该是彻底的。只有彻底,才能证明正确的理论的通用性。也只有彻底,才能证明错误的理论的荒谬性。在国与民的关系上,说得彻底一些,民一定比国重要。因为从内容上看,没有民是无所谓国的,而没有国是可以有民的;从历史上看,是先有民后有国的,而不是先有国后有民的;从未来看,国家一定是会在人类尚存在的时候先行消亡的,而到那个时候,民还是会依然存在的。国家的存在是保护人民、为提高人民的福祉服务的,丧失了这个功能,国家就变成了人民的一个累赘。

从茅于轼提出的语言环境看,他在此时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显然是提醒中国政府的官员们摆正他们与人民的关系。国家这个概念是很抽像的,当人们谈到“祖国”的时候,更多地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世世代代生活的那块土地和那样一种文化;而谈到“国家”的时候,政府的色彩就更浓厚一些。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实际上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和政府理当服务于人民,而不是相反。

如果这个政府是欺压人民的,换个政府才是人民的利益所在;如果这个政府太霸道,剥夺了人民换政府的权力,那么人民不要这个政府和国家也罢。孔夫子早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浮于海也就是离国而去,不要那个“道不行”的国家了。不仅至圣先师有这明显的“不爱国”的理论和实践,亚圣孟子也曾经有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那些言必称孔孟的“爱国者”如今不是“数祖忘典”,便是“数典忘祖”了!

现在中国叫喊得最响的“爱国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得最优裕的一群人,或者是被那些生活得最优裕的那群人忽悠得最成功得另一群人。在这里暂且不谈这被忽悠的“另一群人”,生活的最优裕的那群人“爱国”其实是证实了茅于轼先生的观点的。茅于轼不是说要爱那个让你有好生活的国吗?当然,真正让这群人有好生活的是那个占据了国家权力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既然这一群人有权利去爱那个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国家,也应该给那些被国家压迫、抛弃或者遗忘的小民们不爱国的权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