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陸德:經濟轉型的瓶頸,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後

陆德与陆定一(右)
在《炎黃春秋雜誌社》201245座談會上的發言主題(終稿)

各位領導、前輩和同仁們:

 今天我們座談的題目是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溫總理在今年"兩會"上,再度強調了中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他說,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我很敬佩溫總理和他的勇氣,因有人不喜歡提政治體制改革,溫總理點到了我們下階段改革和轉型的要害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一點是不可置疑的。但是,在發展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均衡、不穩定、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多,且越來越積累、嚴重,已經到了不可複加、必須解決的地步。 

例如:在經濟發展模式上,我們一直依賴投資拉動,依賴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但它是以資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以2006年為例,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5.5%,但消耗了當年全球40%左右的煤和炭,50%多的水泥,60%左右的鋼和鐵,70%左右的油和氣,卻僅僅只創造了全球5.5%的財富,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準的5倍以上。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全球20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就占了16個。我國自已的資源,按2009年的消耗量評估,石油資源僅剩7.08年,鐵礦資源僅乘16年,天然氣僅剩39年了。請問:我國還剩多少資源可供持續發展?我們又給子孫後代剩下了多少資源財富?所以,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必須要轉型,沒有時間再等了。 

又比如: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有很大提高,但是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地拉大,並且變幅更大。我國90年代基尼係數就突破了0.4的"警戒線",2009年又逼近0.5的"危機線",是聯合國中有經濟資料統計的150多個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8個國家,而這8個國家中,除中國外,沒有一個是前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國的貧困人口,從1999年慶祝建國五十年宣佈的僅剩2000多萬,增加到2011年的突破1.5億人口(注:即使這樣,我國的貧困標準線仍低於印度等國)。我國的城鄉收入比,據世界勞工組織統計公佈的資料:全球城鄉收入差距比大於2倍以上的僅有3個國家,而中國的城鄉收入比是3.3倍,差距最大。我舉這些資料時,希望同志們心中要有個"首碼",即:我們是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們是共產黨的領導,共產黨是為廣大勞苦大眾服務的黨,我們革命或改革的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 

再加上黨風日下和腐敗問題,這個問題已成為全國共識。我僅亮一下"三公消費"和"灰色收入"兩組資料:據有關研究機構的資料,2004年公款吃喝3700個億,吃掉一個半國防軍費公款用車4080公款旅遊3000個億。當年的財稅收入僅3萬多億,1/3被吃喝玩樂掉了。經濟學中有個"政府支出成本",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最高,它是世界"霸主",哪里都要花錢,它的政府支出成本是9.9%,而中國的政府支出成本,據中共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的資料是37%,這是美國的4倍左右。再看"灰色收入",當前我國收入差距已經很大,但還有一部份收入是未統計進去的,那就是"灰色收入"。據有關研究機構透露,這部份收入約占GDP總量的15%,以2010年為例,那就是有約6萬億的財富被少數"特殊利益集團"的人拿走了。等等,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積累,不僅影響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而且,積累起來也會發展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怎麼改?中國當前改革和轉型的主要瓶頸在哪里? 

為了闡述這一課題,我們用經濟曲線走勢或改革開放後幾個階段的發展變化過程,來分析之。 

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即1978年開始。這一階段的改革,有文章說是類似"帕累托式"的改進,所謂"帕累托式",即在諸多因素中改動某些因素參量而不影響原總體均衡的一種變革。這是一種增量改革。允許和扶植原有體制外的經濟體發展,如聯產承包責任制、社隊企業等,而體制內原有的利益格局沒有根本觸及。這種改革釋放出巨大能量,獲得了改革後的第一份增長紅利。但到80年代未,價格市場化改革受阻,國企承包制改革效益下滑,加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內則因"六.四"政治風波的發生,以及一些保守勢力對改革提出質疑,認為"和平演變"才是當前的主要威脅,等等諸種矛盾,使改革一度失去了方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鄧小平的南巡講活使全黨統一了認識和方向。故此,1992年中國再度開啟了進一步改革的航程,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目標。從1992年至今,中國經濟的發展又經歷了一次高增長期。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的問題也愈來愈多,貧富問題、轉型問題、壟斷問題、腐敗問題等等,愈來愈嚴重且積重難返。這一階段發展的改革紅利再度被吃完,採用經濟體制改革方式來推動發展的改革空間亦基本用盡,而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的弊端卻愈來愈明顯。


1992年開始的這一輪改革,總是經濟改革先行,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沒有跟進,使經濟改革"一條腿在前"的狀況,時時受到體制改革滯後的拖累,只能在狹小空間"有限騰挪",而始終創不出全新局面。 

例如,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我們離此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政府過多干預市場以及國有經濟、壟斷企業阻礙和擠佔中小企業發展等問題。中央也有察覺,所以在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但是,這個決定仍主要是企圖從經濟角度去改革、完善,沒有觸及到深層次權力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等改革的矛盾和問題。至今,已過去10年,這個"決定"執行得並不好,並且,還有反復。 

反復之一,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問題。這個問題提出已有近20年了,要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不是沒有看出來,而是早已提出。但結果呢?從1995年制定"九五"計畫起,到21世紀初就放慢了腳步,各地追求GDP高指標,加上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和"鐵公基"項目,大量資本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流入,"三匹馬"中又轉而用投資和出口來維繫經濟的高增長,而不顧及經濟的轉型和提升消費等戰略目標。到了"十一五",中央又再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是,其間又遇到"世界金融危機",我們又是用"4萬億財政刺激"和"9.6萬億天量信貸"去搞投資拉動,造成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十一五"不僅沒有轉型,反而是向舊有增長模式倒退。到"十一五"未期,驚呼發現支撐舊有增長模式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力"已經近乎枯竭,又在"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轉型"刻不容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主線"。 

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市場經濟目標,為什麼經濟轉型問題20年都轉不過來,到現在沒有多少空間了,還在走回頭路呢?舊的經濟增長模式轉不過來,造成我國資源匱乏,環境破壞,超發貨幣,通脹壓力增加,房地產泡沫,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拉力不足等等一系列問題。 

反復之二,就是權力干預市場愈演愈烈。我們在《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是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現在卻是在走回頭路。權力干預市場,造成龐大的權力尋租空間,催生了腐敗漫延。而腐敗問題和貧富差距問題的結合,又要引起社會和政治問題。我們剛剛開完"兩會",兩會代表5000多人,據說會務服務工作人員是14,但是,大家知道各省、地、市自己派來的場外"維穩"幹部是多少人嗎?我不是說的會場內的工作人員,我是說的各地方自己派來圍堵"上訪"的幹部,有幾萬人,光河北就來了近2000幹部。表面看兩會很"和諧",但河北的幹部對我說兩會期間他們"累脫了一層皮"。 

我國當前的"維穩"系列開支,已經超過了國防開支,這還了得?!有些同志和地方的所謂"維穩",實際是在壓制和掩蓋矛盾,而不是在解決這些問題。就象大禹的父親鯀,在治水中不是象大禹那樣去疏和導,而是去圍和堵,結果水患越來越多,不得而止。 

以上的變革過程告訴我們:在我們獲得兩次"改革紅利"之後,再企圖用単一經濟改革的方式取得進展,其改革空間已經相當有限,改革效益也相當低下,經濟轉型20年來基本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說到問題的關鍵,為什麼經濟轉型遲遲轉不過去?轉不過去的最大受益者是誰?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前基本利益格局已經固化下的那些"特殊利益集團者",他們阻礙改革,是因為它們不想失去即得的利益。而短短30多年快速出現的利益集團,是由於在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未能配套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結果。比如勞動報酬問題,2002年以前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但2007年已下降到39.7%,其餘部份被政府和企業拿走。而在不斷下降的勞動報酬中,又有相當大一部份被壟斷部門的職工拿走。有兩組數據:一是中國行業收入差距達15倍之多;二是占全國職工總數8%的壟斷部門職工的工資福利,相當於全國工資總額的55%。所以,在國民收入中,收入分配問題急待解決。但為什麼看著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問題一天天嚴重,而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從2004年起草至今被修改5次,拖了7年也遲遲出不了台呢?說到底,就是利益集團的阻隔。這些問題,你不從體制上去改革分配格局,單單企圖從經濟改革上去觸動,有可能嗎?再比如"三公消費"、"腐敗"、"權力尋租"等問題,權力氾濫,不透明,缺乏群眾和社會監督,這些問題你不從體制上去改革,單單企圖從經濟改革上去觸動,有可能嗎?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既然用經濟改革方式推不動,那只有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式來推動它。汪洋同志不久前講:"現在搞改革則要打破即有利益格局的制約"。汪洋同志點到了問題的關鍵,抓住了主要矛盾。 

另外,我國《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關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但是,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同步跟進,而很多問題和社會矛盾又急待解決,所以採用"實用主義"的辦法,混淆了許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概念,沒有把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分開,沒有把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分開。例如,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都是屬於社會和公共服務領域,而我國卻把它們當作是經濟領域,要用經濟政策去取代社會政策。醫療本是公益事業,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要財政支出、補貼,僅少數私營醫院是個人支付,而我國提出"以藥養醫",把它推向了市場,讓它自負盈虧,垂死病人躺在醫院門口,"有病沒錢莫進來";教育亦是公益事業,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而我國提出"教育產業化",財政不管了,什麼叫"產業化"?產業化的目標是獲取"利潤最大化",是做買賣,不是提高教育品質和全民素質,偏離了社會公益事業的軌道,拖延至今17年,我國仍達不到對教育投入占GDP4% 的戰略目標。等等。 

我們是共產黨員,老祖宗馬克思早就告誡我們,在生產力不斷發展過程中,生產關係應相應調整,以與之適應;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方面,亦應是相互調整和相互適應的關係。什麼叫"和諧"?這才叫和諧,沒有一個在動另一個拖後腿的,那不叫和諧。關於"政治體制改革",據一些理論研究者統計,鄧小平在8687年間曾經76次提到此問題。小平同志稱: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兩者是互相依賴、相互配合的。他並指出:所有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最終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在最近的數個改革理論研討會上,有的同志提出:前兩次改革的重心是"還利於民",而這次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心則應是"還權於民",不僅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權要讓位給市場,而且還要改善我國的民主政治環境。 

改革給我們預留的時間不多了。我不懂政冶,是個搞經濟研究的院士、學者,但從我對經濟研究角度預測,如果我國在經濟轉型上不能獲得巨大成果,如果"十二五"工資不能"倍增",還在那裏拖來拖去,那麼,我國在2017年左右,經濟上將會遇到重大衝擊,有幾條重要的經濟曲線將會出現"拐點",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政治體制改革,我個人認為,從中國特有國情出發,應該是由上而下地進行政改。它不象經濟改革,由於企業經營和管理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個單元細胞,相對獨立,所以它的改革和創新有較大和較自由的空間。而中國由於是集權制國家體制,所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式主要是由上到下的變革,這樣的改革成本最低。有的專家學者稱為"頂層設計",即必須觸動"頂層"的變革。只靠下層或個別地方從下向上進行政改,是很難做到的,除非中央放權或明確支持。當然,全國和基層的改革呼聲及民意是很必要的,這是政改的基本力量源泉和政治保障。 

馬克思主義講辯證法,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是符合辯證規律的。在改革的辯證關係中,常提到一個"孛論",即一些以前稱為的改革者,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獲得了改革紅利,而在進一步改革中,為了維護自身的即得利益,此改革者又變成了改革的阻撓者,站到了改革的對立面。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要等民意都不滿時才被迫改革,那將是公信力喪失、政令不通的社會震盪了。那時的政改,就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觸發,是不可控的。我在2011年《紀念抓捕四人邦35周年座談會》上曾講:從歷史的客觀進程來講,現在是"改革"與"革命"兩者的賽跑。執政黨要把握歷史脈博,抓住主要矛盾,積極引領政治體制的改革。 

對於這兩年社會上對"改革"和"革命"的各種討論,我想亮明一下自己的觀點: 

第一,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無產階級在推翻舊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後,在繼續前進的過程中,不是用革命手段、打碎國家機器,不是用"自毀長城"的方式前進,而是要採用改革、改良的方式來不斷完善自身的政權和體制。除非這個政權已經腐朽、變質,才使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它。

 第二,既使到了革命的階段,最終也是由共產黨內脫頴而出的先進人物振臂一呼,引領革命。因為當前乃至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還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治力量,可以與共產黨的力量相抗衡。只要共產黨不變質,這一優勢就不會改變。

 第三,改革、改良的變革成本低,而革命、動亂的變革成本高。

 第四,人類歷史是始終要向前發展,不會停滯的。沒有改革、甚至倒退,就會有革命來推動。是改革與革命兩者間在賽跑。

 第五,要相信歷史唯物辯證法,政治體制的改革是件好事。臺灣的蔣介石施行了"土地改革",導致臺灣經濟成為了四小龍;蔣經國進行了民主體制改革,使國民黨獲得了第二次重生。這就是歷史辯證法。中國的改革,經歷了兩個光輝的歷史時期:一個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第二個是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和"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當前,正象習近平、李克強等同志強調的:我國正處在改革的"關鍵階段"和"攻堅階段"。

 我們熱切期望,黨的"十八大",將是我黨討論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次盛會,將為我國的改革揭開第三個光輝的歷史的篇章!

 謝謝大家!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