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张耀杰:紫阳故里六四行


2011年6月4日上午,我与陈远夫妇及其小女陈雨乘动车D123从北京出发前往安阳,主要目的是参加袁氏后人于6 月6日袁世凯祭日召开的恳亲祭祖暨学术研讨会。考虑到范泓、苏南二兄是由我出面代袁家邀请与会的,而且已经于当天早晨提前抵达安阳。为了不让他们的第一次 河南之行过于单调,更为了满足一下他们与我本人共同拥有的六四情结,我在火车上突然想到,应该利用当天下午仅有的半天空余时间,不惜一切代价前往位于滑县 的赵紫阳故里参观瞻仰。



接下来,经过与在滑县党史办工作的老同学紧急沟通,得知他可以开车带我们一同前往。我当即决定通知范泓、苏南二兄在宾馆房间等待,我与陈远下火车后立即乘坐出租车与他们会合,然后赶往70公里之外的滑县县城道口镇。在道口镇的滑县化肥厂门口与老同学会合之后,我们一行 人又驱车赶往县城以东54公里的桑村乡赵庄村。由于在党史办工作的老同学很久没有到过赵紫阳故里,我们只好一路询问才找到地处滑县、濮阳县、长垣县和山东 省东明县四县二省结合部的赵庄村。等到我们站在赵紫阳故居的门口时,已经是当天下午的四点四十分,手持钥匙等候在赵紫阳故居的前任村支书也已经返回自己家 了。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老村支书匆匆赶来,带领我们走进院子里面点缀着野草和蜘蛛网的赵紫阳故居。



据老支书介绍,赵庄村原名赵家庄,赵家庄所在的桑村乡,春秋时隶属卫国,当时有濮水流经此地,两岸桑林密布,是《诗经》中歌咏过的"桑间濮上、卫郑新声"之地。赵紫阳的先祖于明代洪武年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下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到赵紫阳已经是第十三代。赵紫阳 故居是建造于1944年的三间楼房,其中摆满了各种照片和纪念性文字。最值得一提的,是赵紫阳办公室于1986年11月19日写给"中共滑县县委、县政府 负责同志"的一封书信,摘录如下:



"根据紫阳同志的意见,有两件事需要通知您们:第一,不要因为滑县是紫阳同志的家乡,就搞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带纪念 性的东西,如保留和修缮他曾住过的房屋等。这种作法,只能脱离群众,造成不良影响,而绝无一点好处。紫阳同志多次向我们说过,坚决反对办这类事。第二,请转告紫阳同志家乡的乡村党组织和干部,决不能因此自恃特殊,向上级,向其他单位伸手要东西,求照顾。同关心全国一样,紫阳同志对家乡的建设和父老兄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但他多次强调,家乡的繁荣和群众的致富,只能靠政策,靠科学,靠群众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可存在依赖思想,更不能搞特殊。切望您们对乡村干部多加教育,使他们在各方面起模范作用。"



在这封信的落款下面,另有一行"抄送:河南省委、濮阳市委"。由于当时的滑县已经从濮阳市划归安阳市管辖,赵紫阳最后审阅时发现错误,亲手把"濮"字划掉改写成了"安"字,从而留下了一份中共档案文献中很少出现的手写校改公文。



在赵紫阳故居的东边墙壁上,悬挂着一个长方形镜框,其中镶嵌着一篇以"赵庄村全体村民"落款的《祭赵公紫阳文》。祭 文的序言是这样一段话:"2005年1月17日,赵紫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家乡,赵庄村所有父老乡亲感到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对紫阳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村民自发组织以打油诗的形式,为悼念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撰写如下祭文……"祭文中最有趣味的,应该是最后的一句结束语:"赵庄再过数载后,争取再出好儿 郎。"据老支书介绍,这篇祭文并不是用笔墨书写的,而是由安阳市的剌绣专家采用珍贵的安绣工艺义务,在白色丝娟上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瞻仰拍照和题字留念,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赵紫阳故居。临行前,念及为匆忙赶路竟然没有给这位还算开明的中共前领导人准备花蓝,只好每人向敬献箱里奉献了一、二百元不等的人民币。



在赵庄村中心街道的正中央,路北盖起了一间简陋的土地庙,土地庙的错对面,是村支部和村委会所在地。在临街的墙壁 上,用白色瓷片固定张贴着《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栏》、《信访条例》、《走访程序图》,以及一共15首的《信访条例"街头诗"》。在以"安阳市信访 局宣"落款的《信访条例"街头诗"》中,公然宣扬着恐吓话语。其中第12首是"反映问题要真实,诬告他人害自己。轻则治安被处罚,态度和蔼要热情。"第14首是"处理信访为群众,事实原由细倾听。坚持领导接访日,构成犯罪蹲监狱。"第14首最后一句的正确位置,显然是第12首的最后一句。中国社会通行了 几千年的信访制度,只有到了赵紫阳下台之后的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才演变成为上访有罪的"轻则治安被处罚,构成犯罪蹲监狱"。中国历史上 最为残酷野蛮的真正意义上的白色恐怖,显然不是赵紫阳们可以秘密从事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国民党时期,也不是日本军队侵略占领中国领土的八年所谓抗战时期;而 是1949年之后由毛泽东煽动领导阶级斗争的27年,以及1989年六四运动之后的22年。



6月4日晚上,我们一行人坐在滑县道口镇的街边大排档里,一边享受道口烧鸡和河南烩面,一面倾听退休写作的前滑县党 史办主任讲解赵紫阳的生平事迹。据这位党史专家介绍,赵紫阳19岁入党,20岁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滑县县委书记,21岁就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的地委书记,曾经 是中共党内最为年轻也最为积极的地委书记。他的地主父亲赵良卿,就是在极端左倾的土改运动中被揪斗致死的。赵紫阳当年对于留在家乡遭受揪斗的父亲,没有表 现出丝毫地同情和帮助。

1958年前后,河南农村出现大规模的饿死人现象,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和常务书记的赵紫阳,调拨过大批劣质大米 援助河南尤其是滑县地区。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被打倒夺权,河南家乡的政府官员竟然落井下石,把此事当作政治罪状予以揭发批 判,从而导致赵紫阳晚年对于河南家乡的心理阴影和不满情绪。1949年之后,赵紫阳只在母亲刘稳去世时回过一次滑县故里。1988年中秋节前后,位于赵庄 村东约500米处的赵紫阳父母坟墓遭受盗挖,胡启立、乔石等人先后赴河南督办此案。随着1989年六四事件的发生,此案最后不了了之。现在的赵紫阳父母坟 墓及其墓碑,是赵紫阳被软禁期间于1995年撰文重修的。碑额书写"永垂不朽"四字,碑身正文是"赵良卿讳廷宾老先生刘稳太夫人之墓",碑身左侧落款具名 的是"子紫阳、媳梁伯琪、女秀,孙大军、二军、四军、五军、孙女妞妞"。



我们几位文史学者的紫阳故里六四行,只是到安阳参加袁世凯研讨会的一个偶然插曲和意外收获,并不想牵涉地方官府,也不想惊动六四受难者以及赵紫阳先生的含冤之魂。但愿2012年的6月4日,所有的大陆中国人都能够像包括香港、台湾的海外华人一样,正大光明并且理直气壮 地向六四受难者以及赵紫阳先生,表达自己的一份真实情感!


原文网址http://minzhuzhongguo.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24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