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王丹:兩岸公民社會對話平台


2011 0208日 蘋果日報
去年1220日,我和民進黨中生代代表人物羅文嘉一起,在台北宣布成立「兩岸民主與文化交流研究室」,希望為兩岸公民社會搭建一個對話的平台。成立這個平台,我的主要想法是:
第一,迄今為止,無論是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協商機制,還是國共對話平台,兩岸之間的交流都是政府和政黨的框架下進行的。在台灣,藍綠對立導致無論哪個政府在台上,其兩岸政策都無法具備全部的代表性;而在中國大陸,因為沒有選舉,中共的兩岸政策更是完全不具備法理上的代表性。而民間社會的對話,可以有效彌補這樣的缺憾。況且,兩岸關係的發展事關雙方社會的重大利益,本來也不應當讓兩邊的政黨和政府壟斷討論的空間,兩岸的公民社會應當主動地,獨立於政黨和政府之外地開始對話與交流。在政黨和政府之外,我們希望人民的聲音也能夠出來。也許我們不能代表兩岸的公民社會,但是至少我們,和那些與我們有共同理念的朋友,可以代表兩岸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就從我們這一部分做起。
理性傾聽平撫對立
第二,我們長期以來致力於說服台灣社會關注中國的民主發展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明顯的一點是:台灣的各個階層都有一些人對於中國的民主化是關注而且有熱情的,但是畢竟是很小一部分,而且散落在不同的領域。因此我們認為,只有通過一定的平台,才可能把這些力量結合起來,進行資源整合,同時為這些力量提供服務。過去我們感到,儘管有一些人願意關心和幫助大陸民主化,儘管中國的民主化的實現,對兩岸的和平是根本的保障,也符合台灣的長遠利益,這樣的理念大家都不反對,但是在台灣缺乏一個比較能夠長期穩定運作的團體進行持續性的工作,我們的平台希望能夠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努力。
第三,關於兩岸公民社會之間的交流,兩岸的學界長期以來就一直有類似的聲音,比如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吳介民教授很早就提出「第三種中國想像」的概念。我們認為,現在是把這些理念落實到行動中的時候了。這首先是中國的公民社會儘管受到國家權力的種種壓制,但是借助於網絡的便利,正在蓬勃發展之中,這樣的公民社會,對於兩岸的議題是不應當,也不會保持沉默的;其次,我們認為,儘管兩岸的公民社會對於台海局勢,對於兩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同意見,甚至是尖銳的對立意見,但是為了兩岸和平的長遠利益考量,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從坐下來理性傾聽對方的意見開始,是雙方的共識。就好像我和羅文嘉雖然是合作伙伴,彼此對很多政治問題也是有分歧甚至對立,但是,我們願意從自己做起,進行理性傾聽的嘗試,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帶動兩岸民間社會理性對話的風潮。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苹果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