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鮑樸:久旱逢甘雨的諾貝爾和平獎

图为刘晓波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一位智慧、品德、情感及理性兼備的知識分子。堅持與信念造成壓力,妥協和寬容卻能打破僵局,引人深思……

正 當中國的大多數精英們自願擱置討論極權主義及其後果,忙於享受在制度化的不公下,光天化日尋租腐敗,多吃多佔的時候;正當中國某些領導人正為開創出極權主 義領導下的經濟繁榮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也是世界許多國家的政客早已將中國的人權問題忘得干干靜靜,面對神秘的"中國式道路"刮目相看的時候,今年中國作家 劉曉波獲得了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這件事是否會成爲一個分界性的歷史事件,將有待于未來的歷史進程來證明。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中國來説,這一事件本身至 少具有久旱逢甘雨的現實意義。

 
中國的發展模式,簡單扼要地說, 就是以保持低人權,維持分配不公的狀態,換取高速發展。其實高速發展僅僅是一面,背面是無數社會底層的犧牲和資源環境透支的隱藏代價。

 
其 中分配不公,是當前政治經濟體制帶來的制度性的不公,低人權可以説是"必要條件"。因爲只有高度集中的權力完全控制司法,傳媒和寫作,才可以繼續保持黨大 於法的狀態, 才可以公然執行違犯憲法的言禁、報禁和網禁。也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動腦動筆之人捅破"制度性的分配不公"這層窗戶紙。

 
這就是強國后盛世中的政府爲什麽懼怕一介書生的根本原因。
劉曉波自參加1989年的學生運動以後的21年來三次入獄。第一次是1989年6月到1991年1月;第二次是1996年6月至1999年10月;第三次是2008年12月開始的11年刑期。

 
在不斷地失去自由,遭受打壓的條件下,軟弱的屈服,強硬的堅持,頭腦靈活的改變方式,曾經受命運驅使,其實骨子裏糊裏糊塗的人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即便是在不斷堅持的人當中,感官的孤立引起偏激,情緒的憤怒導致極端,只及一點,不計其餘,執意孤行的人也不在少數。

 
仔 細觀察劉曉波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一位智慧、品德、情感及理性兼備的知識分子。從年輕氣盛時在願望驅使下的啓蒙性的"殖民 地論"開始,他能夠迅速回歸理性,並且依靠理性,二十多年來,深信權利與尊嚴的普世價值,為自我爭取尊嚴,為社會尋求公正。

 
2009 年12月23日,即將被判11年徒刑之際,劉曉波在《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一文中寫道"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 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 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能夠獨立走出這條路來的人,達到這般境界的人,中國極少,世界上恐怕也不多。堅持與信念造成壓力,妥協和寬容卻能打破僵局,引人深思,讓人不能不聯想到曼達拉的"真相與和解"的呼聲和南非人民爭取人的平等與尊嚴的歷程。
我為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而驕傲。
——原载《动向》杂志2010年10月号
http://www.chengmingmag.com/t302/select/302sel06.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