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祭园守园人 【春之韵: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首审】



割不断的琴声: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待完成修改的泥塑稿






参加纪念铜雕首审的人们    前排左起:严正学 、 杜光  、辛子陵
后自左至右:洪炉、甘粹 、姚监复、张伟健 、张志勤、吴迪 、张美胜、朱毅


春之韵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首审

  似火炬、如春涛的卷发下,执着凝视着键盘的张志新,忧思,决绝,凝重而端庄。别具匠心的“断琴”,凝蕴着民族浩劫中伟大巾帼的独胆孤诣、悲心与苦难,在天地之间无限嘹亮、无比悲壮鸣奏着召唤春天的旋律... ...
  继林昭铜雕铸成,在冬雪与春雪之间,今天,纯艺术的《割不断的琴声》——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泥塑稿首审,也在京北如期进行 —— 尽管目前的泥塑中抚琴的手还没有到位,断琴部分也暂没有作耷拉下来的处理。
 —— 张志新的第35个祭日已为期不远了。
 林昭,张志新这两座雕塑,都是前圆明园画家村村长严正学先生又一次“自由”后,与妻子朱春柳的呕心力作。
 艺术史正在见证追魂自由的艺术的璀璨升华。
 精神群落正在聆听多雪的北京艺苑的春之韵。

  张志新侄女张胜美、二妹张志勤、侄儿张伟健观摩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雕塑稿

 与体制内一些著名人士和“张志新现象”相关人物一道,张志新妹妹张志勤、侄女张胜美、侄子张伟健亲临了张志新铜雕泥塑首审现场。
 志勤姐不止一次对我感叹:“包括沈阳青年公园那具和广州公园(周大禧)的‘裸女’,尽管张志新的雕塑有多座,但没有一尊是像大姐的。”可今天上午,姑侄三人俯仰细察,反复揣摩,终于认定严氏夫妇这尊张志新泥塑形神基本到位,即使那异乎寻常的稍瘦,也底蕴着时代与环境的严酷,“没有再作大修改的必要”。
 这自然是对严兄柳嫂最大的慰藉。
 我却始终动情于张志勤瞻仰大姐雕塑时的神情,那专注中压抑着的悲怆,让我一次次回想起宜园餐厅她一边用餐一边不住絮叨着大姐惨遇的悲情 ——二姐张志惠却深深沉默着... ...由于严寒中双双身体不适,陈叔平,张志惠夫妇今天未到现场参审。这却成了现场的姑侄三人婉拒共进午餐的最大理由:“姐姐姐夫(姑姑姑爷)等着我们‘汇报'呢!... ...”没有挽留他们 ——只有我知道,当陈叔平,张志惠夫妇双双拿着林昭雕塑图片面对我的镜头时,那庄严的深处也在渴盼——渴盼张志新也林昭般立雕北京艺苑,为价值中国,更为姐妹情深!




         张志新大妹张志惠、妹夫陈叔平庄严手执林昭雕塑图片留影
 

参加张志新塑首审的体制内著名人士,全在耄耋之年,却价值追求不息,他们是: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干事长杜光教授;
“千秋功罪毛泽东”与“毛泽东全传”作者,原军事院校出版社社长辛子陵大校;
“炎黄春秋”前总编辑,原解放军报主任美编洪炉先生;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现中国管理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姚监复先生。

所谓“张志新现象”,作为对林昭,李九莲,遇罗克,王申酉等现代极权中国至死不渝追求真理的中华儿女的概括,不知是否张志新妹夫,中国人民大学陈叔平教授的首创?我还只是在他的《重读张志新》中读到这种提法。陈教授“重读”的张志新,已经远非1979年年喧阗三个月的那个张志新了。悉尼大学政治学院某教授向我采访李九莲与钟海源时,陈教授还亲自担任翻译。
张志新父母就是五四结缘的。
所以,我深信,与作为李九莲调查委员会“首犯”的笔者一样,林昭挚友,原中国人民大学右派甘粹先生,纪念遇罗克博主西峰秀色 ——如果遇罗勉正在北京,一定还包括他 ——都是怀着多维的敬意出席张志新雕塑首审的:感念作为民族精神的“张志新现象”,感念亲自为张志新,遇罗克,李九莲洗雪沉冤的胡耀邦,也感念一个五四以来深明大义的家族!


林昭挚友甘粹、纪念遇罗克博主晋松、原李九莲调查委员会负责人首审现场与张志新亲人合影


《记忆》主编吴迪先生,媒体从业者袁凌,女性艺术研究中心,女性艺术博物馆申子辰女士也现场参加了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泥塑稿首审。
    张志新就义35周年纪念铜雕泥塑稿与现场首审图片,将通过电子邮件即传张志新的女儿林林,儿子彤彤,并邮寄给《血写的报告》作者,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分别向他们征求意见。

2010/3/14于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