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张鸣:危机不是一天炼成的

无庸置疑,此番三聚氰胺添加事件,已经造成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冲击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对于产业来讲,这场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危机(trust crisis),危机处理的目标,是如何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建立信任,或者说诚信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西方,这是个大事,Trust是个必须上升到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高度来讨论的问题。中国古代的 商人,地位很低,但也知道提出“童叟无欺,货不二价”的口号,来争得顾客的信任。可惜,中国人在大规模的全国性市场尚未建立之前,就已经经过革命跃进到了 社会主义,等到回头补课,再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才发现进入市场的人,信誉,信用都成了大问题。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恶意添加,实际上是个老问题,只要能加,加了之后能有效益,就会有人加。有些人专门在这方面动脑筋,挖空心思,花样翻新,创意无限。更糟 的是,添加就像恶性传染病,一旦传开,即迅速泛滥,非出大事,才能告一段落(注意,未必是真正落幕,一有机会,还会冒头)。就从业者整体利益而言,但凡有 点理性的人都知道,这种行为,是自毁性的,弄不好,整个行业都因此而毁掉,意味着饭碗都没了。但是,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头上,却总是挡不住他们为了眼前一 点蝇头小利去掺假添加,哪怕昧心伤德,也在所不惜。到了整个行业被毁,这碗饭不能吃了,先前的投资也都一风吹,当然会后悔,但只要还活着,转投另一个行 业,过不了多久,依旧会故伎重操。就跟国人总是感慨朝代兴亡一样,只能是后人复哀后人,不知伊于胡底。

尽管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在中国国内和世界引起关注,造成一个又一个危机,但危机背后的诚信问题,其实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充分重视。也可以说,在中国存在着有利 于造假做伪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是权谋文化的盛行,一方面是对诚信的极度忽略。从官方开始,便是如此。公开场合说的官话,假、大、空的成分非常高,所有人心 知肚明,但绝没有人说破,大家一本正经地传达,学习,讨论,据说还要贯彻执行。脸不变色,心不跳,据说不炼出这套本领,官是做不大的。私下的场合,才说实 话,社会真正的交易,真正的政务操作,才能开始。官员的智慧,大概90%以上,都用在一边应付官话,一边私下运作上了。

上行下效,是国人的传统。老百姓,也许包括在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受伤害的人,其实对于掺假做伪并不见得真的深恶痛绝。轮到自己谋生,大家都这么干的时候, 也许他们也会照做不误。被害的时候,悲痛欲绝,害人之时,装聋作哑。很多聪明人,都喜欢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放到如何偷工减料,如何掺假做伪上面,如果这 样的精气神转投到科学技术发明上,估计中国的专利也增加不知多少倍。可惜,社会生活中,真正令人羡慕的才智,还真就未必是科学发明,那些政坛上的权术行 家,商场上空手套白狼的高手,“业内人士”说起来,每每钦慕无限。

实际上,某些国人推崇的这种权谋伎俩,说到底,无非是些可以挣得眼前利益的小聪明,但是,由于有如此强大的虚伪的官场文化做支撑,中国市场的诚信问题,是 很难解决的。此番出事的三鹿集团,危机处理居然一上来就是欺和瞒,私下运作,跟所有的官场危机处理一个套路,能瞒则瞒,能蒙则蒙,私下运作,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由此,可见这种作伪文化的威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