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孔捷生:龙舟与剑

不知不觉,这个杂文专栏已写了两年有余,和读者群结缘非浅。在此间,我自问笔耕得很投入,亦因之收获了许多成功感。不过,我写杂文毕竟是半路出家,或许很多读者都不晓得,我的本行是写小说。

我的新书——小说集《龙舟与剑》在香港出版了。屈指算来,我已去国十九年。如此光阴,一粒沙砾也会在蚌壳里长成珍珠;一块石板也会被水珠滴穿;一颗种子也会长成大树。若论结绳记事、刻木记年,一九八九就是我结不开的死结,也是树身最深的那道刻痕。我忘不了那个无眠的夜晚,忘不了冲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光与影中北京城最后的轮廓……

从此我离开了母国,有如一叶扁舟荡向不可知的未来。是香港给了我系缆停泊的港湾,给了我重新启碇远航的码头。及至抵埠美国,我茫然四顾,发现自己身无长物,只带着自己的语言。如果这世界上有甚么是我永远放不下的,那就是母语写作。

这部新书《龙舟与剑》,收录了中篇小说《紫云砚》、《龙舟与剑》;长篇小说《黑白之道》;短篇小说《睡狮》、《北京马拉松》。有写南粤西江流域的,有写海南岛五指山的,有写广州和写北京的——这都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母国的岁月河山,已化为我生命年轮里色泽最深的纹路。我在中国大陆生活了三十七年,足以在脑质层里伸展出庞大的文化根系,西江逝波,琼崖林莽,悠远涛声昼夜拍击着我的记忆与想象。

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我在西江水乡一间老屋的阁楼上,在五指山中茅寮的油灯下,小说写作是点燃生命的一根火柴。其后人生行旅山重水复,我却再也没有走出文学的原野。

我还发现,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结绳记事,那些解不开的情结。譬如说,我和八旬高龄的父母,有许多集体回忆是两代人重迭的,但是刻木纪年的深浅各有不同。他们最刻骨铭心的不是大跃进、反右和文革,而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八年抗战。而我最魂牵梦萦的不是知青岁月和改革开放,而是一九八九。

于是我悟出,一个人的记忆绳结,未必非要和大苦难或者大欢乐缠绕不清,而在于他生命中最神圣最美丽的部分是怎样点燃的。

在《龙舟与剑》的多篇小说中,我写到了父辈,再现了民族存亡的烽火岁月;也写到了我自己以及我们这辈人的集体回忆。于是我写故我在。在语言文字的流淌中,我俨然回到了故乡,在那里呼吸与行走。

不管人在何方,只要有笔和纸,那里就是我的中国。(载200877日《苹果日报》)

小说集《龙舟与剑》网页——

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17302-3-7.aspx

作者: 孔捷生

ISBN: 978-988-17302-3-7

出版社: 大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6

价格: HK$68.00*

页数:216


* 港币与人民币按1:1结算,其他货币参考汇率结算。





序言 / Perry Link(林培瑞)

/ 刘心武

作者的话


【本书特色】美国汉学家Perry Link(林培瑞)、作家刘心武分别作序,高度评价,隆重推荐。
美国汉学家林培瑞:「中国的抗战故事,要是不陷入概念化,不写英雄好汉献身抗敌,那是很少见的。但文学作品只有超出概念化才能深刻地反映人生实况。捷生借战争和砚台来描写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出十分可信而多面的复杂人性,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故事。」
作家刘心武:「我觉得于捷生的文字,还是喻成在地底溶洞里静静流淌的净水更为恰切,它即使不会很快地渗入江海,却总会在某一天,被掘井人开发为一个令后来饮者所思的甜源。」

孔捷生

1952年出生于广州。小说《姻缘》、《在小河那边》成为伤痕文学的新锐;小说集《追求》、《南方的岸》、《普通女工》、《大林莽》及散文集《西窗客梦》,在广东、香港和大陆流行﹔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89年移居美国,现系自由作家。

龙舟与剑(小说二题)

屋脊上的芒种
异乡人传奇

紫云砚

黑白之道

睡狮

北京马拉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