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5月2日星期五

吴敏:呼唤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时,明确地将拥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温总理的这个重要思想,很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地学习领会。

所 谓包容,意即包纳、宽容,主要是指尊重别人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自由,容忍别人发表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认识的思想观点。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倡导“比大 海还要宽广的包容”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要受到特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均具有不可避免的相对性。只有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并科学 地扬弃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片面性,才能向绝对真理逐步靠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建立“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隐含着对更高层次包容精神的价值追求。

中 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包容,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曰:“君子以厚德载 物”。《论语》说得更明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荀子》也认为:“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 能容杂”。我们现在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包含着对包容精神的倡导和弘扬,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和而不同、宽容相待。可以说,包容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之一,缺乏包容精神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西 方文化也将包容、宽容视为一种美德。房龙在其名著《宽容》一书中就通过从古希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系列故事,描述了西方社会为弘扬宽容精神尤其是政 治和信仰领域的宽容精神而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历史。房龙认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可怕的罪行与其说是以“正确”、“正义”的名义犯下的,毋宁 说是由不宽容造成的。在西方国家黑暗的中世纪时代,专制思想骄奢蛮横、飞扬跋扈,源于古希腊的宽容精神像游丝一样只能残存于社会的缝隙之中,社会发展几近 停滞。直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崛起之后,宽容精神才逐渐被纳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启动了突飞猛进的社会大发展。

显 然,包容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勿庸置疑的普世价值。她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意味着对各种思维方式、行为选择的理解和容纳;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显示着对他人无一例外地尊重、仁义和关爱;她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境界,体现着在纷繁世事面前难能可贵的从容、自信和大度;她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和艺术, 只有海纳百川、百家争鸣,才能将社会各方面的才智和活力最大程度地发掘出来。蓝天包容每一片云彩,故其绚丽多姿;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故其雄伟壮观;大海 包容每一朵浪花,故其浩瀚无涯。对于个人来说,确立包容精神有利于塾造健全、高尚的人格;对于社会而言,弘扬包容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健康、文明和进步。 当然,弘扬包容精神要以坚持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为前提,凡是有悖于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言行必须予以应有的批评和惩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常识,用不着作进一步深入的阐述了。

进 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随着中外交流的愈益频繁和密切,我国社会的包容精神较之“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有了天翻地覆的 大发展,过去那种视不同思想观点和行为选择为“阶级斗争新动向”,动辄上纲上线、口诛笔伐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但是,无庸讳言,我国社会目前实际拥有 的包容精神远没有达到温家宝总理所要求的比大海还要宽广”的程 度。比如,相当一些同志特别是担任某种党政领导职务的同志,往往不大能听得进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对比较尖锐的批评性意见尤为反感,难以同对方进行平等、理 性地沟通和对话,习惯于以行政甚至专政手段予以压制和打击。近两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彭水诗案”、“稷山文案”以及西丰县委书记派警察到北京拘传 《法人》杂志记者案,就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证。再比如,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资讯透明度愈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国外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评判视角不可避免地进 入了国人的视野,而一些同志往往感情用事、言行失当,以自己所认为的是非为是非,将狭隘的民族主义误作为爱国主义,不能以包容、理性的态度对待与我们不一 致的声音,甚至不加分析地将其统统斥之为“敌对势力”。这种态度和做法,对我国和平崛起、从容淡定的大国风范无疑是一种损害。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社 会和谐,为了使我国以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很需要积极相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热切地呼唤“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让包容精神在华夏大地上更好、更普遍地发扬光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