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3月3日星期一

吴祚来:比京剧进课堂更为迫切的是什么?

京剧进课堂,它很快遭遇两大难题,一是师资问题,另一是地域性问题,一些城市要让每位音乐教师都会唱京剧,这样的规定是不是科学合理?另外就是各地方言与文化传统不同,都来学京剧,是不是违反教育规律与艺术规律?

  日本教育界在上世纪末看到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日益淡薄,自2001年开始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传统艺术进课堂活动,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在 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譬如能乐、歌舞伎、太鼓,但并没有强求让师生们都身体力行,而是让他们知道并懂得欣 赏,只有欣赏了,喜欢了,下一步才是让他们表演或演唱。譬如保证中小学生每学期都有一次免费进音乐厅或剧院欣赏传统艺术的机会,还有就是假期里剧院为学生 们提供演出场地与听艺术讲座的条件。

  我曾接触过研究日本艺术教育的学者,也接触过日本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授,总的感受是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重视让孩子们动手,譬如社区里的陶艺制作室,还有与手工制作相关的材料,孩子们通过游艺就可以在课余时间里学到很多与艺术相关的内容。

  所以,比京剧更应该进课堂的,应该是传统手工艺方面的教育,譬如剪纸,譬如制陶,甚至织毛衣,还有园艺、厨艺等等,我们通过媒体看到国家主席胡 锦涛在节日里在农民家里包饺子,而且还与陕西民间艺人一起剪纸,其实这都是对传统对民间手工的一种敬意。一个孩子会唱京剧或会唱民间小调固然会给生活增添 情趣,但一个孩子如果会剪纸装点自家门窗、学校教室,会给家人包一餐饺子,难道不是更具生活情趣与意义?京剧艺术才200多年,剪纸艺术有多少年了?陶艺 有多少时代了?中国人会包饺子又有多少世纪了?

  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角度看,与手工一样重要的还有学生们的自组织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我们看到各种学习班里,孩子们都在整齐划一地学习知识,背 诵经典诗文,但我们在哪里能看到,教师与家长们及孩子们一起交流对话甚至辩论?我们在学校或学生业余活动中,我们有没有看到孩子们在自发形成组织,对做志 愿者或做其他公益活动与兴趣活动?我们成人要想一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与惯性,将孩子看成被动接受者与成人的意志实现者,而 没有从孩子心性发展角度来给孩子们一些真正有益的东西?

  也就是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与自组织能力。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科学知识,进入教材都应该针对孩子们身心发展,并适应孩子们身心发展 需要。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种内容对社会有用,对成人们觉得有用而一厢情愿地强行加入教材,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教育规律的悖反。

  在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应该有一个整体思维,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为中心,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世界与未来发展需要,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与价值追求!

  (原载《广州日报》,吴祚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