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胡少江:中国经济过热的标准是什么?

在 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大多数中国的翻译家将其翻译成“生,还是死?”根据剧情来看,这一翻译还是传神的。但是就这句台词本身而言,其实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译法。例如,它 还可以翻译成:是或者不是?在还是不在?参与还是不参与?等等。在我看来,这句台词用来形容当前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倒是十分合适。我们不妨将其翻 译成:是否过热?

上星期,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明确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看法,那就是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并不存在经 济过热的问题。中国经济学家们中的大多数对此也持相同的见解。从国际上看,虽然许多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经济早已经进入过热的区间,但是也有极少数著名的经 济学家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不过这些人早已经端上了“中国饭碗”,他们的意见并不被看作是严肃的经济学判断。

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过热,既有普遍使用的一般性参照指标,也有一些与具体国情有关的指标。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的确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

通 货膨胀通常是经济学家和各国的经济管理部门用来衡量一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经济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将百分之三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条警戒线。如 果物价指数超出、甚至接近这个水平,中央银行或者其他的经济管理部门通常都会采取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降低物价上涨的速度,冷却经 济。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根据中国官方最近公布的数据,中国八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上 涨已经达到达百分之六点五,创造了十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实际上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在八月份以前的三个月里,每个月都超过了百分之三的警戒水平,五、六、 七三个月分别为百分之三点四、四点四和五点六。

经济学家们通常还运用另外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来预测一国经济是否过热,那就 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水平低于所谓的正常失业率水平,这就意味著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会失去平衡。持续的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 将造成工资成本的急剧上升,从而推动总体生产成本的增长,并最终形成通货膨胀。这个指标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力长期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事实上,许 多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不会发生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并由此推动通货膨胀的危险。

没有劳动 力的供不应求并不等于就没有经济过热的危险了。在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环境对经济的承受能力也应该成为衡量现代经济是否过热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产需要消耗能源,并且不同程度地排放各种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的物质通过对水、空气和土地等的污染不仅正在损害这一代人、而且还将损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 人的健康。清洁、健康的环境是一种难以再生的紧缺品。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一国的环境对其生产增长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在 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十分频繁,生产的环境成本常常并没有在生产价格中得到正常的反映。根据经济合作组织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进 行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环境和人们健康所造成的损害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江河、百分之七十五的主要湖泊、以及百分之二十 五的近岸海水已经被严重污染,有三亿中国民众没有健康的饮用水源,每年有一亿九千万人患有水污染引起的疾病,两千万人患有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呼吸道系统疾 病。

显然,如果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普通中国人健康带来的危害也考虑进去,中国的经济不仅明显过热,而也早已长期处在过热的状态。遗憾的是,和中国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在考虑经济是否过热的时候将这一指标已经完全排除在外了。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