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12月4日星期三

吴国光: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前言

吴国光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20241203


編者按:本文為吳國光最新文集《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前言,原載《當代中國評論》(2024秋季刊)標題為書評編輯所加。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一样,充满无奈、无助与无望!在茨威格与李文亮之间,历史走过了 100 多年,现代化从欧洲扩及全球直至远东的“中央王国” ;但历史似乎也失去了创意,隐隐然只在重复自己。今天人们也许明白了专制政治的淫威不可挑战,但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财富不足以保障繁荣、和平、权利与生命。



中国与世界的”茨威格之惑“

随着习近平的个人权力高度集中并实行本书称之为 “逆转型” 的治国路线,中国的繁荣时代结束了。

许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置信:一个本来处在财富迅速膨胀、愿景充满辉煌之中的民族,为什么现在弥漫着焦虑、迷惘、压抑乃至绝望?世界正在改变,向着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状态改变;巨大的暗影在笼罩中国——这只是因为偶然飘来的一片乌云呢,还是长绳难系而不可挽回的日落?还会有明天吗?明天还会有壮丽的日出和灿烂的朝霞吗?

恕我用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来指称这种留连旧日繁华而不甘乱世来临的心态,将之叫作“茨威格之惑”。110 年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样描写他的青年时代:

—— 四十年的和平,经济的繁荣,技术的进步,“每种事物都在表明着财富的增长和蔓延”;

——“谁买进一幢房子、一本稀世的书或一幅名画,就会看到它的价值在上涨;谁更大胆地扩大自己的公司,谁就能挣到更多的利润”;

—— 人人都渴望走遍世界, “出外旅游变成了一项便宜而舒适的运动”;

——“人类因为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而大大提升了自己,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取得的成就:我们用飞机征服了天空;用电波征服了空间,从而使我们的言语可以在一秒钟内传遍全球”。

那是1913 年9 月之前的欧洲。之后,上述世界在炮火与杀戮中轰然坍塌,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茨维格不明白,财富作为 “那个时代阻挡不测风云的最好的墙壁”,为什么挡不住灾难的降临?他更不明白,经济精英们所具有的那种 “天生的商业洞察力和放眼全球的眼光” ,为什么根本看不到也看不明灾难是如何产生并降临的。 “我以为我已经看到了新的曙光,但实际上这只是日渐临近的燃烧世界的战火”——当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把远处的烈火看作新的曙光,抑或曙光可以漫烧成战火。

在习近平年代的中国,人们可能比茨威格多了一些明白之处。2019 年末,武汉的一位医生李文亮意识到了一场疫病正在露头,于是在自己的微信群里提醒了亲友。几天之后,警方认定李医生行为违法,要他签署训诫书。训诫书上写道,“若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继续进行违法活动,将受到法律制裁,听明白了吗?”李医生写下“明白”二字。三十几天后,李医生感染新冠病毒去世;这场疫情随即肆虐中国并席卷全球,造成了人类生活的数年宕机,夺去了 700 多万条鲜活的生命。

这里的“明白”二字,在我读来惊心动魄。人们明白的是:在一个强大而暴虐的专制政权下,你即使面对病毒的扩散和生命的悲剧,也不能自发采取拯救的行动,否则只能接受它的所谓法律制裁。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一样,充满无奈、无助与无望!在茨威格与李文亮之间,历史走过了 100 多年,现代化从欧洲扩及全球直至远东的“中央王国” ;但历史似乎也失去了创意,隐隐然只在重复自己。今天人们也许明白了专制政治的淫威不可挑战,但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财富不足以保障繁荣、和平、权利与生命。

透视习近平的”逆转型“:来路与前景

习近平政权的“逆转型”,可以看作这种历史重复的最新版本。与一切内容未免贫乏的版本一样,它的背景更其堂皇,印制更其奢侈,情节更其惊险:在人类历史上最新一轮全球化所带来的眩目技术进步与澎湃财富增长的高潮中,它似乎是陡然地降临在这轮高潮中最为醒目地崛起的东方大国,已经带来了为祸全球的新冠大疫情,接着就借其北方盟友之手打开了战争的潘多拉之盒,同时升高了从经济到外交的国际紧张,随时还可能发动对内对外的新一波镇压与战火。

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改变?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倒退?为什么习近平不得人心却可以得逞恣妄?中国人在无助与无望中还有什么选择?

不能期望对这些问题有一种简单的回答,也不能不做出种种努力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本书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努力:它聚焦中国,但把中国放到全球关联之中来加以聚焦;它着眼当下,但拓开历史纵深来理解当下;它的分析直指习近平和他的所谓 “新时代” ,但更试图深入剖析习近平及其“新时代”的制度基础、制度机理与制度逻辑,而不是仅仅着眼个人品质和偶然因素;它的关怀在于引发 “茨维格之惑” 的灾难性变局,更同时关怀反抗与希望,提供战略与前瞻,讨论转型与未来。

在以上意义上,本书是对习近平“逆转型”的来路的回望,更是对习近平 “新时代” 的特点的剖析,也是对习近平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前景的展望。为此,本书的内容组织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1989 天安门”,这是因为,在我看来,1989 年天安门的事态发展,是理解中国走向繁荣并最终在繁荣中走向“逆转型”的历史起点。相对于1980 年代毛后中国大变革来说,1989 年天安门镇压事实上就是一次“逆转型”。只不过,这次 “逆转型” 在两年半之后于经济上做了补救,那是为了因应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中共政权因六四屠杀而进入合法性危机和全球共产主义垮台这样的困局。从这里开始,中国走上了邓小平道路,即在中共一党专制、强力维稳的政治框架下加速市场化、拥抱全球化来繁荣经济、增强国力的道路。不理解这一起点,就很难对此后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有逻辑、有深度的解读。

这一部分收文 8 篇,内容偏重于从精英政治的层面分析1989 年天安门事件的实情与涵义。其中第一篇(“《李鹏六四日记》导言”)尤其探讨了中共制度下政治权力的现实与宪章制度的具文之间的复杂纠结,表述了我对中共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解与理论概括。另外,“论1989 年天安门军事政变” ,虽然是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但却曾经引发政治上的争议; “《赵紫阳与六四》序言”则是首次发表。这部分的最后一篇是天安门事变30周年时端传媒对我的访谈,涉及个人经历,正好带起第二部分。

要求推动以民主、自由与法治为方向的政治改革,是1989 年天安门抗议的动因;六四镇压的根本含义,在于中共当局拒绝政治改革,维护一党专制,镇压民众要求,清洗体制内变革力量,结束毛后到那时为止已经渐次展开的经济与政治双重转型。本书第二部分“论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内容即在于回顾和反思 1980 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革。由于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这部分内容较多。一个原因是:本书作者是赵紫阳政治改革的参与者;再一个原因是,我的研究焦点在于中国的政治转型,而这场失败了的改革对中国的政治转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这部分收入10 篇长文。其中,头三篇从我主编的英文论文集《赵紫阳与中国政治的未来》中我个人所写的章节翻译而来;这本论文集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但却没有机会以中文出版,这里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随后是三篇书序,包括尚未问世的“赵紫阳丛书”的总序;接下来的一篇,算是我关于赵紫阳所写过的唯一一篇回忆文章。最后是三篇访谈,内容比较广泛,从个人的相关经历到当年的政策制定过程,更延伸到关于八十年代政治改革对此后历史和当今中国的意义。

天安门抗议之前,中国经历了政治改革及其失败;天安门镇压之后,中共则自 1992 年起渐次形成了所谓“中国模式”。本书第三部分即论“中国模式”,收入16 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开头五篇可以看作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探讨,从历史比较、跨国比较、人类安全、全球化等多个广阔的视角来分析 “中国模式” ;接下来两篇是从英文文章翻译过来的,都是对于中国当时发展的年度述评,但涉及 “中国模式” 的深层机理;后面九篇则是短评,其中前四篇围绕 “中国模式” 的发展来分析习近平上台之初的中国政局,随后三篇重点在于讨论“中国模式”的国际威胁,最后两篇涉及“中国模式”的持续性及未来。

第四部分为“论中共党代会”。2015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研究中共党代会的英文专著《中共党代会:权力、合法性与制度操控》。这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著作。由于此书的影响,在此后两次中共党代会期间,我都有机会接受国际媒体的大量采访,其中包括一些中文媒体。这一部分即以拙作英文版出版时一家中文媒体对我的长篇专访 “操控下的中共党代会” 开始,因为这篇专访概述了拙著的一些主要观点,对于理解这一部分的其它文章可以起到引言的作用,对于另外部分关于习近平“新时代”和中国政治转型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视角。随后的论文“文革中的选举”,研究的主题是中共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在某种意义上是拙著的延伸。

《中共党代会》一书随后相继被译为中文与日文出版,书名改为《权力的剧场》。这里收录了我专为中文版和日文版所分别撰写的序言。随后六篇文章,三篇关于中共十九大(2017),三篇关于二十大(2022)。体裁上,有比较严谨的学术论著,也有面向媒体和公众的访谈与讲座的记录整理稿,结合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也结合了制度分析与时政评论——这两个结合,可以看作我的治学和思考的基本特点,也正是本书的一种特色。

中共十九大宣称中国进入所谓习近平“新时代”。论习近平“新时代”即是本书第五部分的主题。这部分的讨论,从紧接中共十九大的 2018 年修宪开始,这是习近平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前,习近平强力反腐,迅速集中权力;我对此提出了一个 “三三” 分析框架,此文列为这一部分的第二篇。

2018 年 2 月 25 日,就在习近平修宪前夜,我判断习近平开启了“逆转型”——当时以英文发言,可惜因技术原因未能将此文收入本书。这一部分其它文章对相关内容多有涉及,并以2024年 3 月美国之音访谈形成的“习近平的逆转型”一章作结,希望对此有所弥补。同样因技术原因未能收入本书的,还有一篇“中国共产党是否被习近平变质?”,是2023 年4 月我在日本东京与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先生和庆应大学加茂具树教授的对谈记录。这个题目对理解习近平的 “新时代”非常重要,我的看法与那种将习近平与中共对立起来的看法极为不同。我在本书相关章节中对上述观点也有论述。

“逆转型”的方向,我认为,就是重归极权主义。因此, “重新聚焦于极权主义”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发展极为重要。这一部分的后几篇,即试图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极权主义的内在机理、权力逻辑、政策走向与国际影响。其中, “从俄乌战局到北京政局:内外交困中的习近平政权” ,比较早、也比较系统地展开了我的看法。那时,即2022 年3 月,俄乌战争爆发,国际形势陡变,围绕中共二十大习近平寻求第三任期的前哨战也在激烈展开,对于习近平不利的舆论和传言在海内外四起。直到今天,尽管习近平在二十大上大获全胜,但国际国内局势的脉络依旧,他的困境并无根本变化,其第三任期的施政反而更加艰难。为什么习近平走上那样一条道路?习近平时代与此前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有何异同?习近平政权的力量和困境何在?这都是我在这一部分及第四和第六部分着重解答的问题。

第六部分为“论政治转型”——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总主题,也是我至迟自 1986 年起即投身其中的毕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 12 篇文章,前七篇不妨认为是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总体论述,后五篇则是对习近平新极权时代下中国政治转型形势与战略的新思考。其中, “民变促发官变”“再论民变与官变”及“三论民变与官变”构成其中的骨架,试图勾勒中国政治转型的现实路径。这三篇文章的成文时间跨度长达 13 年,从 2011 年 4 月到 2024 年4 月;这一时间跨度也大体上对应了习近平上台以来的时段。这次编辑本文集,重读之下,我没有感到早先的论述有必须修正的地方,但后发的议论则对此前的论述做了补充。

接着“民变促发官变:论中国政治变革的路径”这篇具有一定纲领性的论述之后,收入的是我 2010 年 12 月线上接受一位年轻朋友访谈的记录(“纵谈中国政治变革”)。这篇稿子相当系统地展开了我对中国政治变革自 1980 年代到 21 世纪头十年的历程和困局的看法,自那之后我专注学术研究,直到2022 年春天再次开始频繁发表公共言论。在这期间我当然仍然高度关注中国的政治变化,有时也发表一点零星的意见,这就是接下来的几篇短文。后面五篇都是晚近的发言,集中探讨在新的极权时代如何有反抗的可能性,包括精英的顺从与反抗,试图在新形势下解读民变与官变的动力机制,从而寻求“破局”的出现,推动中国走向没有共产党的政治未来。

第七部分为 “论历史经验” ,收入10 篇文章,大体按所论主题的历史顺序排列。其中,头两篇讨论 “中国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 和 “大一统的历史迷思”,都涉及nation-building(民族建设)与state-building (国家建构)的宏观问题。随后两篇,虽然成文时间相隔八年有半,所谈历史事件从辛亥革命(《唐大姐和 E 先生》)延展到五四运动(《德先生不懂民主》),但都在强调民主巩固与制度建设,对近代中国史的分析算是提出了某种独树一帜的看法,在认同民主为基本价值的相关思考中也有另辟蹊径的尝试。接下来的两篇聚焦中共历史,只是体裁很不同:《以暴力型塑政治》是严肃的学术论文,要旨在于回答“中共进行的土改为什么充斥暴力?” 《历史是失败者写的》则是对《邱会作回忆录》一书的阅读漫记。最后四篇文章都是追思前辈之作,分别回忆和悼念王若水、刘宾雁、戈扬、余英时、鲍彤和陈一咨等诸位先生,其中,追思余英时先生的发言发挥了 “文化中国的终结”的含义,追思陈一咨先生的发言则提出了“健全人格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八部分以“论观念更新”为题似乎并不准确,但大体概括了这一部分不同主题的九篇文章的共同性,那就是讨论人们的认知对于中国转型的重要性和提高认知能力对于转型的必要性。即使在学术界,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人文社会研究中的价值关怀》一文所讨论的主题。《政治经济学一些基本概念的释义及译法》则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多年来,我都有心发起中文世界的“新百科全书”运动,把上百年来中国在与世界思潮相交汇的过程中引进和出现的关于人文社会认识的基本词汇与概念,做一番正本清源的解释,纠正误译、误解,驱除意识形态迷雾,帮助国人摆脱望文生义的浮躁,缩小中文词汇与相应的人类通用概念之间的差距,至少使两者之间不至于继续那种对同一个词语的南辕北辙、鸡同鸭讲的理解吧。

当然,出现这种鸡同鸭讲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共对国人的洗脑;反过来说,洗脑对国人的祸害又远远超出了词语误解的范围。《从洗脑到认知战》这篇论文虽长,但仍不过是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我对中共思想控制大战略的分析思路,希望以后有时间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接下来那一篇(“习时代的认知战”)是在这篇论文基础上接受媒体访谈的记录,内容与前一篇或多重复,但也有某些发挥。然后有三篇小文,但题目都很重大,涉及对公民政治、民族关系、及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史的看法。

最后两篇或许已经超出了“观念”范畴,而是延伸到更为宽广的精神文化领域。 “与鹰为邻”是在 2022 年春天全球新冠疫期中写的一组生活随感;这篇“前言”开头提出的“茨威格之惑”正是那组随感的结尾。摆脱“亚流亡”状态,在全球范围建设华人自由精神家园,则是我为中国转型提出的一个新思路。

说明与致谢

把上述文字集合到一起呈送读者,还有一些技术事宜需要交代。首先,本书不同于常规的论文集,所收文章在体裁上是多样的:有学术论文,有时政评论,有媒体访谈,有会议发言,还有书序、悼文和随感。把这些体例不同的文字串在一起的主线,是它们所讨论的问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我从来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者,在职业学术生涯中也从不在乎那些能够决定升职与声望的指标;我的关注在于现实问题,我的追求在于以思想穿透现实。不同体裁犹如不同的载体,都只是思想呈现其穿透现实之发现的多样形式。

其次,本书收有一些原文为英文的译文作品,也有一些原以中文写作但此前只以日文译文发表过的文章,还有一些依托我的英文原著而展开的中文讨论。在我看来,与体裁一样,语言只是载体,内核仍在问题与思想。但是,在不同语种之间进行概念的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难免有词不达意而容易引发误解的表述(如the state译为“国家”、human security 译为“人类安全”public good 译为“公共物品”等),这是特别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第三,本文内容不是我在相关时段的全部文字,而只是其中部分中文(或译为中文的)作品。过去 20 年间,我的主要精力在于英文学术著述,研究重心一度也离开了中国事务。1 当然,对故国命运的关切永远不可能远去,只是人生有限,其中某个时段上的时间分配有其偏重。这样,本书就成为 2009 年我出版《改革的终结与中国的未来》之后的第一本中文书。2 15 年来成一书,篇幅已经很大,于是舍弃了一些中文文字,原文为英文的则只收入了那些因缘际会而已有中文译文的作品。

第四,所有篇章在收入本书时都在不改动原来内容和意思的前提下做了文字订正和技术编辑。其中,从英文翻译而来的篇章,均由我对照原文做了通篇校译;对媒体访谈和口头发言记录稿,文字编辑的幅度一般大一些,也大多增拟了标题和文中小标题;另外也有一些篇章修改了标题或修改与增加了文中小标题。所有这些改动,在相关篇章中不另一一标出。要指出的是,本书内容仍然可能有文字上的差错。有些从中文译为英文、又从英文译回中文的引语,一时找不到中文原文加以订正,只好付诸阙如。对这所引起的不周,特向读者致歉。

第五,书中一些篇章的内容有所重复,这也是应向读者致歉的。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是打算尽量删去重复之处的,但很快发现这很难做到,主要是因为那会使得有删节的篇章在内容上变得残缺而逻辑不连贯,只好一仍原样了。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不同篇章在研究、写作、访谈、翻译、发表等环节的相关经历一一重浮眼前,其中最为动人的是朋友们在这些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要特别感激博登书屋荣伟兄——因他的建议而有编这本文集的尝试,也因他的鼎力支持而此书得以问世;多家媒体和自媒体的朋友——书中相关访谈,作者应该是他们,或他们与我应为共同作者,收入本书时理应得到他们惠允,但考虑到访谈中毕竟都是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文责自负的立场,我就把这些访谈看作我的作品了,他们毋需对文中观点负责。

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因为:第一,书中篇章繁多,某位朋友的帮助常常只涉及某一篇章;第二,这样的帮助多是专业交流、技术操作和个人友谊等层面的,不涉及我的研究内容本身,更不涉及其中的观点;第三,很多朋友并不同意我的很多观点;我也因此特别感谢他们并不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和观点上的相悖而拒绝和我往来并交流。当然,他们对本书的观点没有任何责任。

一如既往,还要感谢内人廖晓英博士。她也是书中一章的共同作者,并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给予了不可或缺的巨大帮助,当然更是我一切研究和写作的坚强后盾。

2024 年 8 月28 日,于垂云书房


本文注釋:

1 部分出版品见于:Guoguang Wu, China’s Party Congress: Power, 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Manipul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Guoguang Wu, Paradoxes of China’s Prosperity: Political Dilemmas and GlobalImplication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5; Guoguang Wu, Globalization Against Democracy: A Political Economy ofCapitalism After Its Global Triump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 eds.,China Turns to Multilateralism: 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 Security, London: Routledge, 2008; Guoguang Wu and HelenLansdowne eds., Zhao Ziyang and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London: Routledge, 2008;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eds., Socialist China, Capitalist China: Social Tension and Political Adaptation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2009; Guoguang Wu ed., China’s Challenges to Human Security: Foreign Relations and Global Implications,London: Routledge, 2013;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 eds., China’s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New Perspectives,London: Routledge, 2016; Guoguang Wu, Yuan Feng, and Helen Lansdowne eds., Gender Dynamics, Feminist Activ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2019.

2 吴国光,《改革的终结与中国的未来》,台北:橙品出版,2009.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下午 1点到3:30 地点: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
365 5th Ave Room 9205 New York, NY 10016 主办: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系

纽约博登书屋 www.boudenhouse.com
联系人: 荣伟 646-595-5888 email: info@boudenhouse.com

附:【吴国光文集】新书发布会及专题演讲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下午 1点到3:30

地点: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
365 5th Ave Room 9205 New York, NY 10016 主办: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系

纽约博登书屋 www.boudenhouse.com
联系人: 荣伟 646-595-5888 email: info@boudenhouse.com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系、纽约博登书屋将于 12 月 9 日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举办【走向 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吴国光教授三卷本文集新书发布会,本书汇集了吴国光教 授几十年来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以及中国政治转型及其路径作了系 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阐述,可以说是继博登书屋出版了【黎安友论中国】后又一 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必读教科书!

吴国光教授将出席新书发布会并作专题演讲,题目是: 以建设性方案推动替代共产党制度的政治转型

吴国光,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学 士,曾任人⺠日报评论员,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哥仑 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鲁斯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 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国研究与亚太关系讲座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中国经 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 政治制度及转型、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精英政治、全球化,出版英文著作 10 种,中文著作 16 种,作品并被译为法文、日文、韩文等出版。

新书发布会向公众开放。

新书购买链接:

上册:https://a.co/d/gXscu1p

中册:https://a.co/d/1kCthAD

下册:https://a.co/d/dE6pARs

虚弱的鹅

原创 沈东子 零度漂流 2024年11月21日

    乌鹅战争爆发后,鹅罗斯死了不少人,除了战场上的巨大伤亡,政坛大人物也死了不少,比如这两年死亡的日里诺夫斯基,戈尔巴乔夫,纳瓦尔尼,普里戈津,杜金的女儿等等,前段时间又死了个经济学家,我以为是盖达尔,上网查了查,原来盖达尔十几年前就死了。盖达尔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苏联解体后一度很有名,受叶利钦的器重,负责主持鹅罗斯经济改革,因为雄心勃勃,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叶利钦彼时是很自负的,看不起东方的经济转型,讽刺为地摊经济,或小农经济,认为鹅跟东方不一样,鹅是工业大国,一旦改革成功会迅速崛起。他招来年轻的盖达尔,决心推行休克疗法,这疗法也不是不管用,在其他国家就很成功,比如智利,奇怪的是在鹅就行不通,或者说行得太通,鹅经济哗啦一下,果然休克了,崩溃了,盖达尔也从总理的位置上黯然下台,成为少数人记得的历史符号,比如我就记得,以为他还活着,因为比普京年轻。

    鹅休克疗法的失败,是如今普京推行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找不到出路了,眼前只有白茫茫的雪地。叶利钦把权柄交给普京时,大概有一番耳提面命的交代,两人密谈说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也不会有什么良策,估计依旧沉浸在工业大国的梦境里,以为鹅已经摆脱了农耕社会,早就进入工业时代了,但在欧美人的眼里,鹅尽管有航天和军工产业,但总体依旧处于农耕时代,跟20世纪的远东大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沙皇时代的鹅罗斯,是欧洲最落后的农业大国,十月革命后70多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最终尼克松不战而胜,结束了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东西方冷战。叶利钦接手解体后剩下的鹅罗斯,当然还是很不甘心,其实许多鹅国人都很不甘心,并没有意识到大国的解体,不等于大国的崛起,鹅罗斯要想进入现代文明时代,重要的不是疆土的扩张,而是建立法治社会,可惜鹅没走这一步,或者说走是想走,但走得摇摇晃晃,典型的鹅步。

    再说回叶利钦对地摊经济的讽刺,他指的是当时我国的小商品生产与买卖,那些日用商品,虽然说利润低廉,质量也不是最好,从衣裤鞋袜到家用器皿,据说一百万双袜子的利润,才能换到一架飞机,但对于从农耕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老百姓而言,是非常需要的,可以说是东方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空前繁荣,带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当然说这些,鹅国人并不懂。

    鹅国人的经济改革,丝毫也不在乎老百姓的感受,想一个跳跃就完成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思维还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想获得市场经济的好处,经济规模不用说了,就单说前段时间,60多岁的苏57飞行员,在珠海逛街买衣服,回程时手里拎着几袋中国啤酒登机,可见鹅的轻工业产品是多么匮乏,连一流的飞行员都这样,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当年的休克疗法不成功,鹅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号称20年可以强大的普京,于是把目光转向弱小的乌克兰,想通过战争转移注意力,结果乌是泥淖,进去后出不来,只好把全国的人力,物力,军力都输送到乌前线,这叫输血疗法。鹅不可能因乌战而繁荣,哪怕赖着乌东不走,也依然要承受全球的制裁,今后30年继续勒紧裤腰带,老百姓在寒冷中排队买面包。对东方来说,身边有只虚弱的鹅,也不是坏事。

林保華: 外資在中國的困境

林保華
2024/12/04 
自由時報


中國獨裁者習近平將國家安全置於所有國家大政之上,近年來更通過或修訂逾二十部國安法律,尤其是新版《反間諜法》,使外資陷於困境。但是同時,中國又大聲疾呼更大的開放,高水準的開放,此時不來投資,將來一定後悔。為了顯示開放,還向若干國家單向開放免簽入境。他們不怕免簽證被間諜滲透,卻大抓國內的外資高管,不分中外,尤其是中國籍高管。

最近的典型案例就是對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中國籍高管的大拘捕。這間公司製造的武漢肺炎疫苗AZ,早期因價廉與相對容易買到而受歡迎,在中國擁有約一萬兩千名員工,中國的銷售額佔公司總銷售額的十三趴,經營良好。今年十月三十日,公司發布公告,其中國區總裁王磊正配合中國政府接受調查。

在這之前的九月初,AZ證實有部分員工遭深圳警方調查,五名現任和離職員工遭拘留,他們都是中國公民,在AZ的腫瘤部門銷售癌症藥物,但他們蒐集患者資料的做法被指涉違反中國相關法規,還涉嫌進口尚未獲得批准在中國銷售的藥物。其中國區總裁王磊去年五月於江蘇無錫舉辦的AZ進入中國三十週年慶祝活動,表示要把AZ打造成「愛黨愛國的本土跨國企業」,仍然逃不開厄運。

這不是單一事件,已有多家外企遭中國警方突擊搜查。二○二三年三月,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Mintz)北京辦事處遭突擊搜查,五名中國籍員工被捕,該公司遭以非法蒐集資料為由罰款。同一時間,日本藥廠安斯泰來一名日籍高管被控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而遭拘留,八月遭中國檢察機關以間諜罪起訴。同年五月,美國諮詢業者凱盛融英(Capvision)的北京、上海和蘇州辦公室遭突擊搜查。美國風險諮詢公司德安華(Kroll)駐香港董事總經理麥可.陳(Michael Chan)同年七月赴內地後無法離境,但可在內地自由行動,如常工作;據稱正在協助調查一宗幾年前的案件。

上述出事的多為經營良好的公司,也就是它們的中國高層員工相當努力。但依習近平之輩的邏輯,公司經營好,高層員工賣力幫外國資本家賺錢,行徑就如「漢奸」,尤其是顧問公司或有蒐集中國數據的業務。只要被認為這些數據屬於國家機密,那你就是間諜,難逃法網。反之,員工若怠惰躺平,固然可討習近平歡心,但公司最後必倒閉。尤其外資要赴中國投資,投入資金前都會請顧問公司分析投資環境與本業狀況,這涉及許多數據,很容易就成為「間諜」。而此路一旦封閉,有哪個外資會來中國盲目投資,把錢丟進黑洞?

這還沒計入強迫外資與中企合作變相轉移技術的苛刻要求,馬斯克對這點不會沒有感覺,且看他如何面對川普的對中政策。總之,大批外資撤走,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今年前十月減少近三成。等川普上台,好戲更多。

(作者為資深時事評論員)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693776

2024年12月3日星期二

孙立平 | 一种猜想:美国正在发生的可能是一场类似于中国改革的变革?

原创  立平坐看云起 老孙荐读 20241202


认识世界有各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独特的东西。对于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以及特朗普重新执政,很多人都预测,将会对美国及世界产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是什么意义上的?

这里我想把这次美国可能发生的变化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看看两者是否会有一些类似之处。当然,任何类比都是蹩脚的,但这样的类比可以让我们这些熟悉中国改革的人,更容易比较直观地想象美国在今后这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美国输了,我们输了,我们勇敢承认吧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发生,是始于这样的一个起点:承认自己的问题与落后。换言之,那场改革是一种危机意识的产物。当时说得最极端的,叫被开除球籍。

这次美国的变革也很有类似之处。

美国输了,我们输了,我们勇敢承认吧。这几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有可能就任美国国务卿的卢比奥说的,他的原话就是如此。

去年,美国两党在众议院成立了一个"中国问题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唯一任务,就是研究怎么对付中国。但在这个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讨论的 话题却不是怎么对付中国,而是怎么改变美国。卢比奥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讲了上面的几句话的。

卢比奥说,我们应该知道最核心的问题,根本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

而特朗普在大选中不断重读的话题,就是美国正在衰落。MAGA就是要使美国再次伟大。而再次伟大的前提,就是承认美国正在衰落。

长篇大论的我们就不援引了,我们可以看看特朗普那些最激烈的唱衰:

在伊利诺伊州的一次集会上,特朗普说:这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国家,这是一个向委内瑞拉和沙特阿拉伯乞求石油的国家,这是一个不再允许言论自由、犯罪猖獗、经济崩溃的国家。

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特朗普说:我们有个被操纵的国家,我们有个腐败的国家,我们有个没有边界的国家,我们有一个除了问题什么都没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正在衰落。

在特朗普的推文中,他说:美国正在成为被世界嘲笑的傻瓜。美国边境的开放让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导致恐怖分子、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入侵美国城市,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和财富。

破除意识形态的桎梏与藩篱

大家都知道,最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就是那场深入人心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冲破束缚了人们多少年的精神藩篱,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变了。

其实,这次的美国大选,与其说是共和党的胜利,不如说是民主党的失败。民主党失败在什么地方?

一位叫作彼得·蒂尔的硅谷投资人说,传统自由主义精英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对现实的观察变成了意识形态的教条。他们热衷于谈论多样性,却在思想上越来越趋于单一;他们标榜包容,却把不同意见推向边缘。这种自相矛盾最终必然导致崩溃。由此,彼得·蒂尔总结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选举失利,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一种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走向衰落的?我的解释是:意识形态的双重功能及其互相削弱效应。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往往具有双重的功能,一个是整合的功能,一个是工具理性的功能。但在走向极端的时候,这两种功能会互相削弱。

整合的功能,就是一个理念,一个精神支柱。工具理性的功能就是它要指导实践,指导政策的制订。前者要求它必须是神圣的,不可置疑,甚至不可讨论。但越是这样,在指导实践的时候就越容易失败,而在指导实践中的失败,又会反过来削弱它的神圣性。

这些年美国民主党的执政实践,恰恰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方面是人类最美好的理念,一方面是社会衰败的现实。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根源就是理念的神圣化。所以,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成为一种新的禁锢。一篇报道讲到的两件事情,很有代表性,也很值得人们深思:

一件事情是,一位硅谷的科技公司高管透露,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上,讨论任何涉及性别、种族或政治的话题时,都必须严格遵循一份"建议用语清单"。即使某个问题是讨论工作时所必须的,但也需要刻意回避。

另一件事情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汉森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中提出"需要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观点,随即遭到学生抗议和网络狙击。最终,这位已经执教二十五年的教授选择提前退休。在离职信中,他写道:"当一个社会连基本的学术讨论都无法进行时,自由主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调整

使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世界局势的重新认识以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调整:认识到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向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开放。

特朗普的重新执政,可能也意味着对全球化时代美国与世界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当然,其内容与中国改革开放时不可能完全相同。

我个人的看法,对于今后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调整,有这么几点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美国优先。特朗普特别强调的一个理念是,美国优先。但对于这个美国优先人们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孤立主义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是与美国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甚至历史有着直接关系。但这个孤立主义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世隔绝。我的理解是,这个美国优先的理念,与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韬光养晦、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的理念是比较相近的。换一种更粗浅的说法,就是打铁先得自身硬。

第二,对世界事务的干预将更多采取威慑式的低成本方式。从目前特朗普及班子成员发表的言论看,在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在处理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可能会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对于和平的强调,只要不打仗就好。包括对俄乌和中东。二是更加注重在使用武力之前的实力威慑。这样就可以节省军事行动的费用。三是涉及到实际行动的时候,不再是简单的道义责任与单方面付出,而是实行谁受益谁出钱的商业原则。其实,只要我们读一下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三,中国是其针对的重点。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两点。一是中美交恶会演变到什么程度。人们都在说脱钩,说关税,说贸易战,但最极端的可能是交往意义上的脱钩。即将双方的来往降到最低的程度。最近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时被拒签,就是一个信号。二是依此构想的世界格局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你能够想象这样的一种格局吗:以弱化北约换取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和解,俄罗斯在被西方接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在历史上曾经担任过的欧洲宪兵的角色,然后。。。。。。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过于荒唐、过于不可思议,但如果从我们几年前讲过的保守主义这条暗线的角度来想象呢?

林保華:20歲統戰工具和中國台灣總統

發布 2024.12.03 

 馬英九基金會今年再度邀請陸生團來台交流,交流團成員與發言備受媒體矚目。   圖:黃建豪/攝(資料照)

馬英九基金會今年再度邀請陸生團來台交流,交流團成員與發言備受媒體矚目。   圖:黃建豪/攝(資料照)


馬英九基金會串通共產黨組織了統戰團來到台灣「交流」,賓主雙方大放厥詞,企圖趁賴清德總統出訪的時候,搞亂台灣。對他們的賊心,不能不提高警覺,並且採取必要有行動。

復旦大學大四女學生宋思瑤被問到對台灣棒球隊獲世界12強賽冠軍時說,她要代表師生訪問團向「中國台北」隊獲得世界冠軍表示祝賀,也希望大陸和台灣同胞都能像(今天教他們棒球的)中信兄弟隊一樣,一起為「祖國」在棒球這個領域的更上一層樓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她這一席話引發嘩然後,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為她辯解,一方面說她只是20歲的女生,又說大陸與台灣用語有不同云云。

中國與台灣用語不同,書寫的漢字也不同,一邊是殘體字,一邊是正體字,這正好說明中國與台灣是一邊一國!否則何來這些不同?

至於20歲女生,就可以胡言亂語嗎?她是黨團員,就表明她的世界觀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這是入黨入團儀式所必須朗讀的誓言。這表明她的世界觀雖然不一定成熟,卻已經成型。而且這不是她隨口說說而已,而是代表統戰團說的。根本違背不進行政治宣傳的承諾。不但他們團隊要負責,邀請他們的馬英九基金會也要負責,以後還能隨馬英九邀請阿狗阿貓來胡說八道嗎?這是對台灣棒球隊的侮辱。難道台灣泵球隊也是新時代習近平垃圾思想的產物?台灣國手雙手在胸前的空心比劃難道要填上「中國」?

由此事,我也想起,20歲的中國人還幼稚嗎?他們可以做些什麼?我18歲時是讀大一,19歲捲入反右派運動。被毛澤東誘騙大鳴大放,然後加以清算。全班30位同學中有3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都是20歲左右,正好是我們大一跨入大二之時,已經成型為「階級」與「分子」。20歲左右的大二學生就已經是「反黨反社會主義」,那麼這位大四的女生黨團員怎麼不可能是愛黨愛社會主義,作為中共統戰工具來台灣宣揚「一個中國」?既然是交流,中國給不給我們到中國宣傳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最近中共取締台商子弟學校的教科書,難道我們就不應該交流嗎?為何中共除了貪婪的搜刮標有「中華民國」的新台幣外,對其他的中華民國一律禁止?我們是不是該響應川普的號召,兩岸的交易一概用美元計算?避免出現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

被閻錫山處決的劉胡蘭是16歲的共產黨員,蕭旭岑為何不把閻錫山從棺材裡拉出來鞭屍,對他說,劉胡蘭只是16歲的女生,你怎麼對他這樣殘酷不講人權?馬英九的特務爸媽,有沒有整過20歲左右的男女生?20歲都能如此,那些在幕後的隨團「監軍」,能做的更多。當然最老謀深算、奸巧百出的是那匹老馬。

宋思瑤還說,「希望大陸和台灣同胞都能像中信兄弟隊一樣,一起為『祖國』在棒球這個領域的更上一層樓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且不說2008年的北京奧運你們對台灣棒球隊動了什麼手腳,如今你們日夜派飛機來騷擾台灣,還有什麼「兄弟」之情?台灣是移民國家,有太多「祖國」,如南島國家、西班牙、荷蘭、日本等等,除了中國,各個都對我們友好。我們怎麼會要企圖吞併我們、奴役我們的國家做「祖國」,那不是像香港一樣墮入無底深淵?

蕭旭岑還說,「你也可以講中國台灣,因為我們都屬於一個中國」。如此一來,馬英九曾經是「中國台灣總統」?是中國總統嗎?還是台灣是「國中之國」,中國主席膝下,另有一個中國總統?這與特首有何區別?還是什麼怪物?

馬英九基金會本身就是怪物,用台灣人的血汗錢,去協助中共統戰台灣。請問要怎樣處理這個怪物?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693476

余杰:马英九应当请吴柳芳到台湾交流

余杰 RFA 20241203

马英九甘当中共统战的马前卒


2024年1月10日,台湾总统大选投票日前三天,前总统马英九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宣称无论台湾如何自卫都永远无法抵御与中国大陆的战争,也永远无法获胜,"他们太大了,比我们强太多了,所以我们不应该使用武力的方式来缓和紧张关系"。马英九更强调说,习近平是台湾可以合作、"就两岸关系而言必须相信"的对象,并指台湾人民"可能会接受两岸统一"。

习近平在国际社会早已声名狼藉,他在新疆打造了超过纳粹和苏俄的关押百万维吾尔人的超级集中营,将香港的自治消灭殆尽、让香港沦为警察城市,马英九居然还要相信习近平,这种执念已经不是古老的"农夫和蛇"的预言所能解释的了。就连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也不敢接招,与之划清界限,避免与之同台。但伤害已不可挽回,马英九"相信习近平"的说法,至少让国民党掉了几十万票。

静极思动、不甘寂寞的马英九,利用其基金会,继续推进所谓的两岸交流。2023年7月,马英九基金会首度邀请陆生团来访,并由桌球名将、北京大学硕士生丁宁担任团长。曾夺下2016里约奥运桌球女单金牌的丁宁,与政治大学桌球队师生的交流,备受台湾民众关注。2024年11月,马英九基金会再度邀请陆生团来台,明显扩大在体育方面的交流,团员包括身为中共党员的桌球名将马龙、射击名将杨倩。访问团走访了多所大学和中学,所到之处,媒体云集,颇为吸睛。

台湾认知战专家、中原大学资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刘文斌指出,能够来台的陆生团员,都经过中共精挑细选,长得漂亮、长得帅、谈吐佳都是基本门坎,而经过去年首度来访后,中共一定也察觉到,进行体育交流,较能深入台湾人心。

台湾智库咨询委员吴瑟致受访表示,中国国家代表队选手要来台湾,一定有政治许可,有官方特殊允许,此事明显是中共安排,由马英九基金会做"牵头"动作。马英九基金会扮演重要平台,马英九也乐于做这样的角色,表面上形塑成两岸民间交流,中共则透过这种方式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涵。

吴瑟致指出,中共可以对台统战渗透的对象很多,一般民众、网红、政治人物、有社会影响力人士等,都是中共锁定的目标。近年来,中共要求对台湾各领域达到精准统战效果,包括棒球、篮球等热门体育项目,都要跟台湾产生对接的机会,并企图拉拢台湾体育人才赴中发展,甚至建立两岸之间交流和赛事举办,实际上都是在做统战。体育统战跟宗教统战一样,比较容易进入民间社会,台湾政府难以防堵。毫无疑问,中共从来不认为"体育的归体育,政治的归政治",对中国来说,体育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中共昔日在香港成功实施的"白蚁战略",如今又在台湾重演,台湾民众有起码的警惕之心吗?台湾构筑起了民主的防御机制吗?1966年,周恩来派其助手、国务院外事办港澳组副组长吴荻舟接见中共在香港的地下党访问团。根据中共一份"绝密"级文件《国务院外事办港澳组副组长吴荻舟对港澳工人谈话记录》记载,吴荻舟向地下党员提出要学习"白蚁精神"。他要求地下党:"要像白蚁一样做工作,一声不响,把整个屋子咬烂。要学习白蚁的精神。做到了这样,便是功夫下到了底。要如此,就要活学活用毛主席的思想。学做白蚁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中央同志说的⋯⋯你们的生活不要特殊,一定要联系群众,生活上朴素。生活困难一些,为了世界革命,准备挨他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可见,中共对使用白蚁战术来"拿到全世界"充满信心。香港确实就成了中共的囊中物。

请吴柳芳来台湾,彰显台湾的言论自由与网络自由


台湾若要反制中共的统战和认知战,不妨请另一位中国体育名将——前体操冠军吴柳芳来台湾,一定能碰撞出真正的火化。

吴柳芳在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多枚体操金牌,退役后事业发展不顺,"当老师被拖欠薪水,当教练却被抢了编制,为了生活才回杭州做主播"。她原本是一位标准意义上的小网红,靠在抖音账号里跳舞受打赏为营生,虽然穿着清凉跳热舞,却一直未能大红大紫。她每天播满6小时才能拿到底薪3000多元人民币,吃饭都有了问题,"赚钱很难","为了生活,我就是想改命"。

前奥运冠军管晨辰嘲讽吴柳芳"擦边"、亵渎了"体操这个神圣的事业"、其"行为价值导向有问题",吴柳芳的账号"56学姐"被平台处以"禁止关注"。在压力之下,吴柳芳不得不删除全部穿着清凉的跳舞视频,只留下7个穿着严实的视频。不过,因祸得福,经过这一番争议和查禁,吴柳芳反而被更多人知道,两天之内涨粉200多万,变成了大网红。其实,吴柳芳被"正义魔人"斥责的"清凉穿着",并不比她在体操赛场上的专业服装"露"得更多,因此有人嘲讽说:"赛场体操少穿叫为国争光,直播舞蹈少穿叫抹黑走光。"

遭遇到跟吴柳芳类似命运的,还有前击剑运动员秦雪及游泳名将刘湘。曾在亚洲击剑锦标赛上获女子重剑个人赛季军的秦雪,是重庆大学一名教师,也是有170万人追踪的网红。有人批评说,她发布许多穿着黑丝袜、性感的短片,质疑有色情"擦边"嫌疑。对此,秦雪响应,自己并不想红,"只是想赚钱,我有一个3岁的女儿要养"。

曾打破世界杯纪录的游泳名将刘湘,也被好事之徒扒出在社媒账号发布穿着泳衣的撩人视频和照片。刘湘回击说:"怎么分享我的生活和我热爱的生活方式有问题?游泳不穿泳衣,难道穿棉裤羽绒服吗?"刘湘说,她从五岁开始游泳,她很爱穿泳衣的自己,自己也很爱看穿泳衣的女孩子们,她的自媒体内容就是想将阳光、积极、健康热爱生活的观念传递给更多人,让游泳更加科学、有趣,"我是做错了吗?"女生展现真实的、运动健康的自己,这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如果有人问我,以后还敢发穿泳装的视频吗?我的回答是,当然!"

鲁迅说过:"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中国民间的"正义魔人"与网管、中宣部狼狈为奸,剥夺吴柳芳等前运动员合法做直播谋生的权利,正显示出中国退役运动员的生存困境,以及中国缺乏基本的言论自由和网络自由。

中国很多运动员,在其事业巅峰之际,被捧为民族英雄;但退役后,立即被弃之如敝履。比如,体操名将张尚武在街头卖艺乞讨;举重名将邹春兰后来去当搓澡工;拿了60多个冠军的举重运动员才力贫病交加,33岁就英年早逝。台湾民众只看到风光无限的丁宁、马龙、杨倩,却不知道中国的举国体育机制让无数运动员成为牺牲品。

有评论人士指出,中国运动员从小被灌输"为国争光"的强烈的、单一的价值观,这套价值体系轻易捆绑和奴役了运动员。他们在体育比赛中体验到的,不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而是沦为被国家主义压榨的蝼蚁。此前,冬奥委会短道速滑冠军周洋受访时首先感谢爹妈,却被领导批评教育"要先谢国家"。

台湾民主化后,体育也解严,台湾的棒球荣获世界冠军,在国际上展示了台湾人健康、自信、活泼的面貌。若是台湾邀请吴柳芳等人到台湾访问,不仅可以让这些中国被打压的退役运动员和个体职业者体验到台湾的自由与活力,更可让台湾民众通过他们的故事和遭遇认识到中国的真相——谁愿意跟这个连穿泳衣的自由都没有的伪善与专制的国家统一呢?


附:

https://youtube.com/shorts/3aayIIByN24?si=mMxlV2JkSTy2gjc5

摇摆州全线倒向:特朗普胜选折射美国选民求变心切

作者:朱政宇 何文翔 2024-12-03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


引言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画上句号,唐纳德·特朗普以312票对226票的选举人票优势战胜卡玛拉·哈里斯,强势重返白宫。这场选战的胜负手落在七个关键摇摆州:亚利桑那州、佐治亚州、密歇根州、内华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特朗普在这些选举重地全线告捷,拿下93张决定性选举人票,为其胜利奠定基础。


摇摆州历来是选举焦点,但此次更是显现出特朗普团队精准的竞选策略。从巩固南部地盘到赢回“铁锈带”蓝领,再到动员内华达和北卡的多元选民,他的战术全面铺开,紧扣选民对经济复苏、社会秩序和安全感的核心关切。相比之下,哈里斯虽然守住了民主党传统优势州,但在争夺摇摆州选民方面失去了关键主动权。


此次选举不仅是一次党派之争,更映射出美国社会深层次的政治生态转变。摇摆州的全面倒向不仅彰显了特朗普及共和党在选民洞察和策略执行上的优势,更折射出美国选民对经济复苏、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


01

宾夕法尼亚州


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宾夕法尼亚州再度成为关键摇摆州,最终支持特朗普赢得大选。这一结果主要源于该州选民对能源政策和经济复苏议题的高度关注,而特朗普的竞选策略有效触及了这些核心关注点。宾夕法尼亚州的经济结构依赖制造业和能源行业,特别是页岩气开采,因此蓝领工人群体对政策变化极为敏感。特朗普在竞选中强调“美国优先”经济政策,支持本土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承诺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受到广泛欢迎。此外,他的减税政策和反对严格环保法规的立场进一步赢得了蓝领工人、能源从业者以及乡村地区保守派选民的支持,这些选民对恢复地方经济有着强烈需求。


宾夕法尼亚州最新选情

来源:POLITICO



宾夕法尼亚州的选区和人口结构呈现出城乡对立的特点。大城市如费城和匹兹堡的选民更倾向于民主党,而乡村和小城镇地区的选民多支持共和党。该州78%的白人选民中,蓝领阶层和能源行业的从业者集中在保守派占主导地位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的选民对就业、经济保障和税收政策极为关注。与此同时,非裔和拉丁裔选民主要聚集在大城市区域,对社会福利和平等议题较为关注,这些选区传统上是民主党的重要票仓。2024年,特朗普在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选民动员工作显著加强,推动这些区域的投票率上升,为其赢得更多蓝领选票。这些选区的选民对经济发展和能源政策的态度十分鲜明,特别是在页岩气产业和制造业的支持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立场,特朗普的政策满足了这些需求,而民主党的环境保护政策则相对缺乏对蓝领阶层的吸引力。


对比2020年,2024年选民的关注重点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问题和就业成为核心议题。2020年,拜登赢得宾夕法尼亚州主要依赖于对疫情的有效应对以及在城市地区的广泛支持。然而,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选民对经济复苏的需求持续上升,特别是乡村地区和蓝领社区的选民对疫情期间的失业状况感到不安,特朗普的竞选宣传正是基于恢复就业和稳定经济,承诺支持本土制造业,强化能源生产以保障经济安全。这种转向使得更多选民重新考虑特朗普的政策,尤其是那些在疫情期间受到经济冲击的蓝领工人,他们希望通过政策的调整获得更稳固的就业和收入保障。


此外,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在宾夕法尼亚州获得了广泛认同。该州是页岩气开采的重镇,能源行业对地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朗普提出的“能源独立”主张,旨在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通过支持页岩气和石油开采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这一政策迎合了大量能源从业者的期望。相较之下,拜登政府对环保政策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选民视为对传统能源行业的限制。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性地推出了“反对过度环保法规”的口号,加强了他在特定地区的支持率,这一主张起到了显著的动员效果。


减税政策也成为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争取选民的关键策略之一。特朗普承诺将继续减轻税收负担,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激励消费和投资,受到了该州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工人和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与拜登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同,特朗普主张通过减税推动个人和企业消费,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在宾夕法尼亚州较低收入的蓝领工人和小企业主中得到了积极反响,他们认为减税政策将直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因此,减税成为特朗普与传统能源和制造业工人群体之间的重要纽带,加强了他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02

密歇根州


根据《底特律新闻》报道,2020年大选中,密歇根州的投票率达到72.7%,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选民参与度的显著提升。密歇根州在2016年助力特朗普以微弱优势赢得总统之位,而在2020年又被拜登以约15万票的优势拿下,显示出选民倾向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密歇根州的政治局势、人口结构、经济困境及政策议题,构成了其在本次选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特朗普则采取了精准的竞选策略,将“美国优先”和本土制造业等关键议题带回密歇根,成功重振2016年的支持度。

、【图略】

特朗普在密歇根州沃伦市马库姆社区学院举行的竞选集会上注视着总统对手卡马拉·哈里斯的屏幕

来源:路透社


密歇根州尤其是底特律所在的五大湖区,长期以来依赖汽车制造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带动,然而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政策导致该州制造业岗位的大量外流,经济和就业的衰退使得密歇根成为对贸易政策极为敏感的州之一。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在2016年大获成功,正是通过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对自由贸易协议的抨击,吸引了许多密歇根选民的支持。2024年,特朗普再次回归本土经济保护,承诺“为密歇根带回制造业”,并特别强调对汽车产业的支持。


在密歇根州,特朗普的支持者多为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遭受经济打击的白人劳工阶层,以及一些因贸易政策而流失工作机会的传统选民。密歇根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政治构成体,既有以底特律为代表的城市地区,那里聚集了大量非裔选民和工会成员,传统上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也有北部和西部的乡村和小镇,白人蓝领阶层占比高,且政治上更趋保守。密歇根州约73%为白人,其中共和党通常能赢得52%的白人选票,这一群体在密歇根州选举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此外,非裔美国人群体占全州人口的14%,集中在底特律及周边地区。民主党在密歇根州的胜选往往依赖于底特律地区的高投票率,因此密歇根州的非裔选民对民主党的支持度直接影响全州选情。阿拉伯裔选民群体在密歇根州特别是底特律周边的迪尔伯恩市有一定比例,该群体对拜登政府在中东政策上的表现持批评态度。特朗普积极争取该群体的支持,与当地阿拉伯裔官员和社区领袖建立联系,甚至获得一些阿拉伯裔伊玛目的支持。由于阿拉伯裔选民对民主党不满增加,导致该群体部分选民转向第三方候选人或特朗普阵营,这直接影响了民主党的得票率。


密歇根州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年长选民投票积极性较高,通常偏向共和党,而年轻选民则倾向于支持进步政策。特朗普团队通过强调就业回流等议题,成功争取了一些年轻选民的支持,特别是那些对就业和经济稳定问题关注较高的年轻劳工群体。这一竞选策略使得特朗普在各年龄段的选民中都获得了显著支持,有效扩大了他的选民基础。


2020年大选中,尽管特朗普在密歇根州的支持有所上升,但拜登凭借高投票率及底特律地区的压倒性支持赢得了密歇根州。2020年拜登的胜选策略一方面依赖于对工会的支持和经济恢复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疫情应对的强调,获得了对特朗普政府处理疫情不满的选民的青睐。然而,2024年选情发生了一些转变。



03

威斯康星州


威斯康星州作为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摇摆州,其选情长期受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选民构成及不同群体议题偏好的深远影响。该州不仅是美国的农业和乳制品重镇,农村选民比例较高,且社会经济结构复杂。


威斯康星州的经济依赖于农业,尤其是乳制品行业,因此有“美国奶酪之州”之称。乳制品和农业从业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选区通常支持保守派,依赖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和经济政策。中小农场在该州占据主导地位,对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尤为关注。特朗普在竞选中承诺加强农民补贴和财政支持,进一步赢得了农村地区的选民支持。


威斯康星州人口总数约590万,占全美人口的1.7%,其中白人占86%,少数族裔如非裔和拉丁裔比例相对较小。农村选民和农业从业者占比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偏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这些选民通常更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关注经济恢复和传统保守议题。威斯康星州在教育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异,城市地区如密尔沃基和麦迪逊高学历人群集中,通常更支持民主党,而农村地区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选民。在性别上,女性选民更关注社会福利和医疗政策,男性选民则更关注经济和就业。威斯康星州的选民投票率一直较高,2020年大选时达到了72%,为全美领先。2024年的竞选中,特朗普团队在农村地区加大了选民动员力度,致力于提升共和党支持者的投票率,以弥补2020年时农村地区相对低的投票率。特朗普强调农业补贴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同时反对环保法规,以此激发了农村选民的积极参与。这些措施有效吸引了大量农村选民的支持,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基础。


威斯康星州的选民在议题关注上呈现城乡分化。农村地区的选民,尤其是从事农业和乳制品业的选民,关注财政支持、农业补贴和经济恢复等议题。特朗普反对过度环保法规,承诺支持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契合了该群体的核心利益。相对而言,城市地区的选民对社会公平、医疗、教育等进步议题表现出更高关注度,并倾向支持环保和枪支管理等政策。这种城乡差异在威斯康星州选情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直接影响了双方阵营的支持结构。2020年大选中,拜登正是凭借城市和郊区选民对其疫情应对的认可以微弱优势赢得威斯康星州,而特朗普在农村地区的支持虽强,但未能达到足够的投票率以翻转全州。


在政策方面,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更加侧重宣传对农村选民的财政支持,特别强调了扩大农业补贴。这一政策在农业收入不稳的背景下,得到了农村选民的普遍认可。同时,特朗普也明确反对过度环保法规,进一步赢得了农业和乳制品行业从业者的支持。相较2020年疫情期间的防疫议题,2024年特朗普在威斯康星州更加注重宣扬经济复苏,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复苏。他提出了减轻农村税收、推动经济复苏的措施,进一步吸引了受到经济冲击的农村选民。


04

亚利桑那州


作为边境州,亚利桑那州成为特朗普在移民议题上的重要战场,他聚焦移民和经济议题优势在亚利桑那州白人和拉丁裔选民中持续扩大支持。而“拜登-哈里斯政府”在拉丁裔选民中的支持率有所下降。2020年,拜登仅以10500张票数微弱优势拿下该州选举人票,如今亚利桑那州重归共和党阵营。


性别分布上,女性选民成为特朗普重要因素。亚利桑那州的女性选民(占54%)对特朗普的支持率为50%,高于对哈里斯的49%,也仅比男性选民的特朗普支持率低4%。尽管亚利桑那州男性选民依然是特朗普胜选的重要基础,但女性支持的上升,特朗普对于降低通胀、削减开支等部分政策对亚利桑那州家庭经济的影响奏效。


族裔上,亚利桑那州白人选民占63%,其中57%支持特朗普,显示传统保守选区的稳定性。拉丁裔选民(占27%)中,民主党的优势明显(54%对44%),但共和党的支持率与2020年相比略有上升,反映出特朗普对移民和经济议题的吸引力。


教育水平上,教育程度较低的选民中,特朗普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54%对61%)。而尽管民主党在高学历选民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仍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年龄结构上,民主党在亚利桑那州的年轻选民中占优(65%对34%),但随着年龄增加,共和党的支持率显著提高,特朗普在30-44岁选民中获得57%的支持率,45岁以上55%-57%)。亚利桑那州老龄选民对共和党的支持保持稳定,说明社会保障和经济议题对这部分人群的吸引力。


具体议题上,经济议题主导亚利桑那州选情,亚利桑那州选民深受通货膨胀、油价高涨的影响,特朗普提出的经济恢复和税收减免政策对中低收入选民更具吸引力。数据显示,经济问题是特朗普争取更多支持的核心动因,认为经济状况“不佳”或“差”的选民中,89%支持特朗普。此外,亚利桑那州作为边境州,选民对非法移民问题同样高度关注,而特朗普的强硬边境政策和安全承诺再次得到选民支持。


共和党团队在亚利桑那州基层动员收效甚多,本党选民注册的显著增加,也是特朗普赢得亚利桑那州的重要因素。特朗普在乡村和郊区地区的基层动员非常成功,尤其是在白人低学历选民中。相比之下,哈里斯竞选团队在亚利桑那州投入较多,但未能有效扭转中间选民的流失。特朗普的竞选策略更简洁直接,对传统保守选民更具吸引力。


05

内华达州



总体来看,内华达州拉丁裔选民的分化对选情影响显著,特朗普在该群体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在白人选民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经济问题是决定性因素,内华达州的高通胀和失业率问题推动了选民向共和党倾斜。


性别和族裔分布上,男性选民中特朗普占优(55%对43%),女性选民中哈里斯略占优势(52%对46%)。在族裔上,特朗普在白人选民(占比65%)群体上占据明显优势(54%对44%)。非裔选民(占比8%)依然是民主党坚定的基本盘,他们对哈里斯的支持率达82%。而拉丁裔选民(占比18%)中两党支持率接近(特朗普49%对哈里斯47%),同样显示共和党在这一族裔群体中有所突破。


年龄结构上,年轻选民(18-29岁)明显支持哈里斯(60%对38%),但年长选民(45岁及以上)中特朗普的优势显著(54%)。中老年选民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认可助力其在这一人群中获胜。在教育水平上,特朗普在未获得大学学位的选民中表现较好(53%对57%),高学历选民:哈里斯继续占优(硕士及以上学位61%对37%)。在地区分布上,内华达州城乡支持率差异进一步加剧,其中城市选民支持民主党,乡村选民支持共和党的分裂趋势在2024年尤为显著,显示出美国政治极化的延续。


在议题领域上,经济问题依然是核心议题,内华达州经济复苏较为缓慢,选民对物价、就业等问题的担忧凸显经济议题的决定性作用。而68%的内华达州选民认为国家经济状况“不佳”或“差”,其中绝大多数支持特朗普(88%)。经济议题在该州的主导地位为特朗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础。


06

北卡罗来纳州


北卡罗来纳州是2020年特朗普唯一赢下的摇摆州,体现出共和党在该州较强的韧性。对于今年大选,在性别和族裔分布上,特朗普在男性选民中显著领先(57%对41%),女性选民则偏向哈里斯(54%对45%)。在族裔上,占69%的白人选民有62%支持特朗普,表现出共和党的传统基本盘优势。占19%非裔选民大部分支持哈里斯(86%对12%)。而两党总统候选人在拉丁裔选民中的支持率非常接近(50%对49%),显示共和党在该群体中继续扩大影响力。特朗普继续在拉丁裔选民中扩大支持率,他对经济议题和社会保守价值观的强调赢得了部分该群体的认同。


年龄结构上,哈里斯在年轻选民(18-29岁)中略占优势(51%对48%),年长选民(45岁及以上)显著支持特朗普(54%对45%),反映保守政策对这一群体的吸引力。在教育水平上,特朗普依然在未完成大学教育的选民群体中优势明显(61%对38%),哈里斯在高学历选民中表现较强(62%对36%)。


议题领域上,作为经济问题的核心议题,72%的选民认为经济状况“不佳”,其中绝大多数支持特朗普(84%)。堕胎和民主问题也对部分选民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北卡罗来纳州选民对哈里斯政府在经济和社会治理上的表现持批评态度,导致部分中间选民倒向特朗普。


07

佐治亚州


性别和种族分布上,男性选民中特朗普占优(56%对43%),女性选民中哈里斯稍占优势(53%对46%),显示性别差异显著。在族裔上,佐治亚州的白人选民占59%,其中71%支持特朗普,体现出稳固的共和党基础;非裔选民占29%,民主党继续拥有压倒性优势(88%对11%),但特朗普对少部分非裔男性的吸引力有所上升。在佐治亚州的拉丁裔选民中,民主党虽领先,但共和党支持率上升(41%)。


年龄结构上,哈里斯在年轻选民(18-29岁)中占明显优势(61%对38%),但特朗普在中老年选民(45岁及以上)中优势显著(57%-60%),其通过强调经济与保守价值观成功巩固了年长选民群体。在教育水平上,特朗普依然在未完成大学教育的选民中优势明显(55%-65%),对于高学历选民,哈里斯泽略占优势但差距缩小。在选区分布上,共和党基层动员与选区布局策略较好,特朗普在农村地区的支持率较高(66%),郊区选民也较2020年有回流趋势(53%对47%)。2020年,郊区选民因特朗普的争议性政策转向民主党,而今年郊区选民(尤其是白人中年群体)重新流向共和党。


提前投票可能对佐治亚州选情产生重要影响,决定投票意向较早的选民(占86%)中特朗普占微弱优势。尽管在最后一周决定投票的选民中哈里斯以66%对32%占据优势,显示民主党在最后关键时刻的动员能力较强,但这部分选民占比相对较少。


08

结语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七大摇摆州的选情凸显了经济与文化议题对选民决策的深刻影响。这些摇摆州的选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对高通胀、物价压力和经济增长放缓的不满情绪,这为特朗普的胜选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精准的经济叙事和有效的情绪动员,特朗普团队将“经济复兴”“本土优先”转化为竞选的核心主题,成功吸引了蓝领工人、非大学毕业白人男性及部分拉丁裔选民等关键票仓。


在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星这“蓝墙”三州,制造业外流和就业压力长期困扰选民,特朗普以重振制造业、增加就业和减少企业外包为承诺,有效回应了他们的经济焦虑。“阳光地带”四州则展现出族裔分化加剧的趋势。尽管拉丁裔选民传统上支持民主党,但特朗普在这一群体中,尤其是拉丁裔男性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一变化反映了共和党在动员策略上的成功,同时也暴露了民主党在经济议题上的薄弱环节。


文化议题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朗普通过聚焦移民、犯罪和“觉醒”文化,成功动员了乡村和郊区选民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白人选民和男性群体中的优势。这种城乡分化和性别分化成为摇摆州选情的重要特征,为共和党的大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七大摇摆州的政治格局仍存变数。共和党能否兑现相关竞选承诺,将决定其在这些州的竞选优势能否持续。而民主党若能调整政策重点,减少对文化议题的依赖,重回经济与民生议题的主阵地,或将重新赢得选民的信任。这些摇摆州的选情变化,将深刻反映未来美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