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2月29日星期四

顏純鈎:打金門促台灣獨立,打台灣釀世界大戰——中共虛張聲勢以補償挫敗心理

 (作者臉書)


最近中共對台灣海域的騷擾頻繁,先是兩艘快艇過界,被台灣海巡艇追截,造成二死的事故;跟著中共海警船越界上台灣遊船查遊客證件,用意在恐嚇台灣人。
兩個冤死的「漁民」是四川人,千里迢迢乘快艇來打漁,騙鬼都不信。事後生還的兩個上央視翻供,被人認出是中共潛艇水兵,他們是來作案的,溺水而亡只是咎由自取。
有報道中共要求台方書面道歉,這是典型的強盜邏輯。有人闖境被追截,逃跑過程溺死,卻要咎歸咎執法者?比如高速公路上巡警追截罪犯,肇事者狂奔撞車而亡,那是巡警要付責任的嗎?
若台灣示弱,結果是變相鼓勵中共,台灣只有堅持原則,嚴肅回應,才能贏回自尊。有強權即沒有公理,唯公理可蔑視強權,一次退讓,即是拿國家尊嚴作交易。
因為兩岸小衝突頻發,有人斷言中共準備攻佔金門馬祖,有人猜測中共正準備發動武裝犯台的軍事行動,這都是想當然的推測,毫無必要地自亂陣腳。
中共做的這些小動作,以前也有,不過近期頻密了一點;以前沒有死人,這次死人,事態略為嚴重;以前中共不會登船驗證,最近有限度升級了犯境的程度而已。說到戰爭,連一點動靜都沒有。
中共的侵擾動作,只不過是對台灣總統大選中兩岸政策的失敗,作出的一種心理補償。民進黨贏了總統大選,中共心理上大挫敗,若骨一聲吞下去,面子往哪裡擱?當日放言選民進黨即是選戰爭,現在民進黨贏了,中共要打缺膽色,不打生悶氣,無計可施之下只能耍流氓。
中共對日本﹑菲律賓都是這一套流氓手法,本不足為奇,何必大驚小怪?
金門馬祖與大陸近在咫尺,雞犬相聞,中共要拿金馬,以現在的軍事力量,不費吹灰之力,中共不動手,只因讓金馬留在台灣比拿下金馬,對中共更有好處。
老毛時代不打金馬,理由便是留金馬給對岸可避免台灣獨立,現在若對金馬動武,佔領自然沒有問題,但戰端一起,台灣人反共情緒必然高漲,金馬既失,台灣人對中共更無顧忌。到時島內民情激憤,台獨思潮死灰復燃,再加上國際反華勢力推波助灁,台獨浪潮必然席捲全島,那時台灣宣佈獨立,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打金馬而招惹台獨,對中共很不上算,中共不打則已,要打就會選擇直接打台灣,因為打金馬的連鎖反應,最終還是打台灣。
至於打台灣的後果,早在中共評估之內,習近平到美國見拜登,當面承諾沒有打台灣的打算,這雖然是緩兵之計,也是內外形勢惡劣之下,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中共深知打台灣不只是和台灣打,一定先招來日本南韓,再引美國出兵,戰事一深入,北約也不會坐視不理,因為北約諸國也各有利害關係在,那時中共要對付的,就是全世界的民主強國。
習近平盡管弱智,但這一點基本利害還是懂得拿捏的,除非去到打是死﹑不打也是死的最後關頭,習近平也不會輕易作渡海作戰的狂想,因為這樣的風險他冒不起。
中共之所以作戰爭叫囂,只是利用台灣人的恐戰心態。中共通過國民黨喉舌,斷言若兩岸開戰,美日歐必然袖手旁觀,台灣不是中共對手,只有開門納降一途。似乎要打不打,都在中共手上。
真的這麼自在,這麼有把握,中共為何不直接出兵,還要用幾十年時間晒口水?最近的一系列侵擾,根本談不上戰爭準備,只是聊補於無。要打仗先要集結兵力,要作戰爭動員﹑輿論準備,現代戰爭不是說打就打,只憑一點街頭小混混式的騷擾,就斷言戰爭,未免太輕率。
俄國打烏克蘭,普京本想速戰速決,不料打了兩年還沒有眉目,現在北約放言可能直接出兵,證明戰爭打起來,沒有邊界可言,很大機會會擴散,一旦擴散就失控,一旦失控就只有見生死才罷休。正如二次大戰,德日意初時長驅直入,怎會料到最後以滅國告終?
中共要打金馬自然很容易,打了金馬必然促成台獨,台獨必然釀成兩岸開戰,兩岸開戰又必然釀成與美日歐決戰,所以要打金馬,先要準備打世界大戰,沒有打世界大戰的決心,就不要做打金馬的夢。

黃涵榆:「又來了」?關於二二八只怕遺忘和了解不夠多!

 

228是「紀念日」,不是「節日」!

日前筆者服務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刊登校友會館二二八當天折扣優惠的訊息引發風波,緊急下架訊息並發布道歉聲明。這對於號稱頂尖大學、並以臺灣中學教育師資培養龍頭自豪的大學而言,是再諷刺不過的事。不過,能夠及時發現並改正錯誤,也是值得欣慰的事。

無獨有偶,陽明交通大學體育賽事啦啦隊竟然計劃在二二八當天舉辦新竹市區的「火力班」歡樂大遊行,校方僅僅發出官腔官調的回應,表示尊重同學自主舉辦的活動,校長本人甚至劃錯重點,指責二二八成為圖騰禁忌。難道南京大屠殺、六四、哥倫布登陸美洲屠殺原住民也可以辦歡樂大遊行或節日折扣嗎?

事實上敝校這個也許是承辦人無心的疏失和陽明交大的這個「火力班」歡樂大遊行,反映了臺灣人的集體失憶,以及對於歷史真相的無知與無感。正因如此,二二八一些社群媒體上或商品和旅遊廣告,變成「假日」或「節日」。甚至在刻意的扭曲與操弄下,有人用「慶祝」來描述二二八。

每年上演一次的(被)和解大戲,然後呢?

同樣反諷的是,國民黨和統派媒體每年這個時候,總是會散佈類似「又來了」的風向。國民黨作為當時犯下違反人性的屠殺大罪的政黨繼承者,不僅未思反省與認錯、乞求台灣人民的寬恕,還刻意把二二八事件和紀念扭曲成有心人士操縱的族群仇恨。

二二八紀念活動。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又來了」?身為蔣家後代的台北市長蔣萬安每在年的二二八這一天,如同歷任的台北市市長,也都會行禮如儀地參加二二八紀念會,並會見二二八受害者家屬,營造(或「消費」)和解氣氛的政治意圖不言可喻。

蔣萬安總是不忘在致詞時,如同其他國民黨高層和黨國體制下的教科書,把二二八歸因於查緝私煙導致警民衝突。蔣萬安持續把蔣家後代的身份當作政治提款機,享盡各種政治紅利,但卻一再企圖淡化甚至掩飾國民黨政權當時所犯下的屠殺罪行,於私於公都欠缺應有的道德勇氣。

蔣萬安面對二二八的態度,事實上充分反應統派和國民黨長期以來在這些事情上的態度,他們當然會繼續頑強抗拒移除蔣介石銅像、中正紀念堂轉型、關閉兩蔣陵寢等等轉型正義記憶工程。

就有中研院學者朱浤源曾抹黑日本和長老教會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兇,二二八死傷人數僅數百人,不存在基隆三八大屠殺。類似的言論令人憤怒,但並非特例,現今的臺灣社會仍存在一股勢力要否認、扭曲和壓抑二二八的歷史真相和記憶,和中國官方面對天安門事件的態度如出一轍。

媒體人黃暐瀚則曾寫過「加害者後代,是加害者嗎?」的評論,呼籲放下仇恨,刻意模糊焦點,將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扭曲成族群對立。這也顯示臺灣社會長期以來檢討受害者的習慣,追究受害者不寬容、走不出心中的仇恨,而不深刻反省寬恕的艱難。

「又來了」?諸如此類的態度和的操作依然存在於臺灣社會,充分顯示二二八並沒有因為設立紀念館和紀念日,就成為台灣人共同反省、保存和珍惜的歷史記憶。

依然進行中的記憶清洗

今年初的大選結束後,國民黨重新取得國會第一大黨的席次,從他們這幾天的表現看來,加上民眾黨的八席和無黨籍的兩席側翼,在立法院為所欲為已經是完全可預期的事。各國官員和議員爭相來訪、深化合作關係的立法院,將是回不去的過去。用台中市政府的那一包問題豬肉借題發揮,恐怕只是小菜一碟,司法、國防、外交、衛福等等,都將會有難以預估的動亂和災難。

國民黨選前宣示要恢復特偵組,選後更加碼要成立立院特偵組,無限擴張立法委員職權,破壞現有立法、司法與監察權的份際,過程艱辛的轉型正義工程恐怕也會是藍白擴權濫權的目標。

包括《檔案法》、《不當黨產條例》和委員會等與轉型正義相關的法條與機構,都將因為藍白勢力佔多數,無法繼續運作,甚至可能如他們曾宣示地會被廢止,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無數戒嚴體制下的人權迫害的真相釐清、咎責、道歉與賠償、記憶修補與重建等轉型正義工程,都帶來莫大的阻礙甚至災難。

主張九二共識的政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進去中聯辦輸誠的人現在當立法院院長,中共官媒常客的人也進了立法院,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政黨有八席立委。這樣的立院形勢恐怕不只是意謂朝小野大、國家政策的杯葛和政治利益的獨佔,也不只是和中國唱和,而是台灣人歷史記憶的持續清洗。

記憶是一場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永不休止的鬥爭

由賴納茨(Dirk Reinartz)等人共同創作的《依然致命:集中營舊址圖像》(Deathly Still: Pictures of Former Concentration Camps)顧名思義收錄了多幅二次大戰期間納粹集中營的歷史圖像。特別的是,本書收錄的圖像並沒有像瘦弱不成人形的囚犯、惡劣的生活條件等制式的集中營景象。

作品以二次大戰期間波蘭境內集中營索比堡(Sobibór)為拍攝主題,但是我們看到的卻只是一張又一張沒有什麼引人注目、欠缺明確標地的相片。林間空地加長的全景式水平視野、層層樹木與雜草和天空的比例製造出一種厚重沈重的效果。

表面上看起來空無一物、沒有什麼好看的的構圖當然是攝影者刻意的安排,一方面象徵集中營的毀滅性,一方面也吸引讀者的目光,沈思集中營到哪裡去了?讀者因此置身在一種視覺、認知和道德情感上的困境。

觀者會覺得自己像是站在圖像的外部,面對空蕩蕩的廢墟,但似乎他們的觀看位置又早已被攝影者涵蓋於圖像之中,深受吸引要走進相片所再現的歷史場景與事件。透過這樣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可感與不可感的張力,能夠激發觀者的想像,開啟歷史真相和記憶的追尋與重建。

歷史真相和記憶的追尋與保存、撫平創傷和安頓心靈都需要有教科書與出版品、檔案、紀念館、紀念碑、悼念儀式以及相關的立法等實質的技術體制和政策的支柱。但是我們也同時必須避免「博物館化」(museumization),讓一切淪為行禮如儀、空洞的制式程序。

一個人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能得到敬重、有沒有未來,就看記得和不記得什麼、如何面對過去。記憶如此珍貴,卻又無比脆弱,因為有太多內在和外在的力量在彼此拉扯,有太多太強的力量要我們遺忘或扭曲我們的記憶,在決定我們能夠和願意記得什麼。

還有多少冤魂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之中,二二八事件中有哪些還沒被記得的女性身影,二二八、清鄉階段和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臺灣人吃什麼、喝什麼、聽什麼,有哪些珍貴的史料還未被發掘……?

「又來了」?關於二二八、白色恐怖、所有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創傷,只有「害怕想起來」,只有了解不夠多。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袁莉:从任志强到“李老师”,中国的纳瓦尔尼们

 袁莉

林保華:台灣協助日本半導體復興



台積電熊本廠JASM開幕,是台日友誼的一件大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自出席,並且表示,相信JASM能夠進一步提升晶圓供應鏈的韌性,並為日本半導體帶來新一波復興。

日本前首先安倍說過:「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句話讓台灣人安心,也已經成為台日友誼的金句。換一句話說,日本有事,也是台灣有事。日本半導體的沒落,是日本的事,台積電在日本設廠協助日本復興半導體也很正常。何況從地緣政治的風險來說,台灣也有必要這樣做。

一九五五年我從印尼到中國時,在印尼買的日本貨主要是模仿美國派克筆的簡陋鋼筆。一九六一年我媽到中國看我時,帶了一個長寬高都比毛語錄大一些的索尼半導體收音機,讓我非常興奮,也了解日本的飛快進步。一九七四年我爸回國幫我申請出國時,給我帶來長型的Panasonic半導體收音機,因為設有短波,我就開始偷偷「收聽敵台」。一九七○年我們學校改工廠前夕,舉辦了全上海市開綠燈支持的「單晶爐會戰」,後來卻無聲無息了。一九七九年在香港的玩具廠工作,製造遙控玩具汽車,使用台灣生產的晶片,才知道這玩意用處多多,不過當時良率太差。

然而一九八○年代後期以後,蓬勃發展的日本半導體受美國政策影響而逐漸沒落,韓國趁虛而入,台灣更是後來追上。安倍上台後,發出解決日本經濟停滯二三十年的三支箭,未竟全功。在台積電投資美國後,日本也邀請台積電去投資,以非常大的誠意迅速給予補貼及各種配合,還有日本大公司入股,後來居上,僅廿個月落成而成為日本的盛事,年底即可量產。現在那裡方便到外來員工放下行李就可以生活。這次投資的成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因此很快就有第二座,第三座也提出來了。日前開幕,日本媒體大幅報導,首相岸田也親自接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與總裁魏哲家。

反觀在美國的投資卻不順利,從川普執政時開始,可是所說的補貼至今沒有拿到。期間聘用台灣工人問題也受到強大的美國工會干擾,更常常聽到美國Intel執行長的酸言酸語,還要美國政府首先關注本國企業,唯恐自己失寵。當然還有繁雜的規章制度拖慢腳步。因此美國台積電延後量產時間至二○二五年。第二座也隨之延後。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也是戰略需要,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將確保它會成功。

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落腳外國,不是神山至少也是人山。張忠謀就表示全球還需要許多晶片廠。目前德國也邀請台積電去設廠,據說印度也有意。這些都是可以信賴的民主國家,基本上不會發生盜竊知識產權與技術的問題。

在台灣安全不斷受到挑戰的情況下,到國外設廠,尤其到關係良好的民主國家設廠,是台積電必由之路,也會帶動一批供應鏈跟去設廠,對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台積電將做出重要的貢獻。這也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外交。


(作者林保華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蕭育和:自由主義的未來昔日

 


一切都是想像力的不足:自由主義一直都在飽受震驚。由於出乎意料的幻滅,自由主義老是得反覆來過,而在疲軟之時,對自由主義的反動則始終蓄勢待發,理由是它們從不希望、不會絕望,更不會苦於驚訝。── Lionel Trilling

1848年,歐洲革命之春前夕,兩篇對於人類未來前景的意見與構想完全不同的經典論文先後在倫敦面世。一篇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其政治影響力已毋須贅言;另一篇則是彌爾(J. S. Mill)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雖然煽動程度不如《共產黨宣言》,但彌爾堅信,社會主義不過是奇想的產物,不足以替代私有財產制。

如今我們可以把這場圍繞著幽靈的爭論視為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政治社會學說長年思想論辯的前哨戰,不過,旗幟鮮明的自由主義者彌爾很快在隔年《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修訂版中宣稱社會主義是人類現存文明最珍貴的主張之一,後來在自傳中,彌爾坦承他在仔細研究社會主義之後,決定撤回原先的看法,轉向支持社會主義。雖然彌爾還是自認是自由派,不過「變節」之迅速,依然令人驚訝。

自由主義的信心危機

彌爾並非孤例,自由主義者轉向社會主義,羅素與杜威各是大西洋兩岸一例,並非典型馬克思主義者的倒戈主因並非思想體系的大變,更多是出自於對時代危機的意識,羅素所見的是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挾持人民的瘋狂;杜威則在親歷大蕭條後主張若沒有社會主義馴服市場的詭譎波動,則自由主義的成就將難以為繼。

世紀之交自由主義者滿懷憂患意識,新政與戰後重建自由秩序的成就某種程度也證明了他們的轉向不無道理,他們對於自由主義體制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儘管自由主義陣營中分化出堅持市場理念的分支,但任何有現實感的自由主義者,都不再否定國家介入經濟治理,平衡市場波動風險的正當與必要角色,自由主義者的轉向通常伴隨看待代議民主態度的轉變,尤以羅素為甚,根本原因仍是自由主義式的道德信念:社會主義的手段固然可能通往奴役之路,不過依然可以相信自由的公民能夠好好運用他們手上的權力,通過與他人的妥協共同達成他們自己選擇的目標,並改進其生活,在他們眼中,「社會」與「個人」很少是衝突的對立。

自由主義在下一個世紀之交的命運則截然不同。表面上經歷戰後重建以及冷戰結束的自由主義已經大獲全勝,即便抗拒自由民主體制的國家也要心虛的自稱「民主」,在眼前與可見未來,已經沒有人會再正經認為除了自由主義體制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傅柯甚至認定,社會主義已經沒有屬於自身的治理理據,它的工具已經相當程度被吸納到當前的自由主義治理技術中,傅柯的說法不只提示了後來的「歷史終結」一說,也是表明人們已經很難再想像另一種治理理據的可能,儘管傅柯本人會感到無奈。

即便自由主義體制顯然不是盡善盡美,但世紀之交的自由主義者似乎陷入嚴重的信心危機,在廣義的自由主義陣營內部,他們對於市場至上教條的批駁遠遠不及上一個世紀的前輩,在公眾視野中,他們的影響力又遠遠不及五花八門的保守派,市面上宣布自由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自由主義的成就證明失敗的著作往往能得到反響,而捍衛自由主義的著作則顯得勢單力薄,甚至些微心虛,這與它表面上從冷戰結束以來表面上的歷史勝利形成鮮明對比。

事在人為的自由主義精神

艾倫沃夫(Alan Wolfe)的《自由主義的未來之戰》(The Future of Liberalism)對於自由主義當前的信心危機大惑不解,在他看來,那些靠陰謀論與腦補敵人餵養的保守派言論對自由主義的攻擊其實不值一駁,而他們挽救據說來到生死交關政治生活的辦法都太過復古,全無現實可行,人們對自由主義的實質原則及其實行方式容或有所疑義,卻不至於想把自由主義體制中的民主程序,以及自由派的性情氣質,把嬰兒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對艾倫沃夫來說,自由主義的信心危機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它的成功,新世紀的自由主義之所以不再出產開闢之作,是因為自由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道路前人都已經闢好了,現代人只要識字都會知道自由、權利、平等都是好東西,上一個世紀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激烈交鋒也已成雲煙。

自由主義來到二十一世紀之交已經證明了它的韌性與可行,自由主義者固然很少自滿,但如果還有所謂的信心危機,那麼更多是因為自由主義者不再抱持上一個世紀前輩的宏願。自由主義在學院裡卻遠非沒落,受羅爾斯啟發的政治哲學論辯一直佔據主流,可是,在艾倫沃夫看來,學院裡字斟句酌、細節如縷的理論與政策論辯,卻很少影響公共世界,自由派的政策狂熱固然反映了自由主義的成功,人們已經不需要費力去構築系統化的大理論,可以把心力放在具體政策與問題,但這卻讓自由主義者疏於去為自己的政治傳統辯護,甚至有時候不願以被污名化的「自由派」自居,而要改稱「進步派」。

如果說自由主義有一個最需要重振的道德信念,在艾倫沃夫看來,恐怕是對於「人造的讚頌」(in praise of artifice)。自由主義的根本信念是人類週身世界的問題應當由人自己來決定與解決,即便所謂人性本惡,但人的作為卻能讓他們有所改善。而自由主義如今來自左或右的攻擊,都來自於對於自由主義這個信念的背離,這些左右翼無論是訴諸自然、認同、樸實的在地性或者失控的技術等等,採取的都是一種防衛性的姿態,對他們來說,「現代社會的生活不是由應該歡迎的機會組成,而是由應該避免的危險組成」,對於任何可能造成失衡動盪的事物,都寧憂勿喜,在艾倫沃夫看來,這遠遠背離自由主義的精神。

自由主義的未來昔日

彼得帕克在《蜘蛛人:無家日》中的決策反映了自由主義者的基本精神。如果遭遇變局,軍人會說大不了大家一起輸,魔法師會盡力回復原貌,但自由主義者不可能坐視大家一起輸,或者回復到一個很糟糕的原貌,他們會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與力量創造人為的改變。在漫威宇宙中,只有東尼與彼得這對精神的父子,既擁有能力駕馭知識,又有善良的品格,以及足夠穩定的心性,軍人跟魔法師都是維護既有秩序的職業,本質上都是保守派。

一個自由主義者會相信事在人為,而這是自由主義目前最怯於表露的精神氣質。

艾倫沃夫雖然談的是自由主義的「未來」,但所論述的幾乎都是自由主義的「昔日」,昔日那些願意正視時代變局,堅守事在人為精神的自由主義思想,他指出人們用實質、程序與性情氣質三種方式來界定自由主義,而最根本的主題實際上是性情氣質,畢竟在現代世界沒有人會否認自由主義「讓盡可能多的人,對其生活所要採取的方向,可以盡可能具有多的發言權」這個實質原則,也沒有任何理智的人會質疑程序在現代政治生活的比重。

自由主義者當前的真正困境是缺乏目標意識(sense of purpose),「罹患了過量的政策提議之病」,以至於「無法把自由主義的政治與過去自由主義大思想家那種豐厚、創造性的人類目標觀連接起來」。雖然自由主義者天生的憂患意識有時候與這種樂觀格格不入,不過,自由主義在當代所謂的「危機」確實很大程度上不是其治理體制的無解困局,如福山所說,更多是「從不希望、不會絕望,更不會苦於驚訝」的末人,對於建制政治的不耐與無聊反動,就像代議的建制民主正在流失召喚激情的能力,因為已經被證明成功因而被認定為是現代生活預設的自由主義體制,同樣難免於這樣的困境。

自由主義的未來實際上是它的「未來昔日」(future past),只有重拾過去自由主義的精神氣質,才能挽救其信心危機。

自由主義的敵人與對手們經常習慣把現代世界的所有問題都怪罪到自由主義身上,然而,就像艾倫沃夫所說「並不是自由主義創造了現代世界,是現代世界讓自由主義的功業有了可能」,他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政治哲學挑戰,既不是去找出「邏輯最融貫的政治哲學」或者「對生命最悲劇眼光的政治哲學」,而是要「最能理解我們處境並展望我們未來的政治哲學」。

那麼,除了自由主義,我們確實別無選擇。

作者興趣是政治思想與歐陸當代思想、被深刻思索過的一切,以及一切可以更有深度的物事,留心閾界、間隙與極限成癖,深信自由起於文字的繼受、交鋒、碎裂、誤讀與訛傳。

書名:《自由主義的未來之戰:如何正面迎擊保守主義,構建新世紀的政經版圖與公民生活?》
作者:艾倫.沃夫(Alan Wolfe)
出版社:麥田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胡平:热烈推荐李明华新著《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

 胡平 RFA 20240229


2019-11-12T091150Z_1295185793_RC2L9D9XTFOW_RTRMADP_3_GREECE-CHINA.JPG读李明华博士新著《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美国  壹嘉出版 1plusbooks),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思想界诸家蜂起、激情澎湃的时代。在这思想大潮中,武汉大学青年学子主办的《青年论坛》杂志,成为一代年轻人指点江山、纵论国是的平台。尽管这份刊物只存续了不到四年,只出版了14期,但是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李明华为写这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为《青年论坛》的主编,李明华亲身经历了从创刊到停刊的全过程,对台前幕后、里里外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无不了若指掌。李明华保存了当年的大量原始资料,还有他当年的工作笔记,这就使得他的回忆精细而真确。早在十几年前,李明华就着手写作这本书,为此,他访谈了当年的多位同事、作者和相关人士,并且把他写好的一些章节片段和他们交流。再加上三十多年增长的阅历和不停的思考,终于在两年大疫、困居美国期间,完成了这部近60万言的煌煌巨著。
 
李明华博士这本《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应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有关八十年代中国思想史的最好的一部。我热烈地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向年轻的朋友们推荐。
 
我和《青年论坛》有很深的渊源。早在杂志草创时期,我就加入了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加入这个记者的还有陈东升、高伐林、季思聪、曹远征、远志明、陈恒六和吴学灿。我在《青年论坛》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主要是那篇《论言论自由》。我的《论言论自由》首发于1979年民主墙时期北京民刊《沃土》,然后又在1980年北大竞选运动中再次发表,不过这两次都是油印本。我认识几个出版界的朋友,如包遵信,他看过《论言论自由》,很是称赞。我问他能不能发表,他笑着摆手道:不敢不敢。1985年3月,我到广州参加了由《青年论坛》和华南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广州座谈会”。我带上《论言论自由》文稿,交给李明华,问《青年论坛》能不能全文发表。李明华当时就回复我:可以发表,完全不作删节。等到了1986年,政治改革又成了可以公开讨论的热门话题,《青年论坛》在7月号和9月号上把《论言论自由》分两期全文发表。《青年论坛》每期总共只有13万字,我的《论言论自由》有6万多字。《青年论坛》拿出这么大篇幅发表这么长的文章,这是仅有的一次。这也是《论言论自由》唯一的一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李明华《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壹嘉2023年10月出版)

我和李明华初识于1984年8月,那时他和《青年论坛》的几个同事专程到北京联系同道。我和李明华都是老三届,又都是哲学系出身,自然一见如故。印象中的李明华,一看就知道从小就是好学生,一直当学生干部,言谈举止,温厚持重,有亲和力,同时又眼光锐利,行事果断,敢为天下先,令人敬佩。我由衷地感谢李明华,感谢《青年论坛》的全体同仁。
 
紧接着,《青年论坛》委托北京记者站于9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首都各界人士座谈《论言论自由》”的活动。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杜汝辑、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何家栋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李凌交来了书面发言。与会的旧雨新知有:杨钢、梁治平、莽萍、陈恒六、闵琦、黎鸣、甘阳、孙立平、王军涛、李盛平、陈子明、王润生、齐海滨、杨百揆、吴知纶。这次座谈的摘要发表在当年的11月号。

《青年论坛》组织过好几次大型学术活动。除了1985年3月那次《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广州座谈会》外,我还参加过1986年10月底11月初在武汉举行的“跨世纪的中国——来自社会科学各学科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我和几位与会者还到武汉地区的几个大学讲演。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发表在1987年1月号《青年论坛》。
 
我在发言里讲到:“海内外有不少人担心,我们现行的改革与开放的方针会不会变。这种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要我们的体制还像过去一样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导者的身上。那你就不可能真正地消除人们的顾虑与担心。如果我们把像目前进行的这样一种深刻的改革完全寄希望于最高领导位置的理想传递上,我们在政治上就是犯了幼稚病,而且也是对全部历史经验教训的遗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说,对权力持有谨慎的怀疑,乃是一个民族在政治上成熟的基本标志。所谓谨慎的怀疑,就是要对权力施加某些必要的制约,同时确保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免受任何权力的侵犯。”
 
1987年1月,我赴美留学。就在我动身前夕,当局发动反“自由化”运动,胡耀邦被迫下台,《青年论坛》被迫停刊。其后不久,我收到李明华的一封信。在信里,李明华写到;“面对历史,我们问心无愧。”
 
《青年论坛》创刊于1984年,距今已有40年。40年来,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重大变化。今天的中国出现了40年前难以想象的严重倒退。读李明华这本回忆录,我感到无比的遗恨,无比的沉重。但无论如何我都坚信,我们追求的理想是正确的。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要奋斗不止。我坚信,我们必能战胜严冬,迎来春天。

“李南央状告海关案”跟进报道(115)——写在父亲辞世五周年祭月



这个月初,离开英国返回美国之前,在伦敦见到一位曾多次在北京采访过李锐,眼下在牛津大学授课的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者。她给我看了她的一篇授课讲义,是以许良英先生为主线,讲授中共党内“两头真”自由知识分子从1930年代到千禧年的人生历程。她在iPad上一页页划过去,我匆匆浏览着,末了,深叹了一口气,对她说:你知道你讲解的这个群体,包括我父亲在内,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小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文章、他们的著作,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像《甄嬛传》、《雍正王朝》……现在的“韩剧”那样流入大众。眼下,大陆的中、青年一代已经被“快餐文化”浸透了,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读书。既使愿意读书,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书呢?自父亲去世后,我已经没有再回过大陆了,只记得那些年在机场的敞开式书店看到最多的,就是马云类富豪们告诉普通人如何发财的书和随书一起卖的讲演CD。这大概就是帮助我转载“跟进”的,颇具历史责任感的平台的读者群中也会有人说:“‘跟进’和作者已经自成品牌”——把李南央和她的文字等同于以市价衡量的商品。我不是说人不可能成为品牌,近日托尼·博布林斯基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就说:“乔·拜登”是拜登家族的品牌,用这个品牌在不同的国家赚钱。我以为,名字用来赚钱可称之为“品牌”,反之,则不能;笼而统之,即是文化的堕落了。 


我诉北京机场海关非法扣留《李锐口述往事》案已经十年了,北京第三中级法院的开庭审理一推再推。想来与中共宣传不合拍的文字,在中国至今还是禁止让人们知道的。上面提到的那位牛津学者后来又在电邮中告诉我,1999年清华大学创立的CNKI数据库,已将李锐的文章及与他有关的文章悉数删除。


这个月的16日是父亲辞世五周年的祭日,我群发出了《敬祭李锐》一书的电子版,得到为这个电子版送字的、一位与我同期被招入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北京学员转来的“感言”:


单就李公的思想传播而言,李锐自己本人都比不过南央的作用大。有这个政治上一致又能干的女儿宣传他的思想,是李公的第一大幸运。


我非常感谢这位朋友,他不以为我是在“扛着老爸的大旗”,提告自己“品牌”的价格,而认同我对父亲文字的传播。李慎之先生在他的《风雨苍黄五十年》中说:


当局一不开放档案,二不许进行研究。它的代价是全民失去记忆,全民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我们这一代是昨天的事,在今天的青年已懵然不晓,视为天方夜谭。掩盖历史,伪造历史……民族的大災难、大耻辱统统不见了……


积重难返,二十年前要纠正毛泽东的错误是何等困难?然而在这方面出过大力,立过大功而且按照中国宪法曾担任过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胡耀邦、赵紫阳,连名字都在五十年的历史上不见了,甚至当过两年“英明领袖”的华国锋也不见了。历史剩下的只有谎言。


其实看看我生活的美国的现状,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几天是“总统日”,记者在纽约大街上随机採访不同年龄段的路人,问他们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内战时的总统是谁?二战时的总统又是谁?竟然只有一个年纪稍大的妇女能够回答出来。更出圈的是,一位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打着鼻环,衣着袒露的年轻人,竟然连现任副总统是谁都不知道。难怪要将1776美国立国改为1619也可成为“项目”,也可形成运动!


一个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民族,自然看不清自己正往哪里去;一个掩盖、篡改历史的执政党,必然会将国家引入深渊。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哪怕他/她仅是一棵小草)组成的。留下真实的历史,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认真生活的人所应该做的事。在父亲李锐辞世五周年祭月,我再次郑重重申:“跟进”三中院对北京机场海关扣书案的审理进程,是为了让父亲李锐留下的对历史的真实回顾存活于民间,期盼她在现在的几代人、未来的数代人中流传。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呵!


今天,李南央状告海关案第26次“延审”已经到期。我等着三中院的通知。


2024.2.29.


外事不决问英国!英国做对了历史上所有的选择题!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临终前给后辈们的忠告是:

“如果未来在全球事务中不决,记得一定要站在英国佬那边,他们擅长做选择题。”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被海洋隔断,不存在全球性的大国。

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上才出现全球性的大国博弈。

回顾历史,在大航海时代之后国际政治舞台,英国时而静如处子,时而动如脱兔,其对时局的把握、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认定、博弈力度的把控收放自如。

在大航海之后的世界史上,英国人不止一次显示了灵巧务实的大局观: 英国总是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最恰当的时间,纵横捭阖,以最小的代价去收获最大的成果。

如今在很多地方,英国依然对世界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英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带领美国前行的国家。

(五眼同盟在世界上的分布。)

不信且看事实。

一,英国挽救了乌克兰。

1,2022年2月24日,普大帝突然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一时间基辅危在旦夕。

泽连斯基事后回忆说:俄罗斯攻打乌克兰的那一天,他给100多个国家领导人打了电话寻求帮助。

俄罗斯的雷霆突击让西方大国都傻眼了,面对泽连斯基的哀求,美、德、法等大佬都认为大势已去,纷纷建议泽连斯基先撤往利沃夫,然后在波兰组织流亡政府。

唯有英国首相约翰逊打电话给他“挺住,援助马上就到”

小泽相信了英国人,留在了基辅,借助基辅遭入侵前,英国用皇家空军运输队送来的几千枚反坦克便携导弹,阻挡了似乎无穷无尽的俄罗斯装甲纵队。

2,随后,每每在乌克兰需要支持的时刻,总是英国人挺身而出,打破僵局,给予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

虽然美国援助最多,但第一个援助主战坦克“挑战者2”的是英国;第一个援助“风暴阴影”导弹的是英国。

2024年,俄乌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国,欧盟援助由于派系斗争进入僵局。

又是英国人挺身而出。

2024年1月13日,英国首相苏纳克访问基辅,一方面提供25亿英镑的援助,另一方面与乌克兰签订安全合作协议,重申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

用英国首相苏纳克的话来说,"普京必须明白,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击败自由的人民,乌克兰必须获胜,我们将协助你们取得胜利。"

互联网上所谓英国已经没落,惧怕俄罗斯只是一个伪命题,现实情况是英国屡次挑衅俄罗斯,明目张胆用军舰堵在俄罗斯门口。

俄乌战争,英国制裁俄罗斯、高调支援乌克兰金钱和武器,甚至直接签安全协议。

而俄罗斯只敢放嘴炮,经常恐吓说要对英国使用大煤气罐,但事实上俄罗斯连断交,撤回大使的行为都没有。

二,大英帝国没解体时,大部分战争都赢;大英帝国解体后,英国参与的战争也是每次都赢。

1,“七年战争”中,英国扶持普鲁士与欧陆列强火拼,自己却在海外大肆占领殖民地,从而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2,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联合包括俄罗斯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组成反法同盟,硬是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确立世界霸权。

3,19世纪中期,英国伙同法国援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了欧洲新霸主俄罗斯帝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俄在亚欧大陆展开惊心动魄的欧陆大博弈,在英国组织的围堵下,日俄战争俄罗斯大败,俄罗斯帝国被迫停下扩张的脚步。

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联合美国,两次阻止陆权霸主德国的崛起,最终让海权平稳过渡到美国手中。

6,二战后,也是丘吉尔第一个发表铁幕演说,掀开冷战的序幕。

7,大事不决问英国,在海湾战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萨达姆悍然入侵“海湾明珠”科威特,世界舆论一时哗然。

2日凌晨,安理会第660号决议获得通过:谴责伊拉克的入侵,并要求其立即无条件撤出部队。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美国一度犹豫不决。在8月2日上午的记者会上,美国总统布什谴责了伊拉克的鲁莽行动,但他矢口否认美国将会进行军事干预。在随后进行的国家安全会议上,布什政府内部分歧很大,最终议而未决。

相较于布什,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则要坚决得多,获悉入侵发生后,铁娘子立即下令冻结全部伊拉克在英资产,并要求在印度洋执勤的三艘军舰驶向波斯湾待命。

紧接着,撒切尔夫人雷历风行。

首先发动舆论,将伊拉克的行径比作“希特勒进入莱茵兰”,要求其马上撤军,然后前往美国会晤布什。

见到布什的第一句话就是:“乔治,他们不会就此罢休!”

并敦促对伊拉克采取强硬路线,她给出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决不能纵容侵略,这是30年代绥靖换来的惨痛教训;

第二,萨达姆将来肯定会越过边界入侵沙特,从而控制65%的全球石油储量,并以此讹诈所有人。

撒切尔夫人的建议让布什吃下了定心丸,随后美国对外郑重表态:不排除任何军事选项!

8月4日,美国制定向海湾进行大规模军事部署的计划。

随后,几十万多国部队进驻中东,一场覆灭萨达姆的沙漠风暴旋即展开。

8,在加沙之战引发的胡塞红海冲突中,又是英国在2024年1月12日与美国一起,履行联合国安理会1月10日的决议,发动了对胡塞武装的空袭。

历史上没有长期处于巅峰的帝国,所有的帝国都必将衰落,但英国几百年都站在胜利者的一方。

英国历史唯一一个和平交权的帝国,而且是把海上霸权交给了自己的学生美国,并且交权后,还能不断地引领美国的方向。

迄今为止英国做战略抉择的能力,无国能敌。

“约翰牛”一个不能轻视的国家。

——网友推荐

冯客:中國靠「吸血」壯大經濟,走向世界

 BY 馮客(FRANK DIKOTTER) ON 2024-02-17 



文 / 馮客

譯 / 蕭葉


編按:中國商品向來以價格低廉聞名於世,因為人工又多又便宜,吸引了眾多外商前往設廠投資。中國經濟發展看似蓬勃繁榮,背後卻充斥著仿冒盜版行為、黑心偽劣商品、血汗工廠及政府干預手段,以吸血榨乾他人的方式壯大自己,犧牲了無數人的權利及利益……


中國經濟繁榮最主要的驅動力——盜版


外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可以利用其廉價的勞動力,而且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生產安全的要求也比較低,但這些外資公司也得付出相應代價:它們不得不面對被稱為「中國價格」的商業模式。在這種廣泛存在的模式中,外國公司只要推出一款新產品,不出幾個月就遭到中國本土廠商仿製,而且各家廠商為了彼此競爭,不斷壓低價格,直至虧本銷售。創業的熱情,加上國外的先進技術,令盜版現象在中國迅速氾濫,幾乎所有外國商品在中國都能找到仿製品。為了不斷降低成本,中國生產商一心想著如何仿製以及逆向拆解國外產品,對於研究和創新根本不關心。在這種商業模式中,盜版可不是什麼小範圍行為,它實際是經濟繁榮最主要的驅動力。


盜竊智慧產權的行為在中國由來已久,並且受到領導人鼓勵。一九八○年,中國加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但對相關承諾僅是口惠而實不至。一九八九年,美國商務部稱中國的盜版活動十分「猖獗」,有些國有企業甚至組建工程師團隊,專門研究如何破解外國軟體的保護密碼。一九九二年,中國又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但與此同時,對音樂、電影、書籍和電腦軟體的盜版活動卻愈發頻繁。


「世界頭號造假者」


於是,熟悉的一幕在中國不斷上演:外國貿易官員不斷批評中國盜版猖獗,並要求中國政府解決這一問題,否則將實施對華貿易制裁。作為回應,中國政府派出檢查人員,邀請外國記者一起突擊檢查幾家工廠,並把盜版商品用推土機銷毀。同時,在北京著名的秀水街服裝市場裡,再也見不到仿冒的卡地亞手錶和路易威登提包了。中國外交部長會鄭重申明中國尊重智慧產權,並是一個法治國家,接下來中國與外國簽署一項新協定,而中國政府也會對版權法作出些微完善。然而,當外國政府官員正為此慶祝時,盜版行為和竊取商業機密的活動在中國又開始活躍起來。據估算,美國公司因盜版而蒙受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上升。雖然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行為,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中國的盜版活動都是規模最大的,而且也更加明目張膽。二○○一年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時,在國際上享有並不好聽的名稱:「世界頭號造假者」。


與此自相矛盾的是,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國依然歡迎中國加入,因為他們希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會按照有關商標、版權和專利法的國際準則修正自己的行為。可現實恰恰相反,紙上承諾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二○○二年十一月,有專家稱中國是「世界上侵犯版權和商標最嚴重的國家」,由此對世界各國藝術家、作家、電腦軟體發展商、設計師、醫藥公司和洗髮精製造商等商品所有者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連《哈利波特》都出現偽作


在中國銷售的醫藥產品中,假貨占一半以上,甚至連尚未在國外上市的處方藥也可以買到盜版貨,而好萊塢大片幾乎每一部都會先在中國──而不是在美國──以DVD形式出現在市場上。


其他如農藥、石化以及化工等領域也都面臨同樣狀況,中國廠商幾乎完全靠仿製或逆向工程來盜版外國產品,甚至連仿製品也有人模仿。例如《哈利波特》系列,當英文版只出到第四冊時,幾名中國作家竟已聯手創作出第五、第六和第七冊,其中一冊改編自另一本偽書,把長相清秀的年輕巫師寫成身披長毛的巨魔。偽書擁有龐大市場,僅二○○五年初全國就出版一百多種這類圖書。


仿製並不局限於較簡單的物品。到二○○二年,中國的國企已經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為其工作了。在二○○三年上海車展上,當通用汽車公司推出新款的家用廂型車時,就在同一排另一個展位上,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奇瑞也展示類似車款,但價格只有通用的三分之二。


據各方估計,至二○○四年,外資公司在中國的損失高達六百億美元,超過它們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但蒙受損失的遠不止這些被侵權的外國公司,中國生產的山寨商品還大量湧入貧窮國家,重創當地經濟。例如,肯亞的稅務部門稱,該國大約有八○%假貨來自中國,一家獲准生產Bic原子筆的肯亞公司就是受害者之一,它們根本無法與廉價的中國假貨競爭,而且由於大部分假貨都是透過走私入境的,當地企業和政府每年都要損失數百萬美元收入。


黑心商品毒害顧客,血汗工廠殘害勞工


假冒偽劣商品還會讓消費者承擔間接損失:電水壺會爆炸,高爾夫球杆會折斷,煞車片會失靈,假冒的機油會損壞汽車,仿冒的洗髮精則會損傷頭皮,而諸如廉價的電池、刮鬍刀,甚至假藥之類商品則經由走私進入其他國家,對各國消費者帶來風險。不過,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中國老百姓,他們經常買到含有石蠟的調味料、添加致癌紅色染料的麵條、用工業酒精勾兌的白酒,還有各種假豬肉、假米,甚至假雞蛋。二○○四年,有一個品牌的廉價嬰兒牛奶被發現蛋白質含量不足,有些父母卻將孩子的相關症狀誤以為是餵得太飽所致,最終有五十名嬰兒因營養不良而死亡。然而,這些問題企業總是受到各地政府包庇,甚至連中央政府也無力徹查。幾年後,更大的災難發生了,有些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中被查出摻入三聚氰胺,這一醜聞被中央政府掩蓋好幾個月,媒體報導有三十萬嬰兒因食用這些奶粉而生病,但實際人數可能更多。二○○七年,政府的抽檢報告顯示,有五分之一食品和其他商品品質不合格或有缺陷。


許多工廠不僅漠視產品品質,甚至連生產安全也無法保證。因為政府不允許減薪,所以企業只能透過降低或忽視安全標準來節省資金,而且地方政府對這一做法往往坐視不管,因為它們與這些企業──無論私營還是國營──關係都很密切。對於數千萬在沿海地區打工的農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基本人權。在法律上,他們只擁有農村戶口,因此不能成為城市居民,而只能暫住在城市裡以便出賣勞動力。和所有人一樣,他們沒有集會自由,更不能罷工,每天不得不工作很長時間,而且沒有保險,有些工廠連生產許可證也沒有,工廠主還會任意扣留工人的身分證和工資。無論是在燈光昏暗的血汗工廠,還是技術更為先進的現代企業,工人都需要不停重複同樣動作,例如在機械錘下移動金屬條,或者組裝模具的某個部分。一位名叫王成華(音譯)的農民工說:「要是你稍微走神一秒鐘,你就完蛋了。」他的中指和無名指就是這樣被機器碾碎的。失去手指的工人最多,還有人失去手和胳膊,甚至腿,醫院裡斷指或斷肢再植的手術量也因此而飆升。位於上海南邊的永康被譽為中國的五金之都,這裡聚集大約七千家私營工廠,產品包括鉸鏈、輪圈中心蓋、鍋碗瓢盆和塞子等各類金屬製品。非官方資料顯示,這些工廠每年發生約兩千五百起生產事故。二○○三年,全國約有十四萬人死於工傷事故,受傷致殘者則更多。法律規定企業支付工傷賠償,但實際上得到足夠賠償的人少之又少,而且仲裁過程可能一拖就是好幾年。


斷了手指的工人很難再找到工作,但兒童的雙手通常更為靈活,而且企業僱用童工的成本更低。二○○三年一月一份政府內部報告指出,在溫州地區,生產鞋子、雨傘、玩具和燈具的工廠僱用童工的現象「相對普遍」。很難找到相關的統計資料,但到二○○五年,沿海地區的農民工數量愈來愈少,因為許多人情願留在家裡種地,而不願到城裡一邊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一邊冒著生命危險去掙那麼點工資。結果各地開始出現綁架農民工和強制勞動的現象,有些受害者年僅十歲。每年都有新的醜聞曝光,有報導稱某地警方從磚窯廠裡解救出數百名未成年童工,還是些貧困地區的兒童被綁架到廣東的工廠裡,每個月被迫工作三百個小時。


在有些村莊,每家都有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在工廠裡打工。由於農村的教育系統幾乎已經崩潰,有些學校為了賺錢,甚至將整班學生承包給城裡的工廠。此外,家庭作坊在農村也很普遍,農民可以在家裡工作,領取計件工資,許多兒童也會加入其中,幫忙摺紙盒或者編竹製品。


政府補貼政策使外國公司無利可圖


中國的廉價商品令出口商很高興,但進口商卻開心不起來,因為進口商品沒有價格優勢。兩種不同理念在中國產生碰撞,一種主張自由貿易,認為國家不應限制進出口,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但這個主張並未成為現實,因為想與一個不自由的國家自由貿易,這在邏輯上首先就說不通。另一派則信奉社會主義,認為國家應該壟斷生產資料,這樣才能促進社會整體利益。這個主張在中國占據主流。事實上,中國所有生產資料──從原材料、土地、勞動力到能源和資本,全都直接或間接控制在國家手裡。有了這麼多資源,政府自然可以用各種方式為其中意的企業提供無窮無盡補貼。例如,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允許企業免費租用土地,有些商品的價格則被人為壓得很低,還有些國企可以獲得廉價的能源供應。典型例子是南方的中石化和北方的中石油。這兩家巨型國企由數千家獨立經營的小企業合併而成,並在香港和紐約成功上市。然而,這麼大的兩家國企集團銷售利潤卻少得可憐,全靠政府巨額補貼才能支撐營運。二○○五年時,中國的汽油零售價竟然低到無法收回煉油成本。二○○八年,當各國汽油價格不斷飆升時,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卻僅為國際水準的一半左右。除了能源,國家手裡還掌握資本。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常常為了實現某個政治目標而給予相關企業大量補貼。只要領導人大筆一揮,獲得補貼的私營公司和國有企業就會變得資金充足,並能發展壯大,而且這麼做通常並不違反世貿組織規定。


一九八五年,中國政府首次推出退稅政策,目的是為了保持出口優勢,從而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各類出口商品的退稅率更被提高五%至一七%不等。然而,這筆支出對中央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占總支出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其他預算專案(尤其是教育和社會保障)則因此不得不削減開支。


其實,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從一開始就受到很多外國公司(特別是那些竭力贊成與中國增進貿易關係的團體)反對。二○○三年,北京的美國商會宣稱:「蜜月期結束了。」然而,如果就此向世貿組織提起投訴,不僅耗錢耗時,而且幾乎不會改變任何現狀,因為中國政府給予出口企業的補貼形式多種多樣,除了由財政部直接轉帳,還可以透過各類其他機構間接轉給企業,根本防不勝防。一位部級領導說:如果世貿組織說不能這麼做,那麼我們就會換一種方式去做。由於中國的金融交易並不透明,而且國家的一切都控制在一個政黨手裡,所以外國人跟中國打交道時,很難有勝出的機會。


自由貿易有一條鐵則,即國家賺取外匯後,應該將其用於國外的消費或投資,這樣才會使貿易關係中的各方受惠。然而,這條確保相互交換的自由貿易規則被中國政府的強硬手腕所顛覆。中國民眾總體缺乏消費能力,他們不得不將錢存入國家所有的銀行,政府因此積累巨額盈餘,而且還以固定匯率的形式進一步鼓勵民眾儲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出口商品的價格一直低於進口商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需要大規模干預,尤其是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以維持人為設定的匯率。從經濟學來說,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把賺取的美元全部花掉。隨著這麼多外匯透過商品出口和外國投資進入中國,美元相對於人民幣的成本就會下降,人民幣應該升值才對。可是,為了防止人民幣升值,中國央行發行大量貨幣,以一美元兌換八.二八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市場上所有新增加的美元,然後用這筆錢購買美國的國債。國內人民幣的流通量因此持續增長,二○○三年八月同比增幅竟達二一.六%,銀行裡堆滿現金。由於人民幣的價值被低估一五%至二五%,中國的出口商品能一直維持較低的價格,甚至連孟加拉都無法與中國競爭,儘管孟加拉的工資水準比中國低二○%至三○%。


直到二○○五年七月,中國政府才允許人民幣的價值在二%的範圍內波動,而且國家實施嚴格的資本控制,以確保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不會迅速上升。與此同時,央行繼續大規模收購美元,至二○○七年已經積累一兆兩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那些原本以為可以把商品賣給無數中國消費者的外國企業,如今都深感失望。就算它們能開發出一個市場,也會有眾多中國本土企業參與競爭,並且透過與地方政府的深厚關係把外國公司排擠出去,即使大型跨國公司也只能從中國市場勉強分得一小杯羹。


註:本文節錄自《毛澤東之後的中國》第九章〈走向世界(二○○一-二○○八)〉,文章標題為網站編者所下,非原標。


馮客(Frank Dikotter)

1961年出生於荷蘭,香港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作品曾榮獲2011年塞繆爾‧約翰遜獎,並入圍2014年歐威爾獎。其撰述改變了歷史學家對中國的看法,如經典的《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以及記錄毛澤東時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人民三部曲」——《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近作有《獨裁者養成之路》。目前定居香港。
個人網站:www.frankdikotter.com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