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星期二

美中建交40年相关报道: 从合作走向竞争……

媒体如何评论美中建交40年?

在美中建交40年之际,媒体点评了美中关系的发展。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美中关系也正经历更大的挑战。

《外交家》杂志表示,美国如今不再寄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当前国际体系的积极贡献者,中国也不再愿意就如何改革国内和参与国外事务接受美国的指导,两国已经为主导国际秩序展开了全面竞争。

美中关系正面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最大压力。在建交40周年之际,美中关系被认为实现了基于一系列谅解的新常态,这包括更加坦诚地接受冲突和竞争。

《金融时报》说,当前美中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最为激烈,但中国很可能无法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已大幅下降,投资拉动型增长无法持续。另一方面,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比率低,储蓄率高,以需求拉动经济的能力较弱。

此外,中国政府仍向国有经济倾斜,国家对大型私企的影响加强,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减缓创新和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中国还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而人工智能的到来却可能重新刺激西方的生产率。

《纽约时报》说,美国原希望将中国纳入全球经济秩序,会使其在政治和社会上趋向西方。然而,在习近平的强人统治下,中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政治自由越来越少,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多。中国不仅没有以美国为榜样,反而表现出挑衅的姿态。

建交40年后,美国对华态度日益强硬,两国关系似乎已进入更具敌意的时代。这种冷淡关系并非暂时的破裂,更像是一个老牌超级大国对强大挑战者正在进行深入评估。

《彭博社》指出,日益强大的中国让国际人士担心,中国和美国可能会爆发新的冷战。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追求在世界事务中占据中心地位的雄心超过了以往。

中国对美国最大的挑战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吸引力已经减弱,中国的经济表现让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惊叹不已,这可能会削弱二战以后世界的民主化趋势。

《环球邮报》表示,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个悖论,即中国越是全球化,同时又试图将自己与自由化隔离开,就越容易受到国内无法预测的政治冲击。

中国日益压制的内部机制可能播下暴力叛乱和动乱的种子。对外,中国对小国权利的忽视,正推动印太地区的不稳定。如今,帮助中国崛起的国际因素在消失,中国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洛杉矶时报》认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并未带来政治自由化或放松严格的经济管制。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政策造成了中国对真空地带的填补。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逆转,美中的紧张关系可能会持续多年。

《每日野兽》认为,美中建交40周年应该是一个承认错误的时刻。中国在前十年提升了美国对中国可能实现自由化、经济开放和民主化的希望,而在过去30年则粉碎了这些希望。中国对国际制度发起挑战,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还未做好准备。


习近平、特朗普互致贺信 表达合作愿望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主席习近平1月1日互致贺信,庆祝两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40周年,发出继续合作的清晰信号。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表达继续合作的明确愿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上月,两国达成妥协,暂停加征关税90天,给双方团队提供时间举行新一轮谈判,解决争端。今年以来,争端加剧,双方相互征税水平不断升级。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贺信中表示,中美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贺信称,"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

习近平在信中指出,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他表示,"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新华社报道说,特朗普在贺信中表示,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其优先事项。

上周末,习近平和特朗普曾互通电话。特朗普推文称,他和习近平作了"长时间且非常好的通话",美中贸易争端谈判与协商取得进展。

中国商务部上周通报说,中美计划在2019年元月举行面对面贸易磋商。

本周三,中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习近平将在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台湾目前实行自治,北京视其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告台湾同胞书》曾导致两岸关系开始解冻。

凝炼/李鱼(路透社)


中央社:美中競合40年 意識型態落差激化對立

中央社駐紐約特派員尹俊傑/12月22日
美中建交近40年,有合作也有競爭,美國助中國融入國際體系,期盼改變中國體制,但中國壯大後對自身發展模式更具自信,甚至有意輸出,兩國意識型態衝撞,逐漸走向對立。

1970年代,美國為聯中制蘇,與北京愈走愈近,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入主白宮後,開始積極推動美中建交。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為替1978年底啟動的改革開放創造有利國際環境,將發展中美關係視為重心,促成兩國於隔年建交。

美中建交近40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美中較勁態勢隱然成形。圖為1979年1月美中建交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訪美會晤美國總統卡特(前右)。(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美中建交近40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美中較勁態勢隱然成形。圖為1979年1月美中建交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訪美會晤美國總統卡特(前右)。(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1980年代,美中交流與高層對話頻繁,雙方關係日趨緊密,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中高層交流喊停,美國並宣布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包括持續至今的高科技出口管制。

美中關係就此陷入低迷,但官方維持檯面下溝通,1992年鄧小平南巡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為美中關係改善奠定基礎,中國也一步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最後在美國支持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這段期間,美中關係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都使雙方關係一度緊張。由於中國當時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對外政策,美國2003年起在反恐方面尋求中國支持,兩國整體關係穩定。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在國際場域發言愈來愈有份量,美中較勁態勢隱然成形。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強調中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卻始終未獲美國響應,雙方是否陷入新崛起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修昔底德陷阱」,已成熱門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初上任後,美中在經濟、軍事、外交層面對立日益尖銳。在費城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亞洲計畫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眼中,美中意識型態和利益衝突,是導致兩國漸行漸遠的關鍵因素。

美國總統川普(右3)2017年初上任後,美中在經濟、軍事、外交層面對立日益尖銳。圖為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1)1日舉行會談。(圖取自twitter.com/scavino45)
美國總統川普(右3)2017年初上任後,美中在經濟、軍事、外交層面對立日益尖銳。圖為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1)1日舉行會談。(圖取自twitter.com/scavino45

戴傑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過去40年許多理論基礎是,美國透過貿易開放、資訊互通、民間交流,期盼中國朝美國希望的方向改變,但交往(Engagement)結果令人失望,中國反而背道而馳,經濟民族主義高漲,北京甚至加強批評西方政治改革與人權等普世價值。

戴傑指出,中國不照美國偏好行事,逐漸撼動國際規範、侵蝕美國利益,如今已達「臨界點」,導致美中關係迅速惡化,華府形成對中國強硬的共識。

部分專家以「新冷戰」形容當前美中關係,一般人可能已淡忘,過去10年間,美中合作曾對全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中國學界最常談論的兩個中美合作例子,其一是2015年,兩大碳排放國登高一呼,促成全球190多國簽署劃時代的巴黎氣候協定;其二是2008年金融海嘯肆虐全球,中國與美國等受經濟衰退所苦的西方國家密切協調政策,防止災情進一步蔓延。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計畫主任戴傑指出,美中40年來交往結果令人失望。(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07年12月23日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計畫主任戴傑指出,美中40年來交往結果令人失望。(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07年12月23日

前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認為,2008年是美中關係產生質變的關鍵年。北京奧運當年舉行,中國民族自信達到高峰,而西方資本體系受金融海嘯蹂躪,令北京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線。

習近平掌權初期,西方觀察家對中國深化改革寄予厚望,但後續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卻明顯走回頭路,市場不但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習近平反而要求國有企業「做強做大」,政府培植半導體等產業的補貼政策,引起美方高度不滿。

在外交層面,習近平捨棄「韜光養晦」,走向「積極有為」,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2015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境內辦的國際峰會愈來愈多,在多邊治理體系中,「中國模式」儼然成為與西方國家抗衡的力量。

至於軍事,中國不顧主權爭議,在南海造人工島,引起美國警覺。2015年南海國際仲裁結果不利北京「九段線」主張,中國卻宣稱裁決無效,持續在南海部署軍事設施,意圖將美國排除在南海爭議外。美國也不甘示弱,頻繁派軍艦執行航行自由任務,挑戰中國主權聲索。

川普憑「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入主白宮,與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念對撞,北京即使期盼以「元首外交」穩住兩國關係大局,雙方關係仍日益惡化。

美國2017年底發表川普就任總統以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中國與俄羅斯都是「意圖破壞現狀的強權」,一心想動搖美國利益。報告提及中國在南海軍事化破壞區域穩定,並指控中國每年「竊取」美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智慧財產權。

這份報告將中國視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翻轉過去幾屆美國總統將北京視為夥伴的定位。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受訪指出,多年來,美國國安戰略報告將恐怖主義定位為主要威脅,如今華府普遍認為中俄兩國在技術、國安層面威脅美國。美中關係惡化,關鍵是中國崛起已達美國不得不正視的程度,而北京則懷疑美國一心只想圍堵中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表示,美中關係惡化,關鍵是中國崛起已達美國不得不正視的程度。(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07年12月23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表示,美中關係惡化,關鍵是中國崛起已達美國不得不正視的程度。(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攝 107年12月23日

西方政壇民粹主義當道之際,川普保護主義思維導致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多邊機制,中國在全球治理場域獲得更大發言權,並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場合提倡「網路主權」,形同鼓勵「防火長城」等政府插手管理網路的作為,在在凸顯美中體制差距。

鮑爾森11月在紐約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演講,對美中關係表達憂心,甚至以「系統性風險」形容美中交惡對世界構成的威脅。

在北京擁有深厚政商人脈的鮑爾森當時說,美中不見得有共同利益,但兩國關係好壞攸關全球經濟、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如果雙方無法以互補方式合作,至少要嘗試減輕糾紛產生的後果。

美中互相加徵關稅、深陷貿易戰之際,鮑爾森警告,雙方可能築起「經濟鐵幕」。

美中關係如今走到十字路口,戰略競爭態勢一時難以化解,但雙方領袖至少還能坐上談判桌,就貿易問題討價還價。川普與習近平會商背後,美中在科技、網路、太空領域的較量暗潮洶湧,預料將成為新的主戰場,牽動21世紀兩國關係發展。(編輯:廖漢原)107122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