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一旦一个思想与政权相结合,那它就变成了一种宗教——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作为宗教的"道"

什么是"道家"?什么又是"道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道家,是指一个学术流派,这个流派以《老子》、《庄子》(以及后来的《列子》)为经典进行学术探讨。但是,他们的学术并不与政治和社会直接挂钩,最多只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而所谓道教,则依托于一个社会化的组织,设计了一套"万有理论"。这个组织是带有强迫性的,对人身设定了一系列的准则,要求信徒们必须执行。同时,这套"万有理论"也是无所不包的,希望能够指导人们从生下来到死亡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不管是生病,还是养生,或是参与社会活动,都在它的指导范围之内。

这也是一个宗教与普通思潮的区别,一个思潮只是探讨,不具有强迫性,一旦一个思想与政权相结合,要求人们必须以某某主义为指导来生活,那它就变成了一种宗教。

人们普遍认为,道教的产生是对儒教的一种反抗,但实际上,道教是依托于儒教才产生的。

在汉代随着儒教深入到人们思想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新教派也必然是儒教的变种,这时出现的道教也不例外。

汉代道教和儒教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用老子取代了孔子,用《老子》取代了《春秋公羊传》。至于组织化的一切都是类似的。又由于组织化的类似性,老子取代孔子也是不彻底的。
关于道教的诞生,和一本叫作《太平经》的书有关。

大约在汉顺帝时期,市面上出现了一本伪托仙人所作的神书,这本书中谈了许多虚无缥缈的事情,并承诺按照这本书的指引,不仅可以治理国家,还可以修身养性、成仙得道。这本书号称《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后人将之称为《太平经》,传世的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简单地说,它是一本融合了儒教谶纬、政治观、养生、神仙、符水等内容的大杂烩,并点缀了一点道家的宇宙观,杂凑而成的书。这种书之所以出现,是深受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影响,又想做出点特色,所以取道家的理论糅合进去。

除了与儒教的相同点,《太平经》中也有一些儒教理论较少涉及的领域。这些领域并不来自老子,也不来自孔子,而是来自中国神话学的另一个传统:萨满传统。

所谓萨满教,指的是相信万物皆神的一种原始宗教。它一般出现在人类早期,或者发展较慢的游牧、山林部落之中。到后来演化成一种多神教体系,与更加思辨的一神教相对立。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一直有万物皆灵的传统,并持续到了现在。

《太平经》中由此设计了一套多神教的体系,也就是神仙体系,并由此演化出一套修仙成道的理论。要修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符水,靠画符来获得功力;另一种是炼丹,吃丹药成仙。



关于《太平经》和儒教的不同,可以列为如下几点:

第一,它设计了一个六等的神仙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了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其中道人以下就回到了人间,前三种则升到了天上。所以,儒教所推崇的圣贤(如周公、孔子),在道教看来,只不过是最后两等而已。至于普罗大众,则不在这个体系之内。

第二,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进入这个体系呢?这就要修行。修行的方法主要包括:一、要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良民,比如,忠君、孝敬等都被说成是一种功德;二、要从理论上参悟,主要是要学会静,要学会守一等;三、要服药,或者使用符水。

当然,道教的符水也不是它的特色,这是从儒教的谶纬变化而来的,而且更加具有功利性。

《太平经》成书后,最初由于内容芜杂难信,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到了东汉末年,突然间引爆了一个大事件,这就是黄巾军叛乱。

黄巾军的领导人张角曾经得到过这本书,被它的理论所吸引,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开始了对东汉政权的反叛。张角的组织号称"太平道"就来自于此书,而他和他的两个弟弟号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就来自《太平经》对数字"三"的解读

张角最初的特色是以符水咒来治病,相当于对人实施信心疗法。即便现在,国内还存在着许多巫医,有的巫医门口车水马龙,大到地委书记、富商大贾,小到平民百姓都去治病,可见两千多年并没有太大长进。与张鲁的五斗米道一样,张角的符水也并不包好,而是教病人叩头思过,如果病人好了,就说他信道了;如果没有好,就说他不信道活该
随着人们传得神乎其神,他开始建立组织,并招兵买马,对抗朝廷。他的组织更多是军事化的,缺乏更紧密的宗教性联系。被镇压之后,太平道也随之进入低潮。

汉中的五斗米道则和太平道不同,通过把人变得社会化和组织化,建立了一套政教合一的体制,成为道教的开端。

被曹操收编后,五斗米道虽然不再是政教合一,但作为一种宗教却被保存了下来。

由于道教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功利化的,总是希望与政权相结合,导致道教一直长不大。和佛教相比,佛教是思辨性的,可以独立于政治。但道教出生于汉代,汉代的哲学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逻辑能力的,导致道教不喜欢思考问题,只习惯于用一系列的比附和符咒,动不动就跳神,失去了进化的能力。

本系列第一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入选豆瓣年度历史榜单


即便到了现在,道教所谈论的东西其实和汉代没有太多区别,仍然是符咒、仙药、修炼、阴阳、五行等东西,很少有理论上的创新,这也导致道教一直不如其他两种教派昌盛。



儒道从来是合流



道教的定型还和另一个人有关:两晋时期的道士葛洪。他给道教提供了两方面的营养:第一,外儒术,内神仙,一个人外在表现要采用儒教的仁义道德标准,而内在要修长生不死的神仙学。第二,炼丹,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长生不老丹药运动,就从这里发端。前者决定了道教实际上是和儒教合流的,而后者决定了道教未来只在长生不老的丹药里打转。

葛洪的祖父是东吴的高官,父亲则在西晋灭吴后,入晋做官。葛洪父亲早逝,他经历过贫穷,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博览群书。他读书的起点,是从儒教的经典著作开始,之后进入杂家,这也决定了葛洪的思想并未脱离儒家的窠臼。

葛洪年轻时,恰逢西晋的石冰作乱,他参与过镇压。之后由于天下大乱,南行到广州,投靠了广州刺史嵇含(嵇含的爷爷叫嵇喜,嵇喜是嵇康的哥哥)。

但他去了不久,嵇含就遇害了。葛洪在广州逗留许久,开始系统地钻研他的神仙理论。东晋建立后,葛洪回到了江南在元帝朝廷混官,但并不得意,最后又返回广州,著述文章,死在了那里。

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葛洪并不是一个静心的人,对于功名的追求,表明他离不开儒教的立场。他对于"道"的理解也是功利化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

正因为这样,他对于之前的"道"都持批评态度。比如,东汉末年的早期道教,葛洪就认为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奸邪逆乱之徒。

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五斗米道信仰仍然在民间保留着,不管是反叛者还是顺从朝廷的人,都有五斗米的从众。比如,东晋王朝的反叛者孙恩家族就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也有许多五斗米道的信徒,他的儿子王凝之在孙恩打过来时,不仅不做军事准备,还去祈祷请鬼兵,结果他的五斗米道不如孙恩的五斗米道,王凝之也被杀。

葛洪认为,这些以前的道教分支都不够听话,他要进行改造,让它们更听话,不要反抗。

甚至对于道家的老子、庄子,他也缺乏尊重。对于老子,他的评价是:老子的五千言只是泛泛之谈,过于简略,让人无法找到当神仙的步骤;对于庄子,他也认为庄子只是说到大概,距离真理还远得很。
那么,葛洪认为的真理又包括什么呢?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他继承了道家的一些词汇,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元(也就是玄)""道""一",在他看来,这几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世界的本源。

第二,人类的目的就是要"守一"成仙。只有成仙才能长生不死。为此,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憧憬成仙之后的各种妙处。当然成仙也是很难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仙。"成仙很好,成仙很难",此类同义反复的话说了很多遍。

第三,不仅成仙很难,而且成仙也有等级。有的人有仙骨,有的人没仙骨。而且成仙也不一样,有的人整个身体升入太虚,叫作天仙;有的人在名山大川中游荡不死,叫作地仙;有的人要先死掉,然后得以解脱,叫作尸解。有人认为,葛洪本人也只混了个尸解仙。

第四,绕来绕去,终于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仙?步骤是什么?葛洪还真的列出了不少成仙的法子,具体到让人流泪。最大的法子就是服用仙丹。

如何炼制仙丹?他给出了不少药方。比如,黄帝当年成仙时服用的九鼎神丹,一共有九种丹,分别叫作丹华、神丹(也叫神符)、神丹(原书如此,与第二丹同名)、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

这些丹如何做?他有的没有具体说,有的给了方子。比如,九鼎神丹中第一丹的药方如下:第一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礜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七之日仙。又以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又以二百四十铢合水银百斤火之,亦成黄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更封药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

当然,没有人能根据这个药方炼出丹来,因为这个方子并没有写重量、配比,而且耗时动不动就是几十天,来来回回折腾到死,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配比。所以,即便给了方子,所谓炼丹,也不过是人们在漫长的一生中等死时玩的游戏而已。

除了九鼎神丹,慷慨的葛洪在书里还给出了许多其他的方子。不仅仅是药方,还有其他修身养性的大法,同样可以达到长生不死。除了成仙,还有炼金银的方子,这就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但整体而言,葛洪之前,特别是东汉时期,信奉道教的人们使用的大都是符水,也就是画个符弄个咒,给人治病;葛洪之后,画符诅咒已经成了小打小闹,只保留在底层的民间信仰之中,而高级道士们纷纷开始开炉炼丹了。到了唐代,人们嫌炼丹更麻烦,于是兴起了炼内丹,也就是不再炼实体的丹药,而是通过养性修身,让丹药自动在体内形成,就达到长生不老了。

本系列第一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8.5分,超千人评价


除了修仙之外,葛洪还定义了道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儒道双修",或者"内神仙,外儒术"。

在他的心目中,儒和道都是"大道"的一个方面,只是道是"本",而儒是"末"。虽然有所差别,认为神仙之术更加高贵,但葛洪主张的人生哲学是:在人世里规规矩矩遵守礼法,暗地里炼丹成仙,不和社会对抗,也不违逆世俗的社会规则。

在他的观念里面,天道、君道、臣道、人道,都是等同的。比如,人们认为伊尹和霍光是贤臣,因为他们废掉了昏君,又认为商汤和周武王是圣王,因为他们讨伐无道昏君,建立了新的王朝。但在葛洪看来,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鼓励了大家叛逆。他认为,君就是天,是父,如果君主都可以废弃,就好像天也可以改,父亲也可以拿掉一样。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时代,道教做的是群众运动,这是皇帝最害怕的。葛洪把道教关于群众运动的内容去掉了,变成了只和上层打交道,出入于王庭的宗教,这实际上有利于道士们提高地位,又扫除了皇帝的戒心。

在这样的理论下,道教走的是一条妥协的路,服从中央帝国权威的管理,不做任何让政权不高兴的事情。到了后世,这已经成了一种交易,即政权默许甚至支持道教的存在,而道教一方面炼自己的仙丹,另一方面则帮助政权稳定局势。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经过了改造的道教几乎从来不闹事,反而是闷声大发财,甚至和佛教争宠,希望获得更多的政权资源,其原因就在于葛洪对道教的改造。


在葛洪的影响下,东晋南北朝的道教终于脱离了民间,形成了一个上层集团和文人参与的宗教,他们越来越不重视民间的信仰者。这时的道教分成了如下几个支派:

在北朝,是道士寇谦之建立的天师道。在南朝,则分成了两支,分别是道士陆修静代表的灵宝派(也叫南天师道)和道士陶弘景所代表的上清派(也叫茅山派)。

所谓北朝天师道,是寇谦之在五斗米道基础上建立的教派,这个教派抽去了五斗米道的群众基础,却建立了复杂的上层架构。寇谦之创造了一个新神"太上老君",又创造了一个职位"天师"。他宣称最早的天师是五斗米道的名义创始人张道陵(张陵),而现在则是他寇谦之。除了这个职位之外,他设立了道坛,又模仿政治制度创立了道教的各种仪规。更重要的是,天师道是直接和皇帝打交道的,热衷于当皇帝的谋臣,并希望能成为国教。

所谓灵宝派,是奉《灵宝经》(相传为葛洪所作)为圣经的一派,也和五斗米道有瓜葛。陆修静也热衷于建立组织,讲究排场规矩,重视符箓,这些都和天师道类似,所以被称为南天师道。

而上清派则尊奉《上清经》,这是一本伪托真人所作的经书,这一派相对出世,注重个人的修道,继承了葛洪神仙修行的一脉思想。

但总体而言,这三派要么热衷于成为国师,要么热衷于成仙得道,都以皇帝的好帮手自居。

在道教被改造成顺从的宗教,希望能够获得政权支持时,另一支外来的宗教却以更快的速度席卷了全国,成了皇帝的座上宾,它就是佛教。

——叙拉古之惑

xulaguzhihu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