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

丁咚:马哈蒂尔总理为何对中国说不?

8月20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


马来西亚资深政治家马哈蒂尔再次担任总理后,将中国作为东盟之外的首个出访目的地。可见,中国在其政府中占据的位置。毕竟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马来西亚商品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
不过,马哈蒂尔在访华期间,坦率地延续了竞选期间对前任纳吉布政府受理的中国项目的批评态度,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新式殖民主义"的担忧。他赞成中国领导人提出的自由贸易概念,但同时强调,自由贸易也应当是"公平贸易"。
基于高企的债务负担和对国家主权的顾虑,他不惜支付巨额赔偿金,在访问结束后尚在北京时,就宣布取消了前朝与中方签署的三项"愚蠢"合同——投资高达220亿美元的东海岸高铁计划和沙巴、马六甲天然气管道计划,可以说,这三项协议是战略意义的投资,在推行一带一路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
马哈蒂尔说"不",得到了中方领导人的"理解",但他对中国的含蓄批评,却日益成为现实中常见的现象,并饱受非议。给马哈蒂尔印象很深的可能是,南亚国家斯里兰卡的对华债务偿付危机,迫使其将汉班托塔深水港及附近土地向中国出租99年,使得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拥有了一个战略据点。
南太平洋地区小国汤加最近的遭遇也许强化了所有人此类印象。它的政府首相波希瓦在南太国家地区年度论坛期间,鼓动其他邻国联合抵制偿付中国的贷款,因为他的政府向中国借贷的一笔1.17亿美元债务到期后无力偿还。
汤加是位于南太平洋西南部赤道附近、人口仅10万余、年度GDP只有4.3亿的袖珍岛国,也即它的对华债务负担高达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由此可见,一方面可能是汤加在借贷时漫天要求,一方面则表明中方对汤加国立及其偿付能力未进行科学的评估。其结果搞不好,就是花了银子反而被抨击为利用债务优势图谋地缘战略利益。
马哈蒂尔对中国的批评,就隐含了怀疑中国可能会利用财富,"欺负"穷国,损害其主权的意涵。
对中国伴随一带一路计划输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疑虑,已经上升到战略层次,被用来作为指责中国扩张主义的由头。川普政府的第一任国务卿蒂勒森,就在访问拉美前的演讲中,将中国称作"新帝国主义列强",和马哈蒂尔可谓异曲同工。
能够加强这样的观点的是,中国的投资往往是与中国的劳工和产能输出捆绑进行的,不能给投资地带来就业和技术上的好处,通俗点讲,就是中国人的钱还是中国人赚了。
蒂勒森批评中国的贸易伤害了拉美国家的制造业、引发失业问题并压低了劳工工资。他在另一场演讲中称,中国为获得基建项目而进行的投资,将致使接受投资的国家形成庞大的债务,并陷入债务不履行困境,从而被中国的庞大资金所控制。而马来西亚和汤加正在面临的债务危机,正好佐证了蒂勒森的话是多么正确。
除了马哈蒂尔对中国说不以外,出于同样的担忧,缅甸、巴基斯坦和尼泊尔都曾拒绝落实中国的基建投资项目,以免陷入债务不履行困境而受制于中国。
另外一些国家则是从地缘政治和战略角度反对中国在自己所定义的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基建项目。中国利用与东欧国家的地区论坛,大规模的投资和贸易,正在引发欧盟广泛的忧虑。它们担心由于中国的"渗透"导致欧盟的"分裂",并使中国的地缘影响力扩大。
印度是高调反对中国一带一路和对印度洋与南亚日益深入的建设、投资和贸易合作,深为忌惮的另一个国家。它的政府成为少数拒绝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论坛的地区国家之一,但却积极参与了美国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
美国正在利用中国包括一带一路和大规模对外投资、劳务与产能输出在内的激进的外交政策所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弹,以及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批评,积极分化和离间中外关系,积极构建广泛的联盟与伙伴体系,创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等战略,与中国展开持久的新型冷战。
德国为首的自由世界多边主义倡导者,也在推动重组国际体系,同样将中国排除在圈子之外。而马哈蒂尔的警告可能唤醒更多国家对中国的警惕之心。
中国一厢情愿地定义自身的计划以及对自由贸易等传统词汇的阐释,并缺乏审慎地推广对外合作项目,但大量项目无法落地,或者落地后无法盈利,造成广泛的低效和浪费。与此同时,中国得到的国际认同却并未增长,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怀抱疑心,为了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进而与中国保持距离。
另外一些国家,则从战略层面考量中国的外交政策,并联合起来以一种新型的策略,将目标一致指向中国。
它们将危及中国长远的安全和发展利益,甚至可能阻断来之不易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值得深思!

    微信公众号PAIR_Dongding及姊妹号:shishiruijia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