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

有病找医生,吃不起药找“药神”,规则病了,找谁? (行走湖湘)

看了一些影评,
感觉有点隔靴搔痒,
于是,特意码些文字聊一聊……


人命关天的当口,吃"正规"药吃不起,转而去外头寻山寨药,这山寨药不仅与正版的药效一样,还特便宜,生死攸关之际,你买不买?

买,当然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但买了,你就是走私,你就是破坏医药市场秩序,你就得承担法律后果。

——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呈现的主要剧情矛盾。

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发问,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摆在电影主人公程勇面前,也摆在无数观影者面前。

于是,共鸣,万千眼泪簌簌而下……


从影片关照到现实,关照到自身,关照到自己在生活中已经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类似遭遇,一样的有力无处使,一样的有理无处说……生命如此珍贵,却又如此脆弱,让你看到希望,很快又让你绝望——这是观众迅速产生共鸣的缘由。

这也是我在评《美人鱼》时提到的,评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三大准绳之一:看现实关照感、寓意感强不强。

很显然,《我不是药神》延续了徐峥在《无人区》里一以贯之的事件打磨手法,影片的某个关键节点,主人公都完成了从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到"大不了人死卵朝天"的决绝式孤胆英雄的转变。它不止于底层民众的悲情和呼喊,它介入和映射的现实批判色彩,非常浓。

其批判对象,除了医药公司外,更有药监等政府部门的影子。

老实说,我看电影的过程,就有几次想骂娘。骂谁的娘?当然是骂管理部门的娘。

国内那么多吃不起药的患者,命悬一线,你不施救、不兜底保障、不想法把药价降下来也就罢了,人家自己积极展开自救,你却最后扣人家一顶"走私""扰乱药品市场秩序"的罪帽子,这他娘的是什么公共管理?这他娘的是什么监管部门?

最重要的,这他娘的是什么规则?

让病者病不起、吃药吃不起,自救也救不起,这就是有病的规则。

影片最后,主角程勇因走私罪被判五年,也就是说,最后还是规则——明面上的"法律"胜利了,但公民的生存权,自我救赎的生存权,却被踩到了尘埃里,在只讲规则的律法里,良心终究抵不过判罚,在冰冷的律法面前,一败涂地。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原型陆勇的遭遇,更有积极意义——

现实版中的湖南检察机关认为其买卖药品源于自救和救人,而且事件中个人无投机目标、也无盈利,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更应考虑其生存权,以及认可为维护基本生存权所作的无伤他人的种种努力,因而最后做出了无罪判定。

这是少有的现实生活"正面效应"超越文艺作品的案例,我为这个现实版司法判定叫好。



另一个话题是,如此一部直指公共管理失责、直指规则之弊的影片,它居然通过了审查。

然而,我认为,它并不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是审查制的进步。

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样,"尺度大"的原由跟创作背景有关——两者都与检察机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是药神》更有时间原因——故事发生在2002年。

1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还没有针对药价的医改,还没有较完备的医保体系,再怎么不堪,那也是过去的事了,即使猛烈批评,也只能更映衬出现在医药及保障制度的好。

这才是影片得以安然通过审查的根本原因。


没有《十月围城》的明星聚集和跌宕情节,也没有《战狼2》那样高大上的爱国主题和紧张刺激打斗场面,但在我看来,《我不是药神》更为成功。不仅是票房,最主要的,是以小制作成本,从关系民众生存质量的小切口进入,抛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命题。

而这些社会命题中,最与你我休戚相关的,莫过于"规则"二字。

过去10年,我们看到过:

山西黑砖窑中的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在受虐对象跑出来求助时,竟转身又将其送进黑砖窑,最应该保护劳动者的规则执行者,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

陕西华南虎事件中,与周正龙沆瀣一气的林业部门官员,为了一己之私、一地之私,不惜践踏明规则,另创一套潜规则以骗取国家专项资金。

还有三鹿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幼儿园虐童事件……它们,哪一件明面上没有规则?哪一件没有相应规则予以制约和监督?

可是,最后有用吗?

一个人病了,可以找医生,一个人买不起药,他可以想方设法找"药神",但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得遵守的"规则"病了,该找谁?

我所理解的,一个让善良者、施救者、正义维护者有安全感和尊严感的规则,我们毫无疑问要遵守。

但,如果这规则,只不过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制定的呢?或者,只是用来维护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对另外大多数人的权益视而不见呢?

在我看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能行之有效的规则,就是坏规则。

坏的规则,最大的恶,还在于它会为恶的行为撑起一片理直气壮的保护伞,并且这保护伞还要长年累月地延续下去……

有毛病的规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应该得到及时查漏补缺。比如医改,改了这么多年,从就医难到高药价,再到现在的医保体系,改了多少?老百姓得到了多少实惠?

药价降了,但体检费用、服务费用成倍上涨;医保普及更多人群了,但实际结账时能报销的比例仍很低,整体费用支出不降反升……如此名目花样之外,最后民众如果得到的实惠仍微乎其微,那这规则,就仍是扯谈的规则。

最为关键的是,医药、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总不能靠一两部影片来"曝光"并引起各方关注。

那么,我们有没有随时可以发现问题、指出症结的啄木鸟式制度?或者说有没有啄木鸟式的守夜人?

有的。那就是早已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级新闻媒体和记者。

将啄木鸟式的规则,交给他们去充分施行,将社会守夜人和瞭望者的角色,交给他们去充分演绎,放手让他们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公开、客观、理性的深度调查和叙事中,完成对社会问题的采集和诊断。

这样,类似《我不是药神》中的规则之病就不可怕。

可怕的是讳病忌医,发现规则有违常理、有悖人伦,仍旧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仍旧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出规则之误。

那样,千万别像影片中埋下的一个所谓"梗":程勇最后还是将儿子送往了国外。

——他到底还是忐忑,他到底还是没有勇气,将孩子留在他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块土地上。

—— 行走湖湘
xingzouhuxian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