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林忌:香港政党发展之艰难

毛孟静
公民党的创党党员,循九龙西直选议席当选的毛孟静,在作为党员十年后决定退党,事件引发讨论政党发展,以及有关退党是否需要辞职再选才属「政治伦理」的讨论;另一方面,传统「泛民」的政党多年来无法扩展版图,有人用「泛民碎片化」来形容今日的民主派路线分歧,对此感到不乐观云云。

事实上,有关香港政党发展的意见,是混杂了很多不同的角度与感受;英治年代的香港立法局,本身就是参考英国国会所建立,如果以英国的宪政惯例,议员在当选之后转换政党,有专用的政治词汇称为 Crossing the floor,意即在于英国国会执政政党与在野党,分别坐在议会厅的两边,因此几百年的历史换来这个专用的名词来形容这件事;英国的资料更可追溯到17世纪,最著名在任 期间曾转党而没有辞职的,就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邱吉尔;1900年邱吉尔以保守党身份,当选奥咸(Oldham)地区的下议员议员,于1904年为了支持自由贸易,crossed the floor成为了在野自由党的议员,而直至1906年再次大选为止,也没有辞职补选,因此以英国的宪政传统看,即使跨乎执政党与在野党,议员也无须辞职,更何况香港民主派之间的分歧,本质上仍然是反对政党?

然而从这次的毛孟静的退党,却可看到传统民主派政党发展之困难;华人文化一方面偏好「大一统」,反对任何「异议」与「分裂」,常认为政治人物如果与党的路线不同,就应该退党;但当真的出现路线争议,或真的出现退党问题,则反过来,认为应为党的路线「协调」,以及「团结」去对抗暴政云云;事实上香港政党之困难,在于政党没有执政机会,另加中共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渗透,有组织就会出现人的主张路线分歧,以及相关的权斗,则令政党有如一个计时炸弹,令从政人士愈加拒绝政党。

如今在网络世代,政治人物要小心翼翼,确保自己一言一行都没有错,已经非常困难;又如何确保同一党内的成员,由年轻到年长的党友,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意见,以至大家的言行都不会犯错?然而,香港的政治生态,是一人犯错,全党问责,因此新一代最怕的就是政党,因为政党不但无助于从政,甚至是一种包袱。

然而舆论又同时认为,政党应对政见有「统一」的立场,认为分裂的政治立场,是「党不成党」,甚至为「投机」;有如今年七月公民党的医改立场,一个政党同时有支持、反对与弃权三种取态,受到很多人的批判,这样的风气之下,很自然会令政治人物更加谨慎,只愿成立较为松散的政治联盟,而非政党了。

原本在立法会的比例代表制之下,「碎片化」的民主派,反有助争取更多选票与议席,未必是坏事;但另一难题在于「政党发展」,很多人认为有政党有助「培训新人」;但如今的问题却是,当「新人」经营了很久,却仍然无力当选立法会议员时,轻则变成党内权斗,重则变成党派过度提名,于选举中「累斗累」;很多人认为政党要发展,但同时又责怪政党为争议席而变成「内斗」,两者其实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