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赵紫阳文集》出版还原历史,数百文献首次发表(附录)VOA连线: 香港出版赵紫阳文集,拥赵人士倍感兴奋

(VOA萧雨华盛顿 — 
由已故中国改革派领导人、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家人提供书稿,与赵紫阳相熟的三位老共产党员编辑的《赵紫阳文集》星期二(7月19日)在香港上市。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说,书中90%的内容为首次公开出版,但是有关89"六四"事件的内容没有被收录其中。
赵紫阳家人提供书稿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说,赵紫阳的家人将《赵紫阳文集 (1980-1989)》的书稿直接交给了中文大学出版社。
文集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汇编成,汇集了赵紫阳从1980年出任国务院总理到1989年去职中共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记录、信函、批语498篇,还包括多幅首次面世的赵紫阳手迹和珍贵的历史照片。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说:"文集的编者是三位老中共党员,是中共培养的知识分子干部,已经退休。他们非常坦然,并未刻意隐瞒身份,因为他们认为出版赵紫阳文集是建设性行为,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严肃的、非盈利性质的学术出版机构。收到文稿后,出版社按照常规的学术评议程序,邀请了两位学者做评审人,他们都证实了这部文集的真实性和极高的文献价值。
甘琦对美国之音说,由于文集涉及问题众多、领域广阔,在评议和编辑中,出版社为不同问题求证过众多领域的专家和顾问,"如果加上公开姓名的推荐者,共有涵盖中、港、台、美、法、德的超过20位学者参与过此文集的学术论证工作。"
这套共四卷,总计180万字的大部头文集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赵紫阳文献汇编。

赵紫阳1985 年 4 月 15 日在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上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批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

两个风格迥异的赵紫阳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创办人鲍朴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赵紫阳文集》。 他说,这是目前仅有的,由非官方机构出版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的文集,也因此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的原貌。
鲍朴说:"以往高层领导人的工作文献、谈话记录都是收录在官方出版的'文选'中。至于当时选择这些文献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文章有没有做应景的修改,是后人所不知道的。"
鲍朴的父亲鲍彤80年代曾经担任赵紫阳的政治秘书。2009年,鲍朴在香港出版了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这本回忆录根据赵紫阳在软禁中的秘密录音整理而成。
对比《改革历程》中那个反思过往、展示出更个人化一面的赵紫阳,鲍朴认为,《赵紫阳文集》中反应的是一个工作中的赵紫阳。
"工作中的赵紫阳不可能时时都诚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鲍朴说,这一点从"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也能体现出来。
人们可以在文集中看到两类风格迥异的赵紫阳文章,鲍朴在一篇书评中写道,"一类完全是中国特色,是党的官员赵紫阳非写不可的……另一类是比较能够反应他本人思想的文章……当形势使他有可能'比较充分'地表达他的主张时……比如关于沿海战略的那些意见。"

赵紫阳 为准备 1987 年 5 月 13 日在宣传、理论、新闻、党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所拟的讲话提纲(首页) 及手写的给邓小平的请示。邓在其上批示"完全赞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

揭示80年代高层政治博弈
新出版的《赵紫阳文集》为人们了解中国的红墙内幕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为解读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鲍朴说,从文献中可以看到,80年代初,在邓小平主张的"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和"严打"三件事上,赵紫阳都执行了,但是他采取了一种审时度势的态度,在关键的时候会制止,把形势逆转过来。
"我们可以判断他并不同意邓小平的这种拍板,"鲍朴对美国之音说:"他不愿意使这些政治运动,这种动用强力部门的运动去影响到经济体制的转型。他做了自己的判断,然后选择时机和方法去做他的事情。"

1989年5月19日,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同绝食的学生谈话

避谈89"六四"事件
赵紫阳最为人知的抗命无疑是他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支持学生,反对邓小平武力镇压。他也因此被罢黜,软禁近16年,直到2005年去世。
遗憾的是,新出版的《赵紫阳文集》并未收入与89"六四"事件相关的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对美国之音说:"三位文集编者一开始就有意避开"六四"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希望历史拉开一定距离后再回头看。"
她说:"编者的本意是通过出版这套文集总结改革开放的起步十年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天和未来的中国。 "
香港大学名誉教授许成钢认为,四卷《赵紫阳文集》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1980年代中国改革以及赵紫阳所作出的贡献。
《赵紫阳文集》的三位编者对文献做了非常少量的文字和技术处理,对于一些可能需要保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附录】

VOA连线: 香港出版赵紫阳文集,拥赵人士倍感兴奋


已故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文稿汇编7月19日在香港上市。美国之音记者萧雨当天通过电邮和电话分别采访了出版发行这部《赵紫阳文集》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和应邀为《文集》写书评的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创办人鲍朴。这套文集共四卷,总计180万字,其中90%的内容为首次公开出版。但是89“六四”事件没有被收录在文集中。《文集》中的书稿由赵紫阳的家人直接交给中文大学出版社,跟赵紫阳熟识的三位中共老党员进行编辑。曾经担任赵紫阳秘书的鲍彤先生接受美国之音采访,就这部《文集》的相关内容发表观点。
鲍彤说,文集中回避了“六四”确实是一个遗憾,但是,文集能够出版毕竟是一个好事情,虽然不能全部出版,也是好事情。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者是十亿中国人,赵紫阳是其中一个。他和其他当时的领导人一样,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他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在被接受十年后被抛弃了,胡耀邦和赵紫阳可以认为是十亿人的合力。
关于出版文集的意义,鲍彤说,赵紫阳的文集是一个轨迹,这个轨迹是中国人心态变化的轨迹;反映了从毛泽东时代到经济起飞前的民众的心态的巨大变化。文集体现了经济生活上的大变化和政治生活上的大变化,也是以赵紫阳为代表来看中国当时的十年是走过来的。这个文集也体现了赵紫阳的改革、开放、放权、松绑和让利的理念,也看到了赵紫阳为什么在十年之后被抛弃,赵紫阳本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悲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