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吴戈:美國忘記歷史了嗎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再次肅穆。
抗戰的犧牲者當然應當紀念,歷史當然不該忘卻,然而不易察覺、更難以被承認的是:相比前幾個歷史時期,中國近十年對抗戰國難和犧牲的紀念,乃至對抗戰史的重視和強調,存在一個政府倡導的人為波峰。
背後的原因,既有中共革命史敍事號召力萎靡,國民在開放後新價值體系下急需新的群體認同,也有財力勃發後中國官民兩界均急於確立新的國際地位卻實力不足,被迫在對日關係上強調悲情和道義債權,並以日本償債不力加算道義利息,從而將中日政治、經濟和地緣競爭的主題偷換到自認為本金最充足的歷史領域,其實是為了掩蓋競爭中的乏力感和不被國際體系認可的焦慮。
同時,中共對歷史的強行打扮已成習慣,對抗戰史的強調自然未能免俗,結果「30萬」這個由領導人主觀估測、欠缺學術嚴謹的數字將中日道義債務糾紛進一步攪渾,對方的辯解又反過來加劇中國喉舌的焦慮和悲情。
這種焦慮還有一個新的來源:美國的態度。中國痛苦地想起,美國雖然重視與中國共同打擊日本法西斯的歷史遺產,卻早已與日本達成了徹底的和解和牢固的同盟,兩國、兩軍甚至能共同紀念70年前殊死搏殺的陣亡者。
這種深度和解與中國的深度糾纏顯然構成了鮮明對比。這當然有冷戰的原因,也有當前中國政府修補合法性急需保持對日仇恨的原因,但這種糾纏畢竟阻礙着中國在戰後亞太格局中取得更有利政治地位,也與中國事實上依賴的亞太經濟合作不相稱。
最遺憾的還是面對這種巨大反差,中國社會和學界不僅不去深入研究美日關係,反而憤憤然、悻悻然地求助於兩個論據。
第一個是日軍犯下的罪行不止南京大屠殺,為此某出版社或奉旨、或投其所好,專門翻譯出版了四本講述日本戰爭暴行的西方歷史作品,分別涉及日軍轉運盟軍戰俘、強迫戰俘修築緬泰死亡鐵路和大量使用戰俘、平民充當奴隸勞工。
這些當然是史實,問題是「盟軍戰俘也受到日軍虐待」並非什麼新大陸,更非中國編輯所稱「歐美作家終於站出來了」。
實際上,歐美社會對整個二戰中的法西斯罪行,甚至包括作為受害者和戰勝國的蘇聯與納粹勾結、犧牲鄰國、與日綏靖和殘暴報復德國平民,以及戰爭初期歐美對德日政策的教訓和戰後處置等問題,都有正反兩面的深刻研究和總結,遠超中國對自身抗戰史的扭曲和遮掩。美國南北戰爭的和解,就更是中國望塵莫及的了。
戰後世界最深刻的變化之一正是對德、日的懲罰與和解。中國社會盛行嘲笑美國如今在世界出盡風頭,充當世界警察,卻曾被日本人凌辱,顯然是對戰後史的無知和自欺欺人,也是對和解議題的有意逃避。
至於中國還告誡美國人「現在認識到(當年的恥辱)也不晚」,「對認識日本當今的所作所為,以及在這個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大有裨益」,就更是對美日關係的無知和可笑的自以為是了。其中,也暗含着「中國的實力收拾不了日本,美國總能吧」的陰暗心理。
中國官方的口號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但接下來是「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如此無知和自欺,哪一點體現出珍愛和平,又哪一點能夠開創未來?
當然,中國喉舌還有一個有力論據:既然日美和解而中日難和解,説明日本人顯然只服把他打得最痛的強者。言外之意是中國必須補上痛毆日本(最好用上原子彈)這一段,日本才會承認侵華歷史,中國才能與日本和解。
姑且不要説現在中國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就是有,中國的能力又有幾斤幾兩,關鍵是日本對侵華歷史的態度問題,有多少是日本一部分人的確否認,又有多少是中國在自身抗戰史任人打扮之下的借題發揮。
後一點,從中國喉舌口中美國人彷彿連盟軍戰俘的苦難也忘得一乾二淨的歷史認知水平中,恰好可見一斑。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