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星期一

莫之许:渐进主义思潮的总结

图为王天成

1998年2月,編輯部收到了一篇稿件,來自當時尚旅居日本的季衞東教授,題為《中國:通過法治邁向民主》,該文很快就刊登於《戰略與管理》雜誌,在筆者眼力所及,這應該是此後「先法治後民主」思潮的濫觴,同時也是當時知識界整體思潮的一個面相,時至今日,這一觀念依舊擁有眾多的支持者,但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在網絡上不時引來激烈論戰,其中演變,頗有反思價值。
「法治先於民主」不僅是指價值觀念的優先排序,更是指向一種實踐進程的順序,其具體的含義是將所謂的法治建設,放之於參與擴大之前。無獨有偶的是,在1990年代,尚有若干不如季衞東教授這般理論化,但旨趣近似的主張:如從社會的角度,有人提出市(公)民發育先行,從經濟的角度,也有人提出中產階級推動轉型,此外,還有人主張基層民主、黨內民主先行,所有這些主張的共同特點,都是將民主,也就是大眾參與或者說政治自由化,放置到了某個先行階段、又或者是某種必要條件滿足之後。
以上主張,被王天成先生總結為「漸進主義」:主張從較小的、不觸動現制度大原則的問題改起,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碎片化地推進;並認為,只有逐步的、碎片化的改革,才能代價最小、最平穩地過渡到民主。同時,「漸進主義」往往反對快速、劇烈的整體性變革,不認為民主轉型要從以容忍反對派為核心的自由化開始;甚至假定或者說擔心快速、劇烈的整體性變革會導致大的動盪甚至國家的分裂。
漸進主義思潮的出現,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為支持。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確立了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這使得大陸進一步擺脫了前30年極權體制對人身、經濟、社會生活的全面控制,這讓人看到了社會發育的依稀可能;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鼓勵民營企業和大力引進外資,勢必催生出可觀的企業家階層和新興社會階層,則讓人對於中產階級的成長及其推動作用心生遐想。此外,為了配合上述基本方向,中共也在制度上作出了相應調整,如在1997年的中共15大報告的第六節,專門闡述了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立場和思路,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針。凡此種種,都催生出了一種通過經濟、社會的漸進發展,進而促進制度變革乃至轉型的設想。
漸進主義思潮在1990年代中後期大舉面世,一時成為了當代主流的思潮,除了上述特定時代背景之外,尚由反向的動力。1989年的悲劇事件給予一代人沉重的精神創傷,也引發了對此事件的各種反思。在部分知識分子看來,悲劇的產生與所謂的激進主義是分不開的,這一反思與包括共產革命到文革實踐等現代史實相結合,形成了某種對於激進主義的拒絕,為漸進思潮的出現開闢了道路。首先,由李澤厚劉再复喊出了「告別革命」,對於一切快速、劇烈的整體性變革主張,都持有負面評價。進而,在上述時代背景之下,共同形成了形形色色但又核心一致的漸進主義主張。
善意的理解中,漸進主義思潮也是一種尋路的努力,1989年悲劇事件之後,不僅形成了某種政治恐怖的氣氛,民間力量也因打擊和流亡,而跌到了最低點,在這個情況下,試圖再現1989年學生運動式的大規模動員,顯得相當不現實,部分知識分子探索不經大眾參與的轉型路徑,並不難理解其用心,筆者曾將這種主張稱之為「後門理論」,即是此意。公允地說,在19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肅殺氣氛之下,借助上述漸進主義思潮或者說後門理論,一些自由化的觀念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諸如權利、法治、憲政、公民社會等觀念,也隨之越來越深入人心,甚至進入到了相對主流的官方表述之中。
然而,漸進主義思潮所期待的進程並沒有現實的對應物,無論是基層民主、公民社會還是法治進程,都先後遇到了玻璃天花板而出現了停滯,乃至倒退,「三個至上」之於法治進程、村支書兼任村委會主任之於基層民主,「兩新黨建」之於新興社會階層、更不用說各種專政手段對公民社會努力的壓制了。所有事實都表明,通過容忍有限市場化,同時攫取市場化的大部分成果,極權體制得到了新的強化而不是相反。漸進主義思潮所期待的進程,也越來越顯得虛無縹緲。
任何制度變革或轉型,都不是什麼自動實現的程序,而是需要具體和有力的推動,也因此,大眾參與或政治自由化從來都是制度變革或轉型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件。漸進主義思潮將大眾參與或政治自由化推遲到未來,在事實上把所有希望都寄託給了當政者的主動,使得其所期待的制度變革或轉型,成為某種撞大運的東西。即使其相對主動的部分,如通過維權運動以促進法治進程、通過各種公民行動以發育社會,在日益強固的新極權體制面前,也都顯得相當無助。也因此,各種漸進主義思潮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不過,對漸進主義思潮的質疑並不能證明激進主義的必然正確,在市場新極權體制網格化維穩的控制之下,快速、劇烈的整體性變革同樣顯得希望渺茫和遙遙無期。這不僅給予漸進主義思潮的主張者某種殘存的底氣,同時也給有志於思考當代中國轉型的人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漸進已成泡影,激進尚不可期,或許,這是最艱難的時刻,但也是最需要堅持的時刻。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