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游子吟:活着,就是一种挣扎——我对《心的挣扎》及《北大荒》的解读(朱晓玲)

格丘山按:
正在我被医生告知自己患有心肌梗塞时候, 收到大洋彼岸朱晓玲女士对我的书 的评论;"游子吟:活着,就是一种挣扎", 朱晓玲女士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她是流着泪写这篇评论的, 我也是几乎流着泪读着她的评论, 在读到这样的评 论后,我觉得就是离去也不遗憾了,有这么样的相知,于此人生, 我还企求什么?

不过我还要与时间赛跑,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有足够时间写完我心中要说的故事。


人生真是漫长啊,它是由一串串痛苦连接起来的路,今夜, 我跪在窗口, 面对 苍穹, 向着父亲默祷。 父啊,谢谢你,给我生命, 给我这条人生之路, 它崎 岖曲折,充满辛楚和苦难,但它又壮观,充满凄美。

游子吟:活着,就是一种挣扎

我对《心的挣扎》及《北大荒》的解读
朱晓玲


被泪浸泡过的文字,是最值得珍惜的。最近,我就有幸读到了这种令人荡气回肠,久久回味无穷的两部好书——《心的挣扎》和《北大荒》。这两部书,是美籍华裔 作家黄建仁(格丘山。在后面的文本中,我将尊重黄建仁先生意愿,以他笔名"格丘山"相称)先生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由美国《创作空间出版社》出 版的散文随笔集。

《心的挣扎》是由"心的挣扎"、"晨露集"等87篇散文随笔汇集而成;《北大荒》是由"离开北京"、" 被逼到绝路的男子汉-范世春"、"永远的歉疚"等22篇散文汇集而成。虽然这两部散文随笔集,从篇幅上看,它不属鸿篇巨制之例。然而,其思想深度和社会意 义及给读者心灵带来的震撼,丝毫不逊色于经院那些四平八稳的理论著作。

今年四月间的某一天,当我认真读完《心的挣扎》和《北大荒》这两部专著,掩卷望向窗外阴霾重重的天空沉思之时,思绪之痛,久久难以由格丘山笔下那些人物悲 惨命运中拔离出来……匆庸置疑,这是两部倾注作者心血,具有思想深度和生命质感的书。它是由作者心灵深处流淌出的血泪结构的文本无疑。读着这样的文字,你 能感觉到,作者新旧伤口在流血。民族新旧伤口在流血。

绝不虚言地说,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心是疼痛、颤栗的。泪水一次次模糊我双眼。

甚至,我愧疚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这文字之重。



就我对《心的挣扎》和《北大荒》最深切、也是最直接的感受而言,以为,如其将这两部散文随笔集定义为文学意义的,莫如说是思想、哲理随笔集。而且,更为重 要的是,格丘山在他的《心的挣扎》和《北大荒》这两部专集中,以其独具匠心的叙述风格,简洁、犀利的笔触,向我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是极具历史意义和弥足 珍贵的史料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娱乐至死的现代人对灾难深重历史记忆的忘却,格丘山笔下那个荒谬绝伦的时代,及发生在那个时代灭绝人性的悲怆故事,日 渐由人们视野中消失得踪影全无。人们在忘却那个充满血腥、暴力、野蛮历史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忘却、逃避自己曾犯下的罪恶——这是一种多可怕的集体失忆 啊!

难能可贵的是,在本土人们为集体失忆而狂欢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人文主义作家格丘山先生,却是"为了中国民族和土地无情的忘却(《北大荒》"序"文 语)",为了历史不要重蹈覆辙,回到记忆深处,掀撕心灵的伤疤,记述下民族最黑暗的历史及发生在那段历史中摧人泪下的悲情故事。

铭记历史,当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愿大自然中逝去的这些生命,回入土地,化作肥料和腐殖质,去重新滋沃新的生命,而不是在土地的下面发酵、酝酿、孕 育新的仇恨和痛苦(《北大荒》"序"语)"。另外,我还认为,《心灵的挣扎》和《北大荒》这两部随笔专集,从语言修辞和文学审美意义而言,是"非常朴实, 浅显易懂"的。然而,"它所到达到思想的深度决不亚于经院的理论著作……可以说,这是一本只有骨骼,没有肉的书。其中很多篇章,都有发展成洋洋大文的潜 能。"格丘山先生在他的《心的挣扎》"序"中,如是坦诚、自信满满地说。当然,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和我为之欣赏的。而且,我坚信,但凡认真阅读过这两部文 学专著的优秀读者,都会如我一样,感受到其文本内蕴和思想深度及历史厚度,不是单纯文学意识形态修辞的强力介入所涵盖得了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动力、人 类与神、科学与宗教、智慧,真理和人生的美栖居在哪里、人之罪、孤儿"等社会、宗教、政治、人性诸多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探讨,也是《心的挣扎》和《北大荒》 这两部哲理随笔集的文本核心和意义所在。



尤其是《北大荒》,更是集民族、个人苦难之大成,及由此而引申、融入对人性、民族性、民族命运、人文素养等元素浇铸而成的文本体系。这种文本体系,是一位 定居海外多年的思想者对本民族、对故土发忍于内心悲天悯人的总体体现。我以为,将其喻为是一部浓缩了民族苦难史的史书,是不为过的。格丘山在他的《北大 荒》中,所记叙的那段历史,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忘却的民族浩劫之殇!

而《心的挣扎》,则是一部集思想、逻辑、哲理、人性、政治、寓言、历史典故、上帝、宗教、爱情、战争、自然等元素于一身的理论专著。其文本逻辑和思想内 涵,更为形而上。文本体系更赋哲理,叙述语言更睿智穷远。令人耳目一新,玑珠如玉、寓言式的名言警句在《心的挣扎》中,腑身可拾。如:"科学始于足下,一 步一步地往前走,从科学的旅途向前望去,生命的谜,远到毫无尽头。宗教始于无穷远,除了心的信仰以外,找不到支持,而且不断被人类的骗子或者狂热者搞得远 离它的纯净。"再如:"人类的真理、道德、科学和宗教只对人类本身有意义,不存在穿透所有生命形式的绝对真理。"还如:"光明犹如一粟,黑暗犹如大海。光 明反映的只是宇宙在特定官象中的一个侧面,而黑暗才是那绝高智慧和秘密的所在。"还有: "一切智慧、痛苦、希望、欢乐、野心,信仰以及力量都会泯灭在夜的深沉之中。在黑夜的前面,光明和白天是多么短暂。" 和"我们不应害怕黑暗,我们的一切幽怨仇恨、差别、荣华、权势、创造,都会在那里归一,在那里我们会融合成一个实体。"当然,我们由《心的挣扎》中,也能 读到格丘山为人父柔软、温情的一面:"小力说'爸爸,我走了'的时候,我心里在流泪。" 他对爱的阐述也不同凡响:"爱的度量基于奉献甚于获得/ 你最爱的人是你为之操劳最多的人,而不是你由之得到最多的人。"



虽然,《心的挣扎》和《北大荒》这两部专集,从写作技巧和文本结构而言,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各个篇章的故事情节,从内容到形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连贯性。也 就是说,每个篇章都是一种独立存在,互不关联。从文本形式上看,作家回到记忆深处,以一颗饱经沧桑、苦难的心,以简朴、沉静、素描式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 述的,是他所熟悉的那个时代及与那个时代休戚相关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包括作家自己)所经历的悲惨故事及坎坷多难的命运。然而,我们由这些看似孤立、互不关 联的文本中,不难体悟到,作家隐含或是潜藏在其中的内在精神诉求和指涉,却是水乳交融、一脉相承的——拷问历史,反思民族性,也即人性!对生命意义、道 德、信仰、民族出路等问题的探讨,也是这两部文学专集的重要环节:"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有权人,有钱人和人上人,在春风得意,光宗耀祖的时候,仍能克制自 己,夹着尾巴做人,以平和、宽容、仁慈、慷慨、博爱去善待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穷人、没有受到教育的人、残废人、有历史问题的人、出身 不好的人、有罪的人、那么,中国希望的太阳才真正升起来了……(《心挣扎》"序"文)。"他说:"中国的国家历史,个人传记就这样被这些可畏的道德教条吞 噬了。真正的历史和有血有肉的生命躲藏和压抑在森严的道德庙堂之下,从来不得,或者不愿见以天日,随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之水,淘淘而去。"由格丘山这 些真知灼见的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这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学者型作家,对本民族良性品质在伪道德庙堂高压下,日渐沦丧的焦灼、痛心、忧患、反省!字字句句叩 击人心灵,引领读者走向思考的深渊……

诚然,既是科学专家、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格丘山先生,在他的散文集《北大荒》中,对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民族苦难及个人命运的不幸坎坷,"不像一个作家添油加 醋地告诉大家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更不像一个民间艺人充满感伤地咏叹一个民间英雄的不幸埙落(《解放军特级战斗英雄赵凤山 》语)",也不是用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张的形容词、考究的文学修辞等写作技巧取胜。而是用理性、客观、人文、不渲染、不夸张,简洁、清澈、明丽的笔触,向我 们叙述埋藏于他心中的真实故事。在他的文本体系中,倾注在其间独树一帜、高屋建瓴的思想及对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你用心阅读和体悟,你 就不难读到其中的况味和苦涩,忧心和焦灼及"出离愤怒的悲凉。"是的,格丘山的文字冷峻到悲凉。但是,你能由他这些"悲凉"的文字中,读到强烈的现场感和 画面感,还有潜藏在"悲凉"文字之下的温情、柔软和期翼。甚至你能感觉到,你所读到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律动的。这些有现场感、有生命律动的文字,强 烈吸引着阅读者兴趣的同时,牢牢牵引着阅读者的思绪,心悦诚服地走进作家看似朴素,实则深邃如渊的语境之中,走进作家笔下人物悲惨命运之中。



是的,格丘山的文字给我们带来阅读愉悦的同时,也将我们带进思考的疆域。我的思绪,就是这样被格丘山的文字牢牢牵引,走进、认知远在数千里之外荒凉的戈壁 沙漠、风雪、人迹罕至的北大荒。我随了格丘山的文字,穿越时空和地域邃道,回到五十年前的一九六五年,走进《北大荒》,在那儿与被流放到北大荒的"十一个 反运学生"的悲惨命运相遇、与他们的饥饿、屈辱、邋遢不堪、眼泪、挣扎相遇。欲罢不能地与他笔下人物同悲歌。为他们跌宕荡起伏、凄怆无助的悲惨命运扼腕、 叹息、掬泪、心痛……那是一个每一个中国人都活得胆战心惊、没有尊严的腥风血雨时代。

尤其我在阅读《离开北京 》、《被逼到绝路的男子汉-范世春》、《残忍的中国社会》、《永远的歉疚》、《李家富的哭声》、《在女儿出生的日子里》、《渴求苏联爱情的刘淑珍 》、《母亲走了》这些篇章时,都是含着泪水读完。同时,我确切感觉到,这些让读者落泪、让读者揪心的文字,也必定是作家用血泪书写而成。格丘山用他的文 字,证实了我这种感觉。他《在女儿出生的日子里》一文中滴血泣泪地写道:" 我几乎是流着眼泪写下这些故事,那个艰难困苦,充满劫难的时代,今天有多少人能懂得啊。"又如"这些文字恰如黑夜的泪珠, 它记录了我心灵的历程(《晨露集》语)。"读着这样穿透人心灵的文字,读者的动容和心酸是注定的。

在这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视角(图片)阅读取代心灵阅读,碎片阅读取代经典阅的今天,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到触痛我心灵,使我落泪的文字了。再往现实中 延伸一下,不知是巧合,还是我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格丘山笔下刘淑珍、黄天秀、王胖子、赵风山、范世春、姜明道、李家富、母亲及"我"这些在"暴风雨的漫漫 长夜里,如小草一样拼命挣扎"(《北大荒》"序"语)的人物悲怆、多舛命运对我心灵的撕裂、挤压之故,当我读完《北大荒》中的最后一文《母亲走了》后,我 病倒了。

我真真切切地病倒了。



那是一个阴霾极重的某个春日寒冷下午,我读完字字都是叹息和泪的《母亲走了》一文中的:"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的女儿,酷像你的孙女,将带着我们的梦,我 们的基因,聪颖和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游荡和东冲西撞。 "最后这段文字时,为一代代生命的飘零和无所归属的心痛,使我窒息,头痛欲裂、体力不支。我没有力量端坐着继续我的案头工作,我躺下了。这一躺,就使我昏 天黑地地昏睡了两天两夜。

头痛欲裂,使我闭上双眼。而思绪,却难平。脑海中没一刻停息地晃动着的,全是格丘山笔下那些支离破碎和飘零无所归属的生命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文化革 命中虽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但是从来没有幻想过要得到新世界。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常常东躲西藏。最害怕的是过节,这时候首都清查和驱逐没有户口流入北京的 盲流,我们一个个就成了丧家犬,到处流浪……(《鲍扬廷老师》语)";是一双双惊恐万状的眼睛:"这是一些意志已经被社会和同类压垮了的人。她们看每个人 的眼睛都充满了恐惧,好像在说;'我有罪,请你放过我'。(《离开北京》语)";是永无止境的各种政治运动,将一个个生龙活虎的生命腌制成一个个意志衰 竭,胆小如鼠、奄奄一息的人:"……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那是范世春在唱,声音低沉而苍凉。在这浑厚但是绝望无助的歌声的悲沧之中,透出的是向上天发出的 一个精血旺盛,正在风华的男人,被逼到了天涯海角,被抛到了死亡边缘的哀伤、无奈、和绝望(《被逼到绝路的男子汉-范世春 》语)。";是一个个在漫漫长夜看不到前途,完全丧失自我的生命,挣扎在凄风苦雨中:"范世春在这样长年累月的折磨和殴打下,慢慢变了一个人。二年后,我 在食堂再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衣服已难以蔽体,脸灰蒙蒙的,两只眼睛空洞地望着空中,脖子上挂着一个藤编的大粪筐,粪筐里放着一堆乱七八糟的饭票,一跌一颠 地向售饭的窗口走去,他疯了!食堂的人将饭放在他的粪筐里,从他的粪筐中拿出饭票,又将剩下的饭票放回粪筐中,范世春又背着粪筐 一跌一颠地,眼睛看着空中,向食堂的大门走去(《被逼到绝路的男子汉-范世春 》文语)。";是爱情只属于黑夜,见光就死的荒谬和怪诞:"奇怪的是每天回到白天的工作,在光天化日之下,昨晚二个恋人、二个灵魂的互相贪婪地交融,互相 饥饿地吞噬都消失得干干净净,就像从没有发生过的梦一样。我们互相走过去的时候,大家若无其事,就像队里任何一个平常的工人一样擦肩而过。这也许是因为我 们的爱情本来就是在黑暗中成长、累积起来的,它只能属于黑夜吧(《永久的歉疚》语)。";是一个个被政治这座大山挤压得扭曲、如惊弓之鸟的灵魂: "再一次栽跟头的李树仁,完全在人生迷失了。恐惧使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性格。对一切事情都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以任你宰割的无奈来应对中国社会的残 忍……以至我连他的一个粗略的线条都很难勾画出来。在与他共渡灾祸的八年中我想不起他说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意见,一个主张。每次我们讨论共同的事件 时,他总是退缩到墙角上,不说一句话,使我们忘了他的存在(《反动学生李树仁和他的儿子》)语。";是一个个穿着褴褛衣衫,如荒原的野草,卑贱到尘埃里孤 单无助的身影:"看着那乞丐,我想起自己,十几天之前,我还是一个比这里街上你看到的乞丐还肮脏,还破烂,穿着满身窟窿和油腻衣服的农工,在东北凛冽的北 风中刨着粪堆(《从农场回家》语)。"——是的,我思绪之波澜,汹涌着那些原本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被政治及丑恶人性这两座大山,无情挤压得心身疲惫,生 不如死的情境;我似听到他们在戈壁沙滩凛冽北风中无助、绝望的呐喊、呻吟;我看到了他们褴褛的衣衫下,裹着一颗破碎的心,无望地在荒蛮之地耕种他们苦难无 边的人生。我的泪,为他们长流……



正如格丘山说的,他的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可扩展、丰满为一部厚重的、既是个的,也是民族的苦难史书。李树仁、章建航、黄天秀、范世春、刘淑珍及 "我"等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既是无止境的政治运动强加给他们的,也是险恶、丑陋的人性强加给他们的。这些人中,原本知识渊博的有之,如:《最后的秀才姜 明道》中的姜明道 ;战功显赫的有之,如:《解放军特级战斗英雄赵凤山》中的赵凤山;聪慧过人的有之,如《鲍扬廷老师》中的鲍扬廷 ;青春美丽的有之,如:《永久的歉疚》中的黄天秀;《农场记忆断片--北大荒的女儿 》中那个"戴白毛狗皮帽,穿草绿军大衣的细高佻美丽女孩子"等等。他们都是才智过人、心地良善的天之娇子。可是社会、政治这个残酷、冷面杀手,却将一个个 优秀生命扼杀于黑暗之中、扼杀于他们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写。使他们美好的青春,与苦难与无望与没有尊严地活着结伴而行。这到底是政 治的残酷,还是人性的残酷,专制的残酷,为这个民族制造一场又一场几近灭顶之灾的劫难?!为此,格丘山在文中发出了他的千钧质问:"当一个个人从这个民族 中脱颖而出,又不断被这个民族的罪恶之浪吞没掉,它对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这种掷地有声的质问,不值得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深思、警醒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心的挣扎》和《北大荒》是两部超出文学范畴,具有史料价值和哲学意义的书。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阅读和珍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